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 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33]蓋洛普民意調查結果引自“live with tae,”the american enterprise,october/november 2002,p.17。
[34]andres duany,引自“live with tae,”the american enterprise,october/november 2002,p.18。
[35]kevin phillips,post-conservative america:people,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a time of crisis(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141.
[36]t.r.fehrenbach,lone star:a history of texas and the texans,updated edition,(new york:da capo,2000),p.716.
[37]ibid.,p.711.
(1)有益的忽視,指的是英國對殖民地管製的寬鬆政策,以換取殖民地經濟上的持續忠誠。——譯者注
(2)拉丁語。——譯者注
(3)《憤怒的葡萄》(1940)是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的代表作。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恐慌時期大批農民破產逃荒,作家曾跟隨俄克拉何馬州的農民流浪到加利福尼亞,他以深刻寫實的筆觸,在書中展現了當時美國農民在生死線上掙紮、反抗的情景。作品出版後引起各州統治階層的恐慌,許多州禁止小說發行,甚至出版了一本名為《快樂的葡萄》的小說針鋒相對。但一切都無法動搖《憤怒的葡萄》在美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譯者注
第十四章
異端與改革:例外的美國保守主義
如果有什麽簡單的辦法,可以發現美國保守派甚至比與它關係最近的歐洲遠親都要右得多,那麽就是對約翰·阿什克羅夫特(john ashcroft)和奧利弗·賴特溫(oliver letwin)進行一番比較。你可能會期待發現這二人有許多共性。阿什克羅夫特是小布希的司法部長,而賴特溫這顆英國保守黨冉冉上升的新星,在小布希任期的大部分時間裏則是英國影子內閣的內政大臣。賴特溫內政大臣的職務與阿什克羅夫特司法部長的職務相近,都負責犯罪、監獄、毒品、恐怖主義和司法工作。與其他人相比,美國保守派與英國保守黨有著更加緊密的聯繫。他們的地位或許已經在歷史上被柴契爾主義和裏根主義取代,但是他們之間卻存在著一種真正共有的認同感——他們一起改變了世界。更聰明的英國保守黨人則把柴契爾主義追溯到1964年舊金山牛宮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提名巴裏·戈德華特為總統候選人。對於他們來說,就連年紀尚輕的共和黨人都在談論20世紀70年代基思·約瑟夫爵士(sir keith joseph)、經濟事務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conomic affairs)以及自由市場的保守黨知識分子的影響。科羅拉多州州長比爾·歐文斯認為,“他們是極其重要的”。
賴特溫比大多數人都更清楚這種共同基礎。他的父親是雪利·羅賓·賴特溫(shirley robin letwin)——一位與弗裏德裏克·哈耶克在芝加哥大學同窗學習,拜英國政治哲學家麥可·奧克肖特(mi插el oakeshott)為師,並成為經濟事務研究所傑出人物的美國知識分子。奧利弗·賴特溫自己也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過一段時間,並且至今依然會到美國尋求思想。事實上,就長期而言,他認為英國政治將會變得更像美國政治。國家在市場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將是個大問題,其中美國民主黨和英國工黨更喜歡一個積極主動的中央政府,而英國保守黨和美國共和黨(還有“半個托尼·布萊爾”)則試圖將控製權轉交給地方一級政府——讓人們對自己的學校、醫院和警察有更多的控製權。
然而就目前而言,賴特溫與阿什克羅夫特二者之間有著鮮明的不同之處,從而掩蓋了他們之間的相似。第一個不同之處是顯而易見的——權力。阿什克羅夫特21世紀以來一直擔任司法部長的職務,由於充滿活力的保守主義運動而高高在上;賴特溫的政黨則處在自我毀滅的危險之中。2002年11月5日,當小布希領導共和黨贏得中期選舉的時候,英國保守黨暗淡無光的領袖伊恩·鄧肯·史密斯(iain duncansmith)卻陷於警告他那爭執不休的保守黨“要麽團結要麽死亡”的境地。過了不到一年,保守黨拋棄了他,選擇了麥可·霍華德(mi插el howard),2003年12月霍華德提升賴特溫擔任影子大臣。
雖然政治命運跌宕起伏,但是賴特溫與阿什克羅夫特二者之間的第二個差異更是根本性,即他們有關保守主義意味著什麽的看法不同。雖然兩者總的來說都贊成規模更小的政府,但賴特溫所認為的更小的規模顯然比阿什克羅夫特所認為的要大,例如前者心目中的小政府包括國營的公共醫療服務,並為所有學生提供慷慨的助學金。阿什克羅夫特一直贊成死刑和嚴厲的強製性判決,他總是反對墮胎、槍枝法、毒品寬大政策、焚燒國旗和任何帶有20世紀60年代風味的東西。賴特溫則支持墮胎權、反對死刑並反覆努力與各種各樣反自由主義脫掉幹係。在外交政策方麵,猶太裔的賴特溫對以色列的支持遠遠不及五旬節教徒(pentecostalist)的阿什克羅夫特那樣強硬堅定。賴特溫對聯合國的好感也遠遠多於阿什克羅夫特,後者在任參議員時曾試圖讓美國不再支持這個國際組織。
一個小小的事件集中體現了二者之間的意見分歧。2002年末,賴特溫偶然在英國廣播公司的早間節目《今日》(today)中暗示,保守黨可能會考慮支持同性戀婚姻:“我們十分重視婚姻製度,同時也承認同性戀伴侶所遭受的特別嚴重的冤屈。”[1]阿什克羅夫特卻是聯邦婚姻修正案的有力支持者,不過分歧比這還要大。賴特溫定期要上的《今日》節目是左派媒體的集中體現,而這正是阿什克羅夫特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多數早晨,阿什克羅夫特都避開媒體,並且要在完成《聖經》研讀和祈禱後才會考慮去看看“自由派的新聞”。
[34]andres duany,引自“live with tae,”the american enterprise,october/november 2002,p.18。
[35]kevin phillips,post-conservative america:people,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a time of crisis(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141.
[36]t.r.fehrenbach,lone star:a history of texas and the texans,updated edition,(new york:da capo,2000),p.716.
[37]ibid.,p.711.
(1)有益的忽視,指的是英國對殖民地管製的寬鬆政策,以換取殖民地經濟上的持續忠誠。——譯者注
(2)拉丁語。——譯者注
(3)《憤怒的葡萄》(1940)是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的代表作。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恐慌時期大批農民破產逃荒,作家曾跟隨俄克拉何馬州的農民流浪到加利福尼亞,他以深刻寫實的筆觸,在書中展現了當時美國農民在生死線上掙紮、反抗的情景。作品出版後引起各州統治階層的恐慌,許多州禁止小說發行,甚至出版了一本名為《快樂的葡萄》的小說針鋒相對。但一切都無法動搖《憤怒的葡萄》在美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譯者注
第十四章
異端與改革:例外的美國保守主義
如果有什麽簡單的辦法,可以發現美國保守派甚至比與它關係最近的歐洲遠親都要右得多,那麽就是對約翰·阿什克羅夫特(john ashcroft)和奧利弗·賴特溫(oliver letwin)進行一番比較。你可能會期待發現這二人有許多共性。阿什克羅夫特是小布希的司法部長,而賴特溫這顆英國保守黨冉冉上升的新星,在小布希任期的大部分時間裏則是英國影子內閣的內政大臣。賴特溫內政大臣的職務與阿什克羅夫特司法部長的職務相近,都負責犯罪、監獄、毒品、恐怖主義和司法工作。與其他人相比,美國保守派與英國保守黨有著更加緊密的聯繫。他們的地位或許已經在歷史上被柴契爾主義和裏根主義取代,但是他們之間卻存在著一種真正共有的認同感——他們一起改變了世界。更聰明的英國保守黨人則把柴契爾主義追溯到1964年舊金山牛宮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提名巴裏·戈德華特為總統候選人。對於他們來說,就連年紀尚輕的共和黨人都在談論20世紀70年代基思·約瑟夫爵士(sir keith joseph)、經濟事務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conomic affairs)以及自由市場的保守黨知識分子的影響。科羅拉多州州長比爾·歐文斯認為,“他們是極其重要的”。
賴特溫比大多數人都更清楚這種共同基礎。他的父親是雪利·羅賓·賴特溫(shirley robin letwin)——一位與弗裏德裏克·哈耶克在芝加哥大學同窗學習,拜英國政治哲學家麥可·奧克肖特(mi插el oakeshott)為師,並成為經濟事務研究所傑出人物的美國知識分子。奧利弗·賴特溫自己也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過一段時間,並且至今依然會到美國尋求思想。事實上,就長期而言,他認為英國政治將會變得更像美國政治。國家在市場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將是個大問題,其中美國民主黨和英國工黨更喜歡一個積極主動的中央政府,而英國保守黨和美國共和黨(還有“半個托尼·布萊爾”)則試圖將控製權轉交給地方一級政府——讓人們對自己的學校、醫院和警察有更多的控製權。
然而就目前而言,賴特溫與阿什克羅夫特二者之間有著鮮明的不同之處,從而掩蓋了他們之間的相似。第一個不同之處是顯而易見的——權力。阿什克羅夫特21世紀以來一直擔任司法部長的職務,由於充滿活力的保守主義運動而高高在上;賴特溫的政黨則處在自我毀滅的危險之中。2002年11月5日,當小布希領導共和黨贏得中期選舉的時候,英國保守黨暗淡無光的領袖伊恩·鄧肯·史密斯(iain duncansmith)卻陷於警告他那爭執不休的保守黨“要麽團結要麽死亡”的境地。過了不到一年,保守黨拋棄了他,選擇了麥可·霍華德(mi插el howard),2003年12月霍華德提升賴特溫擔任影子大臣。
雖然政治命運跌宕起伏,但是賴特溫與阿什克羅夫特二者之間的第二個差異更是根本性,即他們有關保守主義意味著什麽的看法不同。雖然兩者總的來說都贊成規模更小的政府,但賴特溫所認為的更小的規模顯然比阿什克羅夫特所認為的要大,例如前者心目中的小政府包括國營的公共醫療服務,並為所有學生提供慷慨的助學金。阿什克羅夫特一直贊成死刑和嚴厲的強製性判決,他總是反對墮胎、槍枝法、毒品寬大政策、焚燒國旗和任何帶有20世紀60年代風味的東西。賴特溫則支持墮胎權、反對死刑並反覆努力與各種各樣反自由主義脫掉幹係。在外交政策方麵,猶太裔的賴特溫對以色列的支持遠遠不及五旬節教徒(pentecostalist)的阿什克羅夫特那樣強硬堅定。賴特溫對聯合國的好感也遠遠多於阿什克羅夫特,後者在任參議員時曾試圖讓美國不再支持這個國際組織。
一個小小的事件集中體現了二者之間的意見分歧。2002年末,賴特溫偶然在英國廣播公司的早間節目《今日》(today)中暗示,保守黨可能會考慮支持同性戀婚姻:“我們十分重視婚姻製度,同時也承認同性戀伴侶所遭受的特別嚴重的冤屈。”[1]阿什克羅夫特卻是聯邦婚姻修正案的有力支持者,不過分歧比這還要大。賴特溫定期要上的《今日》節目是左派媒體的集中體現,而這正是阿什克羅夫特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多數早晨,阿什克羅夫特都避開媒體,並且要在完成《聖經》研讀和祈禱後才會考慮去看看“自由派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