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 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國外的觀點
在國內與右派美國相處的問題已經夠具挑戰性的了,但是與在其他國家所引發的問題相比,則顯得微不足道。一則是因為國外幾乎沒有任何人對右派掌控美國有嘉許之詞。如果說小布希在國內導致了輿論的分裂,那麽他在國外則使輿論團結——團結一致地反對他。在法國和德國,分別隻有10%和15%的人贊成美國的外交政策。[10]伊拉克戰爭期間,托尼·布萊爾不顧國內的激烈反對支持小布希。2003年11月,千百萬英國人遊行抗議小布希訪問他們的國家。當問及他們會把他們的客人和盟友與什麽樣的特點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有60%的英國人說他是“世界和平的威脅”,有37%的人說他“愚蠢”,還有33%的人說他“語無倫次”。隻有10%的人發現他“聰明”,另有7%的人說他是一位世界好領袖——而這些數據來自一個被小布希稱讚為美國“在世界上最親密的朋友”的國家。[11]
再則是因為美國之外幾乎沒有誰理解保守主義能夠形成氣候。國外對小布希第一任期的普遍看法與此完全相左:當美國恢復理智並摒棄小布希的時候,右派國家就會消失。2004年11月3日,大多數外國人的心態正如保利娜·凱爾(pauline kael)1972年的心態,這位《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的影評人說:“我不知道為什麽理察·尼克森獲勝了,我不明白為什麽有人投票支持他。”[12]在美國,大多數自由派意識到,在哈得孫河和帕薩迪納未開化的荒野之間,潛藏著一個巨大的保守主義美國。相反,大多數外國人隻知道凱爾和佩羅西的美國,他們從電影甚至個人經歷中(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旅遊業一直是舊金山最大的產業)熟悉了舊金山。對歐洲人來說,舊金山緊湊的結構、左派的政治和自由的氛圍,使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哈斯泰特所屬的美國是他們未曾涉足的地方。因此,在4年中他們一直認定小布希隻是一個異常現象,就像是一個理智的朋友找了一個完全不適合的情婦。2000年至2004年間,法德兩國外交政策的副標題可以說是“等待噩夢結束”。
隨著世界其他地區日益理解美國保守主義的核心內容,緊張情緒必然增加。先進的技術正使得自由主義的美國與保守主義的美國能夠分開相處,也使得美國在世界各地成了一股無所不在的力量。無論走到哪兒,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都是當地的頭條新聞。世界其他地方前所未有地與紅、白、藍糾纏在一起,而如果從民意調查、遊行示威和使館區(1)的情況來看,世界其他地方並不很喜歡美國。正如《紐約時報》的外交事務專欄作家湯姆·弗裏德曼(tom friedman)所說,美國越是捲入世界,它就越是變得具有“放射性”(radioactive)。
事情真的那麽糟糕嗎?有一種信以為真的危險,我們的一位同事將其稱為“人類墮落之前天真無邪的幻覺”[13]。布希之前並沒有一個黃金時代,而世界上的問題由人類議會(2)以有限的智慧來處理。20世紀90年代,充斥著西方應該幹預卻未能幹預的例子(例如,阻止盧安達的種族滅絕),充斥著西方幹預失敗的例子(斯雷布雷尼察和索馬利亞),充斥著隻有回到聯合國安理會的護佑才能夠成功的例子(科索沃)。西方就連薩達姆·海珊、朝鮮和中東諸問題都應付不了。
過去的日子並非天真無邪,然而在小布希出現之前,西方盟友的確比今天更團結。美歐雙方在大量事情上依然可以愉快地攜手,看看那些情報小組委員會和知識財產工作小組吧。在大量的議題上,美歐雙方之間依然存有共同利益。但是,一個國際聯盟不能僅僅是盟友們在一起各做各的事。小布希是否有權期待法德兩國像布萊爾那樣與他一道去攻打伊拉克,對此人們可以爭論。但是,這位美國總統至少有權期待他的盟友,在如此關乎美國利益的一個問題上——無論對與錯——不通過遊說去反對他。就像布萊爾對下議院所說的那樣:“夥伴不是奴僕,但也不是敵手。”[14]這可以說是整齣戲裏最精彩的演說。同樣地,從歐洲人的觀點來看,布希政府可能不喜歡歐洲人如此珍視的國際刑事法院,但在自己確定退出以後,四處威脅別的國家不要加入國際刑事法院,也很難說是盟友的行為,而美國正是這樣做的。有位歐洲外交官指出:“我們隻要求美國善意地忽略,這種要求過分嗎?”[15]
那應該怎麽辦呢?首先應該是雙方的行為更成熟,尤其是在言辭方麵。很難想像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在2003年1月22日貶損盟友為“老歐洲”有什麽好處,更不用說他數日後將德國比作利比亞和古巴的做法了。德克薩斯州的國會議員奮力羞辱法國人倒沒什麽不好,但是在黎巴嫩這樣的地方,法國人作為維和者,證明了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勇敢精神。在大西洋的另一邊,《衛報》和《世界報》這樣的歐洲報紙如今經常刊出漫畫,就像將黑人描畫成用骨頭在鼻子上穿孔的人那樣,將美國人描畫得總是那麽肥胖臃腫,那麽粗野無禮,那麽嗜血成性。還有另一種人類墮落前的無知,這種無知是如此刻意而為,以至於它近乎惡意。在歐洲,人們經常因小布希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和拒絕國際刑事法院而攻擊他,卻對比爾·柯林頓的冷漠避而不提。歐洲人幾乎沒有認識到,是小布希使美國的援助預算增加了50%,小布希是第一位贊同巴勒斯坦國的美國總統。在保守主義的美國,反對美國的政策被反覆歸罪於雅克·席哈克,人們卻沒有注意到絕大多數的美國盟友都不贊成伊拉克戰爭。即便在拉姆斯菲爾德眼中忠誠的“新歐洲”,也有70%~80%的匈牙利人、捷克人和波蘭人反對美國的伊拉克戰爭。[16]
在國內與右派美國相處的問題已經夠具挑戰性的了,但是與在其他國家所引發的問題相比,則顯得微不足道。一則是因為國外幾乎沒有任何人對右派掌控美國有嘉許之詞。如果說小布希在國內導致了輿論的分裂,那麽他在國外則使輿論團結——團結一致地反對他。在法國和德國,分別隻有10%和15%的人贊成美國的外交政策。[10]伊拉克戰爭期間,托尼·布萊爾不顧國內的激烈反對支持小布希。2003年11月,千百萬英國人遊行抗議小布希訪問他們的國家。當問及他們會把他們的客人和盟友與什麽樣的特點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有60%的英國人說他是“世界和平的威脅”,有37%的人說他“愚蠢”,還有33%的人說他“語無倫次”。隻有10%的人發現他“聰明”,另有7%的人說他是一位世界好領袖——而這些數據來自一個被小布希稱讚為美國“在世界上最親密的朋友”的國家。[11]
再則是因為美國之外幾乎沒有誰理解保守主義能夠形成氣候。國外對小布希第一任期的普遍看法與此完全相左:當美國恢復理智並摒棄小布希的時候,右派國家就會消失。2004年11月3日,大多數外國人的心態正如保利娜·凱爾(pauline kael)1972年的心態,這位《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的影評人說:“我不知道為什麽理察·尼克森獲勝了,我不明白為什麽有人投票支持他。”[12]在美國,大多數自由派意識到,在哈得孫河和帕薩迪納未開化的荒野之間,潛藏著一個巨大的保守主義美國。相反,大多數外國人隻知道凱爾和佩羅西的美國,他們從電影甚至個人經歷中(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旅遊業一直是舊金山最大的產業)熟悉了舊金山。對歐洲人來說,舊金山緊湊的結構、左派的政治和自由的氛圍,使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哈斯泰特所屬的美國是他們未曾涉足的地方。因此,在4年中他們一直認定小布希隻是一個異常現象,就像是一個理智的朋友找了一個完全不適合的情婦。2000年至2004年間,法德兩國外交政策的副標題可以說是“等待噩夢結束”。
隨著世界其他地區日益理解美國保守主義的核心內容,緊張情緒必然增加。先進的技術正使得自由主義的美國與保守主義的美國能夠分開相處,也使得美國在世界各地成了一股無所不在的力量。無論走到哪兒,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都是當地的頭條新聞。世界其他地方前所未有地與紅、白、藍糾纏在一起,而如果從民意調查、遊行示威和使館區(1)的情況來看,世界其他地方並不很喜歡美國。正如《紐約時報》的外交事務專欄作家湯姆·弗裏德曼(tom friedman)所說,美國越是捲入世界,它就越是變得具有“放射性”(radioactive)。
事情真的那麽糟糕嗎?有一種信以為真的危險,我們的一位同事將其稱為“人類墮落之前天真無邪的幻覺”[13]。布希之前並沒有一個黃金時代,而世界上的問題由人類議會(2)以有限的智慧來處理。20世紀90年代,充斥著西方應該幹預卻未能幹預的例子(例如,阻止盧安達的種族滅絕),充斥著西方幹預失敗的例子(斯雷布雷尼察和索馬利亞),充斥著隻有回到聯合國安理會的護佑才能夠成功的例子(科索沃)。西方就連薩達姆·海珊、朝鮮和中東諸問題都應付不了。
過去的日子並非天真無邪,然而在小布希出現之前,西方盟友的確比今天更團結。美歐雙方在大量事情上依然可以愉快地攜手,看看那些情報小組委員會和知識財產工作小組吧。在大量的議題上,美歐雙方之間依然存有共同利益。但是,一個國際聯盟不能僅僅是盟友們在一起各做各的事。小布希是否有權期待法德兩國像布萊爾那樣與他一道去攻打伊拉克,對此人們可以爭論。但是,這位美國總統至少有權期待他的盟友,在如此關乎美國利益的一個問題上——無論對與錯——不通過遊說去反對他。就像布萊爾對下議院所說的那樣:“夥伴不是奴僕,但也不是敵手。”[14]這可以說是整齣戲裏最精彩的演說。同樣地,從歐洲人的觀點來看,布希政府可能不喜歡歐洲人如此珍視的國際刑事法院,但在自己確定退出以後,四處威脅別的國家不要加入國際刑事法院,也很難說是盟友的行為,而美國正是這樣做的。有位歐洲外交官指出:“我們隻要求美國善意地忽略,這種要求過分嗎?”[15]
那應該怎麽辦呢?首先應該是雙方的行為更成熟,尤其是在言辭方麵。很難想像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在2003年1月22日貶損盟友為“老歐洲”有什麽好處,更不用說他數日後將德國比作利比亞和古巴的做法了。德克薩斯州的國會議員奮力羞辱法國人倒沒什麽不好,但是在黎巴嫩這樣的地方,法國人作為維和者,證明了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勇敢精神。在大西洋的另一邊,《衛報》和《世界報》這樣的歐洲報紙如今經常刊出漫畫,就像將黑人描畫成用骨頭在鼻子上穿孔的人那樣,將美國人描畫得總是那麽肥胖臃腫,那麽粗野無禮,那麽嗜血成性。還有另一種人類墮落前的無知,這種無知是如此刻意而為,以至於它近乎惡意。在歐洲,人們經常因小布希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和拒絕國際刑事法院而攻擊他,卻對比爾·柯林頓的冷漠避而不提。歐洲人幾乎沒有認識到,是小布希使美國的援助預算增加了50%,小布希是第一位贊同巴勒斯坦國的美國總統。在保守主義的美國,反對美國的政策被反覆歸罪於雅克·席哈克,人們卻沒有注意到絕大多數的美國盟友都不贊成伊拉克戰爭。即便在拉姆斯菲爾德眼中忠誠的“新歐洲”,也有70%~80%的匈牙利人、捷克人和波蘭人反對美國的伊拉克戰爭。[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