我們不妨看看他在自殺當天寫的絕命書:
「在我自覺自願、完全清醒地與人生訣別之前,還有最後一項義務亟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謝這個奇妙的國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給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場所。我對這個國家的熱愛與日俱增。與我操同一種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業已沉淪,我的精神故鄉歐羅巴亦已自我毀滅,從此以後,我更願在此地開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個年逾六旬的人再度從頭開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卻因長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而消耗殆盡。所以我認為還不如及時不失尊嚴地結束我的生命為好。對我來說,腦力勞動是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財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願他們經過這漫漫長夜還能看到旭日東升!而我這個過於性急的人要先他們而去了!」
茨威格在自殺之前寫的自傳《昨日的世界》實際上是一份更詳細的絕命書。他在回顧一生時描寫了那個昨日的世界,他自己就屬於這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裏,他作為作家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觸動人們的感情。而在這現實世界裏,他感到無能為力。於是他回憶起羅曼?羅蘭對他說過的話:「它(藝術)可以給我們,我們個別的人以慰藉,但是它對於現實卻是無能為力的。」因此,他寫了《象棋的故事》之後便就此擱筆,他那長達三十二年之久的巴爾紮克研究也就此中輟。其實,《象棋的故事》是揭露法西斯十分有力的武器,但這個武器的效用是內在的、緩慢的。而茨威格卻急不可待,失去耐心了。腦力勞動之所以是他最高的樂趣,乃是因為他通過腦力勞動可以影響人們。如今既然無從影響人們,也就生不如死了。我們前麵提到他在流亡期間物質上的優越條件,然而物質畢竟不是決定一個人幸福還是不幸的主要原因和條件。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於肉體上的酷刑,對於思想敏銳、感情細膩的人,更是如此。這點,他在《象棋的故事》裏寫得十分深刻而個人信服。在各式各樣的法西斯的牢房裏,有多少優秀之士不堪這種折磨,終於精神崩潰;又有多少人,因為忍受不了這種無聲無形的酷刑,內心極度痛苦,終於在自殺中尋找解脫痛苦的途徑。茨威格身在國外,沒有受到他的親友們遭到的厄運,但他去國離家,成為四海飄零的流亡者,內心同樣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靈,既承擔著自己的痛苦,也分擔著在祖國受迫害的親友、同胞的憂患。於是,他感到心力交瘁。這不是肉體的疲勞,而是心靈的疲憊。就像他在《富歇》一書中描寫的「百日」期間拿破崙的精神狀態一樣:對命運的打擊已失去抵抗力。這位心理分析的大師,自己也是感情細膩、極其敏感的人。
再加上他為人正直,不是僅僅考慮個人的安危榮辱。他的人道主義理想、對人類未來的設想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所摧毀。連天烽火,遍地屍骨,人性泯滅,道德淪喪,人類墮落成自相殘殺的野獸,使他理想破滅,萬念俱灰。在他自殺前幾天,傳來新加坡淪陷的消息,此時此刻,他進一步感到心力交瘁,生不如死。他相信人們總有一天可以看到「旭日東升」,但這需要等待,需要經過長期的善與惡的搏鬥,而這場搏鬥中他隻能等待,隻能忍受,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這種等待便是折磨。為了擺脫這種折磨,他決定及時不失尊嚴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感到死亡乃是返回故裏。他不是戰士,他沒有一顆堅強的心,不能指望他戰鬥到最後一息。他是一個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作家,他曾為別人的苦難,筆尖蘸滿了同情,寫下了一篇篇催人落淚、動人心弦的作品,讓我們也為他的死一掬同情之淚,為這樣一個天才作家的殞落而譴責那罪惡的法西斯主義。
茨威格去世後,巴西總統下令為這位大師舉行國葬。成千上萬的民眾,不久前曾踴躍參加這位作家的朗誦會,這時懷著悲痛的心情跟在靈車後麵為他送葬。巴西政府決定把茨威格生前最後幾天住過的那幢坐落在彼特羅波利斯的別墅買下來,作為博物館供人參觀。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創作如日中天,在德國作家中擁有讀者之眾,很少有人能超過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賞,銷售量直線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於晦澀,文字平易而不流於膚淺,情節動人而無斧鑿的痕跡。他沒有德國作家故弄玄虛的通病,沒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沒有為賣弄淵博而故意生造出來的古怪詞句。茨威格這種純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風格,是他贏得讀者的主要原因。在廣大讀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個傑出的藝術家,又是個能給人以慰藉、啟迪的朋友。然而,這樣一位優秀的作家卻長期為文學史家和評論家所忽略。
一九三三年以前,反映遲鈍的文學評論家還來不及對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一九三三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從此這位猶太作家幾乎從德國學者的視野中完全消失。
一九四五年以後,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國和日本,接著在蘇聯引起強烈反響,惟獨在德語國家似乎為人所遺忘。直到一九八一年,茨威格誕生一百周年,聯邦德國s?費歇爾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亂》,他的作家傳記《三大師》、《與妖魔搏鬥》,他的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富歇》、《瑪麗?安東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長篇小說《愛與同情》先後出版,並且一再重版。讀者似乎發現了一顆文壇新星,從此茨威格名聲大振,不僅他生前已經發表過的名篇逐一再版,便是他生前從未發表過的遺稿也被克魯特?貝克整理付印。於是讀者得以欣賞茨威格的另外兩部長篇小說《變形的陶醉》和《克拉麗莎》以及其他第一次問世的中短篇。從一九八一年掀起的茨威格熱,至今持續不衰。這至少說明,他被人遺忘,並非他自己的過錯。五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可一世的「元首幫」葬身在瓦礫堆裏,遭到千古唾罵,茨威格卻在他那遍布全世界的讀者心裏得到永生。為了使中國讀者更全麵更深刻地了解茨威格這位幾乎被人遺忘,如今又重現輝煌的文學大師,國內德語界的著名學者和富有經驗的翻譯家通力合作,共同翻譯了這部小說集。他們殫精竭慮的辛勤勞動保證了這部小說集的質量。我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謝忱和誠摯的敬意。
我們深信,這位優秀的維也納大師不僅會以他傑出的作品感動中國讀者,還會以他崇高的精神贏得中國人民的同情、尊敬和熱愛。薩爾瓦多-達利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dail),1904年5月11日生於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和版畫家,以探索潛意識的意象著稱。與畢卡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
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像力的畫家。在把夢境的主觀世界變成客觀而令人激動的形象方麵,他對超現實主義、對20世紀的藝術做出了嚴肅認真的貢獻。達利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除了他的繪畫,他的文章、口才、動作、相貌以及鬍鬚均給欣賞他的人們留下了撲朔迷離的印象。
達利年輕時在馬德裏和巴塞隆納學習美術,曾兼收並蓄多種藝術風格,顯示出作為畫家的非凡技能。但是,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才由兩件事情促使其畫風日臻成熟。一是他發現了弗洛伊德的關於性愛對於潛意識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結交了一群才華橫溢的巴黎超現實主義者,這群藝術家和作家努力證明人的潛意識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為重大的現實」。
為從潛意識心靈中產生意象,達利開始用一種自稱為「偏執狂臨界狀態」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誘發幻覺境界。達利發現這一方法後,畫風異常迅速成熟,1929~1937年間所作的畫使他成為世界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在他所描繪的夢境中,以一種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將普通物像並列、扭曲或者變形。達利對這些物像的描繪精細入微,幾乎達到毫髮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將它們放在十分荒涼但陽光明媚的風景裏,令人聯想到他的故鄉加泰隆尼亞地區。在這些謎語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記憶的永恆》(1931),畫中以平靜得可怕的風景為襯托,停留著一隻柔軟易曲、正在熔化的表。
達利還與西班牙電影導演l-布努埃爾共同製作兩部超現實主義影片,即《安達魯的狗》(1928)和《黃金時代》(1930),同樣充滿怪誕的但富於暗示的意象。20世紀30年代末,在文藝復興畫家拉斐爾的影響下,達利的繪畫轉趨比較古典的風格,並因此而被超現實派開除。此後,他花費大量時間設計舞台布景、時髦商店內部裝飾以及珠寶飾物。在1950~1970年間他有許多宗教題材的繪畫作品,但仍探索性愛主題,描繪童年記憶,並且讓妻子加拉成為這些題材的中心形象。這些晚期繪畫雖然技法純熟,但客觀評價低於其早期作品。在達利的著作中,最有趣味和揭露隱秘的是《薩爾瓦多-達利的秘密生活》(1942~1944)。他的許多作品中充滿了暴力和對傳統社會禁欲主義的批判。代表作有《記憶的永恆》、《悍婦與月亮》、《內戰的預兆》等。
薩爾瓦多?達利是20世紀超現實主義畫派的巨匠,一個自信而狂妄的天才:「六歲想當廚師,七歲想當拿破崙」,從此,「野心與日俱增」。達利說,「超現實主義就是我」,在超現實主義領域無人匹敵。他開創了「偏執狂批評方法」,並創作了一係列著名的形象,柔軟的鍾表、腐爛的驢子和聚集的螞蟻……達利喜歡最真實地表現最不真實的物體和情景;達利自我炒作、標新立異,登峰造極。達利說,「我與瘋子的惟一不同之處在於我沒瘋」。他創造了一個時代的形象,那個經常在其畫作中出現的「柔軟的鍾表」,在達利的世界裏,時間第一次被質疑、被消解了……阮玲玉阮玲玉簡介
阮玲玉原名阮鳳根,1910年4月26日生於上海,祖籍廣東中山縣(南朗左步頭村)。她父親早逝,母親做傭工供養她。1918年,她就讀上海崇德女校,取學名玲玉。1926年,她迫於生計而輟學,同年報考明星影業公司,獲導演卜萬蒼賞識,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1930年進聯華影業公司,主演該公司創業作《故都春夢》,扮演ji女燕燕獲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壇的地位。
《神女》導演吳永剛曾用「感光最快的膠片」作比喻,讚譽阮玲玉的演技。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影壇上,阮玲玉以重拍次數最少而成為導演們樂於起用的演員。她還使觀眾「每片必看」,因而成為最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
「在我自覺自願、完全清醒地與人生訣別之前,還有最後一項義務亟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謝這個奇妙的國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給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場所。我對這個國家的熱愛與日俱增。與我操同一種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業已沉淪,我的精神故鄉歐羅巴亦已自我毀滅,從此以後,我更願在此地開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個年逾六旬的人再度從頭開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卻因長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而消耗殆盡。所以我認為還不如及時不失尊嚴地結束我的生命為好。對我來說,腦力勞動是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財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願他們經過這漫漫長夜還能看到旭日東升!而我這個過於性急的人要先他們而去了!」
茨威格在自殺之前寫的自傳《昨日的世界》實際上是一份更詳細的絕命書。他在回顧一生時描寫了那個昨日的世界,他自己就屬於這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裏,他作為作家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觸動人們的感情。而在這現實世界裏,他感到無能為力。於是他回憶起羅曼?羅蘭對他說過的話:「它(藝術)可以給我們,我們個別的人以慰藉,但是它對於現實卻是無能為力的。」因此,他寫了《象棋的故事》之後便就此擱筆,他那長達三十二年之久的巴爾紮克研究也就此中輟。其實,《象棋的故事》是揭露法西斯十分有力的武器,但這個武器的效用是內在的、緩慢的。而茨威格卻急不可待,失去耐心了。腦力勞動之所以是他最高的樂趣,乃是因為他通過腦力勞動可以影響人們。如今既然無從影響人們,也就生不如死了。我們前麵提到他在流亡期間物質上的優越條件,然而物質畢竟不是決定一個人幸福還是不幸的主要原因和條件。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於肉體上的酷刑,對於思想敏銳、感情細膩的人,更是如此。這點,他在《象棋的故事》裏寫得十分深刻而個人信服。在各式各樣的法西斯的牢房裏,有多少優秀之士不堪這種折磨,終於精神崩潰;又有多少人,因為忍受不了這種無聲無形的酷刑,內心極度痛苦,終於在自殺中尋找解脫痛苦的途徑。茨威格身在國外,沒有受到他的親友們遭到的厄運,但他去國離家,成為四海飄零的流亡者,內心同樣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靈,既承擔著自己的痛苦,也分擔著在祖國受迫害的親友、同胞的憂患。於是,他感到心力交瘁。這不是肉體的疲勞,而是心靈的疲憊。就像他在《富歇》一書中描寫的「百日」期間拿破崙的精神狀態一樣:對命運的打擊已失去抵抗力。這位心理分析的大師,自己也是感情細膩、極其敏感的人。
再加上他為人正直,不是僅僅考慮個人的安危榮辱。他的人道主義理想、對人類未來的設想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所摧毀。連天烽火,遍地屍骨,人性泯滅,道德淪喪,人類墮落成自相殘殺的野獸,使他理想破滅,萬念俱灰。在他自殺前幾天,傳來新加坡淪陷的消息,此時此刻,他進一步感到心力交瘁,生不如死。他相信人們總有一天可以看到「旭日東升」,但這需要等待,需要經過長期的善與惡的搏鬥,而這場搏鬥中他隻能等待,隻能忍受,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這種等待便是折磨。為了擺脫這種折磨,他決定及時不失尊嚴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感到死亡乃是返回故裏。他不是戰士,他沒有一顆堅強的心,不能指望他戰鬥到最後一息。他是一個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作家,他曾為別人的苦難,筆尖蘸滿了同情,寫下了一篇篇催人落淚、動人心弦的作品,讓我們也為他的死一掬同情之淚,為這樣一個天才作家的殞落而譴責那罪惡的法西斯主義。
茨威格去世後,巴西總統下令為這位大師舉行國葬。成千上萬的民眾,不久前曾踴躍參加這位作家的朗誦會,這時懷著悲痛的心情跟在靈車後麵為他送葬。巴西政府決定把茨威格生前最後幾天住過的那幢坐落在彼特羅波利斯的別墅買下來,作為博物館供人參觀。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創作如日中天,在德國作家中擁有讀者之眾,很少有人能超過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賞,銷售量直線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於晦澀,文字平易而不流於膚淺,情節動人而無斧鑿的痕跡。他沒有德國作家故弄玄虛的通病,沒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沒有為賣弄淵博而故意生造出來的古怪詞句。茨威格這種純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風格,是他贏得讀者的主要原因。在廣大讀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個傑出的藝術家,又是個能給人以慰藉、啟迪的朋友。然而,這樣一位優秀的作家卻長期為文學史家和評論家所忽略。
一九三三年以前,反映遲鈍的文學評論家還來不及對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一九三三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從此這位猶太作家幾乎從德國學者的視野中完全消失。
一九四五年以後,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國和日本,接著在蘇聯引起強烈反響,惟獨在德語國家似乎為人所遺忘。直到一九八一年,茨威格誕生一百周年,聯邦德國s?費歇爾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亂》,他的作家傳記《三大師》、《與妖魔搏鬥》,他的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富歇》、《瑪麗?安東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長篇小說《愛與同情》先後出版,並且一再重版。讀者似乎發現了一顆文壇新星,從此茨威格名聲大振,不僅他生前已經發表過的名篇逐一再版,便是他生前從未發表過的遺稿也被克魯特?貝克整理付印。於是讀者得以欣賞茨威格的另外兩部長篇小說《變形的陶醉》和《克拉麗莎》以及其他第一次問世的中短篇。從一九八一年掀起的茨威格熱,至今持續不衰。這至少說明,他被人遺忘,並非他自己的過錯。五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可一世的「元首幫」葬身在瓦礫堆裏,遭到千古唾罵,茨威格卻在他那遍布全世界的讀者心裏得到永生。為了使中國讀者更全麵更深刻地了解茨威格這位幾乎被人遺忘,如今又重現輝煌的文學大師,國內德語界的著名學者和富有經驗的翻譯家通力合作,共同翻譯了這部小說集。他們殫精竭慮的辛勤勞動保證了這部小說集的質量。我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謝忱和誠摯的敬意。
我們深信,這位優秀的維也納大師不僅會以他傑出的作品感動中國讀者,還會以他崇高的精神贏得中國人民的同情、尊敬和熱愛。薩爾瓦多-達利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dail),1904年5月11日生於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和版畫家,以探索潛意識的意象著稱。與畢卡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
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像力的畫家。在把夢境的主觀世界變成客觀而令人激動的形象方麵,他對超現實主義、對20世紀的藝術做出了嚴肅認真的貢獻。達利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除了他的繪畫,他的文章、口才、動作、相貌以及鬍鬚均給欣賞他的人們留下了撲朔迷離的印象。
達利年輕時在馬德裏和巴塞隆納學習美術,曾兼收並蓄多種藝術風格,顯示出作為畫家的非凡技能。但是,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才由兩件事情促使其畫風日臻成熟。一是他發現了弗洛伊德的關於性愛對於潛意識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結交了一群才華橫溢的巴黎超現實主義者,這群藝術家和作家努力證明人的潛意識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為重大的現實」。
為從潛意識心靈中產生意象,達利開始用一種自稱為「偏執狂臨界狀態」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誘發幻覺境界。達利發現這一方法後,畫風異常迅速成熟,1929~1937年間所作的畫使他成為世界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在他所描繪的夢境中,以一種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將普通物像並列、扭曲或者變形。達利對這些物像的描繪精細入微,幾乎達到毫髮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將它們放在十分荒涼但陽光明媚的風景裏,令人聯想到他的故鄉加泰隆尼亞地區。在這些謎語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記憶的永恆》(1931),畫中以平靜得可怕的風景為襯托,停留著一隻柔軟易曲、正在熔化的表。
達利還與西班牙電影導演l-布努埃爾共同製作兩部超現實主義影片,即《安達魯的狗》(1928)和《黃金時代》(1930),同樣充滿怪誕的但富於暗示的意象。20世紀30年代末,在文藝復興畫家拉斐爾的影響下,達利的繪畫轉趨比較古典的風格,並因此而被超現實派開除。此後,他花費大量時間設計舞台布景、時髦商店內部裝飾以及珠寶飾物。在1950~1970年間他有許多宗教題材的繪畫作品,但仍探索性愛主題,描繪童年記憶,並且讓妻子加拉成為這些題材的中心形象。這些晚期繪畫雖然技法純熟,但客觀評價低於其早期作品。在達利的著作中,最有趣味和揭露隱秘的是《薩爾瓦多-達利的秘密生活》(1942~1944)。他的許多作品中充滿了暴力和對傳統社會禁欲主義的批判。代表作有《記憶的永恆》、《悍婦與月亮》、《內戰的預兆》等。
薩爾瓦多?達利是20世紀超現實主義畫派的巨匠,一個自信而狂妄的天才:「六歲想當廚師,七歲想當拿破崙」,從此,「野心與日俱增」。達利說,「超現實主義就是我」,在超現實主義領域無人匹敵。他開創了「偏執狂批評方法」,並創作了一係列著名的形象,柔軟的鍾表、腐爛的驢子和聚集的螞蟻……達利喜歡最真實地表現最不真實的物體和情景;達利自我炒作、標新立異,登峰造極。達利說,「我與瘋子的惟一不同之處在於我沒瘋」。他創造了一個時代的形象,那個經常在其畫作中出現的「柔軟的鍾表」,在達利的世界裏,時間第一次被質疑、被消解了……阮玲玉阮玲玉簡介
阮玲玉原名阮鳳根,1910年4月26日生於上海,祖籍廣東中山縣(南朗左步頭村)。她父親早逝,母親做傭工供養她。1918年,她就讀上海崇德女校,取學名玲玉。1926年,她迫於生計而輟學,同年報考明星影業公司,獲導演卜萬蒼賞識,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1930年進聯華影業公司,主演該公司創業作《故都春夢》,扮演ji女燕燕獲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壇的地位。
《神女》導演吳永剛曾用「感光最快的膠片」作比喻,讚譽阮玲玉的演技。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影壇上,阮玲玉以重拍次數最少而成為導演們樂於起用的演員。她還使觀眾「每片必看」,因而成為最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