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隱嘆息道:「張閣老,尚書省的官員背著您這樣胡作非為,再下去,社稷有累卵之危。」張九齡道:「嗨呀,某並不知情,多謝崔公相告,定當嚴辦。」
頭回如此,糊裏糊塗應對了事,一而再,再而三時,便發覺其中另有隱情。
直到崔隱當麵提出河陰轉運司五個字,張九齡才意識到,那封駁斥李郡王私鑄之請的奏疏,表麵爭功,實際是為掃清浮塵,讓他看清究竟是誰人在背後作亂。
張九齡有些動容,原來,一個被蕭喬甫和裴耀卿當作劍使的人,亦有真性情。
這位顧郎中,殫精竭慮,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仕途,隻因為,如若今年不完成,那麽明年一樣也不可能完成,越往後拖,人心渙散,耽誤的農時隻長不短。
聖意遲遲未決,夏季的汛期已至,顧越依然堅守在河陰縣運糧,孜孜不倦。
此季,伴隨著一場場鋪天蓋地的暴雨,來自江淮的運載八十萬石補給關中常平倉的漕船一日日逼近汴口,點燃了防洪與運糧這兩塊炙烤著轉運司的火炭。
顧越欣慰的是,雖然自己傷痕累累,可河陰段的後兩大工程,歷經百般阻撓,終於竣了工。茫茫三萬勞工釋役歸巢後,黃河通汴的路中留下了一道由黃土磊成,如長城般雄偉而堅實的堤壩,三條規整的引水渠,分別從黃河、汴河、淮河而出。
轉運司麾下的八百長工,也已經守在土倉旁,摩拳擦掌,等候著載重漕船。
是日,七月七,一聲長鳴的號角從河邊的那根刻著瀆職之恥的石柱之處傳來。
「淮南道:楚州四萬石,孔雀布三萬匹;楊州六萬石,青銅鏡百麵。江南道:常州紫綸巾,蘇州紅綸巾,潤州方棋水波綾,杭州白編,衢州藤紙,泉州,福州……」
「含嘉倉糧漕官到,糧船六百隻,西渡口泊,絲船三百隻,東渡口泊……」
天還蒙蒙亮,蘇安的夢中尚且縈繞著屋簷淌水的聲音,便被人搖晃著醒了。
這段日子,他回洛陽城二三次,應李歸雁舊約,入岐王府侍奉,參演了三兄弟的唱曲,也因機緣終於見到壽王,在原先屬於林氏的坐氈上,教楊氏習四弦。
然而,他的心依然還是在編排閑錄之上,江南水鄉駛過的船唱的是吳音,而黃河之船唱的是水調,他頗有靈感,想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作五弦四弦的合奏譜。
「快去看!郎官和縣令大人都在渡口,一個扛旗,一個吹號,一個搬糧袋!」阿米趴在他的枕邊說道,「南邊渡口來了好多好多的船!下雨了,下大雨了!」
蘇安一咕嚕坐起來:「你說什麽?」阿米還在換牙,門齒漏著風:「下雨了。」蘇安道:「前麵那句。」阿米道:「好多船。」蘇安捏了下阿米胖乎乎的臉:「再前麵的那句。」阿米說道:「轉運司的郎官們全跟著顧郎跑,在渡口運糧袋。」
一個時辰之內,蘇安趕至渡口。
雨水密集如針織,泊船與土倉之間,旗手們吆喝著揮舞濕重的青旗與藍旗,各州船隊風雨無阻,緊張有序地分門卸載貨物。那些行走在河邊的田間地頭的百姓吹著哨音,模仿轉運司的長號、短號、鼓點和金的節奏,指點運糧的郎官。
顧越、李道用、邱仲等等官吏全都上陣,一人肩膀扛著兩個糧袋,參與搶運。
在鄭州和河南府的全力協助之下,河陰段的轉運速度大增,近乎原來的兩倍,曾經被人們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兩百萬石的轉運任務,如今隻差八十萬石,而每過半時辰,這個數字就會減掉數千石,每過半日,象徵整十的青旗就會揮舞一次……
那瞬間,蘇安的眼淚就下來了。
轉運司把《永濟渠行》的曲調,改編成了一套完整的運糧號令,取名為《腳歌》。為鼓舞士氣,顧越決定身先士卒,逞風光,結果一腳踩滑,渾身是泥與血。
而當顧越好容易從泥裏爬起來,拍褲腿罵李道用不扶的時候,洛陽飛馬來信。
「季郎書信!」——聖旨製書,信安郡王李禕左遷衢州刺史,永不得歸朝
「聖上英明。」
同時,中書省敕書,刑部判決,大理寺加注,戶部倉部郎中顧越,強虜民力,耽誤農時,越權度支,據六典法則,革職出流,副使之職更為河南尹遊桓之。
「聖上英明。」
顧越抹一把臉,再把糧袋扛上肩。
一方麵,鑄錢充盈國家用度之說,徹底被否決,金部李峘離開戶部,平調往禮部,另方麵,隨著這波勢力的逝去,遷都的呼喊變得毫無遮攔,一枝獨秀了。
不難想像,隻要秋季前,河陰縣完成歲轉兩百萬石的任務,那麽,這枝獨秀的花,很快就能被摘下,待修剪風幹之後,再插入花瓶,成為東都過去的記憶。
「河陰段漕運法施行細則:一者,公文,本地鹽利支與州府,用為欠折損,司農寺協同,規劃引水灌溉方案;二者,權級,州府司倉、司士、司戶交簿,概無須往朝廷漕運六司行文,替為,轉運司與州府平級,直奏中書省;三者,用人,所設,使者一人,主簿一人……若淮南、河北兩道推而廣之,關中從此無饑荒。」
是夜,館驛,顧越一襲素衣,把為他鳴不平的同僚全擋開,獨坐案前奮筆疾書,寫著這段平行遊桓之的激情澎湃的交接公文,幾乎忘了,又是一年七夕佳節。
頭回如此,糊裏糊塗應對了事,一而再,再而三時,便發覺其中另有隱情。
直到崔隱當麵提出河陰轉運司五個字,張九齡才意識到,那封駁斥李郡王私鑄之請的奏疏,表麵爭功,實際是為掃清浮塵,讓他看清究竟是誰人在背後作亂。
張九齡有些動容,原來,一個被蕭喬甫和裴耀卿當作劍使的人,亦有真性情。
這位顧郎中,殫精竭慮,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仕途,隻因為,如若今年不完成,那麽明年一樣也不可能完成,越往後拖,人心渙散,耽誤的農時隻長不短。
聖意遲遲未決,夏季的汛期已至,顧越依然堅守在河陰縣運糧,孜孜不倦。
此季,伴隨著一場場鋪天蓋地的暴雨,來自江淮的運載八十萬石補給關中常平倉的漕船一日日逼近汴口,點燃了防洪與運糧這兩塊炙烤著轉運司的火炭。
顧越欣慰的是,雖然自己傷痕累累,可河陰段的後兩大工程,歷經百般阻撓,終於竣了工。茫茫三萬勞工釋役歸巢後,黃河通汴的路中留下了一道由黃土磊成,如長城般雄偉而堅實的堤壩,三條規整的引水渠,分別從黃河、汴河、淮河而出。
轉運司麾下的八百長工,也已經守在土倉旁,摩拳擦掌,等候著載重漕船。
是日,七月七,一聲長鳴的號角從河邊的那根刻著瀆職之恥的石柱之處傳來。
「淮南道:楚州四萬石,孔雀布三萬匹;楊州六萬石,青銅鏡百麵。江南道:常州紫綸巾,蘇州紅綸巾,潤州方棋水波綾,杭州白編,衢州藤紙,泉州,福州……」
「含嘉倉糧漕官到,糧船六百隻,西渡口泊,絲船三百隻,東渡口泊……」
天還蒙蒙亮,蘇安的夢中尚且縈繞著屋簷淌水的聲音,便被人搖晃著醒了。
這段日子,他回洛陽城二三次,應李歸雁舊約,入岐王府侍奉,參演了三兄弟的唱曲,也因機緣終於見到壽王,在原先屬於林氏的坐氈上,教楊氏習四弦。
然而,他的心依然還是在編排閑錄之上,江南水鄉駛過的船唱的是吳音,而黃河之船唱的是水調,他頗有靈感,想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作五弦四弦的合奏譜。
「快去看!郎官和縣令大人都在渡口,一個扛旗,一個吹號,一個搬糧袋!」阿米趴在他的枕邊說道,「南邊渡口來了好多好多的船!下雨了,下大雨了!」
蘇安一咕嚕坐起來:「你說什麽?」阿米還在換牙,門齒漏著風:「下雨了。」蘇安道:「前麵那句。」阿米道:「好多船。」蘇安捏了下阿米胖乎乎的臉:「再前麵的那句。」阿米說道:「轉運司的郎官們全跟著顧郎跑,在渡口運糧袋。」
一個時辰之內,蘇安趕至渡口。
雨水密集如針織,泊船與土倉之間,旗手們吆喝著揮舞濕重的青旗與藍旗,各州船隊風雨無阻,緊張有序地分門卸載貨物。那些行走在河邊的田間地頭的百姓吹著哨音,模仿轉運司的長號、短號、鼓點和金的節奏,指點運糧的郎官。
顧越、李道用、邱仲等等官吏全都上陣,一人肩膀扛著兩個糧袋,參與搶運。
在鄭州和河南府的全力協助之下,河陰段的轉運速度大增,近乎原來的兩倍,曾經被人們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兩百萬石的轉運任務,如今隻差八十萬石,而每過半時辰,這個數字就會減掉數千石,每過半日,象徵整十的青旗就會揮舞一次……
那瞬間,蘇安的眼淚就下來了。
轉運司把《永濟渠行》的曲調,改編成了一套完整的運糧號令,取名為《腳歌》。為鼓舞士氣,顧越決定身先士卒,逞風光,結果一腳踩滑,渾身是泥與血。
而當顧越好容易從泥裏爬起來,拍褲腿罵李道用不扶的時候,洛陽飛馬來信。
「季郎書信!」——聖旨製書,信安郡王李禕左遷衢州刺史,永不得歸朝
「聖上英明。」
同時,中書省敕書,刑部判決,大理寺加注,戶部倉部郎中顧越,強虜民力,耽誤農時,越權度支,據六典法則,革職出流,副使之職更為河南尹遊桓之。
「聖上英明。」
顧越抹一把臉,再把糧袋扛上肩。
一方麵,鑄錢充盈國家用度之說,徹底被否決,金部李峘離開戶部,平調往禮部,另方麵,隨著這波勢力的逝去,遷都的呼喊變得毫無遮攔,一枝獨秀了。
不難想像,隻要秋季前,河陰縣完成歲轉兩百萬石的任務,那麽,這枝獨秀的花,很快就能被摘下,待修剪風幹之後,再插入花瓶,成為東都過去的記憶。
「河陰段漕運法施行細則:一者,公文,本地鹽利支與州府,用為欠折損,司農寺協同,規劃引水灌溉方案;二者,權級,州府司倉、司士、司戶交簿,概無須往朝廷漕運六司行文,替為,轉運司與州府平級,直奏中書省;三者,用人,所設,使者一人,主簿一人……若淮南、河北兩道推而廣之,關中從此無饑荒。」
是夜,館驛,顧越一襲素衣,把為他鳴不平的同僚全擋開,獨坐案前奮筆疾書,寫著這段平行遊桓之的激情澎湃的交接公文,幾乎忘了,又是一年七夕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