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 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美國擁有最古老的憲政製度,就這一點而言,美國有足夠的理由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2]美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共和國,擁有最古老的民主和聯邦製。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憲法(1787年),民主黨有足夠的理由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政黨。1789年以來,法國歷經了5個共和國,更不用說其間還有君主製、帝國、五人執政團、執政官和通敵賣國的法西斯獨裁統治。英國新工黨徹底修改了英國立憲政體中最古老的組成部分之一的上議院。但是美國隻對它的憲政安排稍稍做了一點修補,如讓選民而不再是州立法機構來選舉聯邦參議員。即便是廢除奴隸製的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目的也是迫使美國實踐其憲法中最初的理想,而不是要背離那些理想。
在今天的生活中,人們永遠可以感覺到過去的存在。美國人總是根據那一群身穿及膝短褲、頭戴撲粉假髮的紳士的設計來做重大決定,如婦女能否墮胎或孩子是否要在學校祈禱。政治家很樂意把自己說成是傑斐遜派和漢密爾頓派,即便是網絡自由意誌論者——很難說他們是最關心歷史的人——也把自己描述為“帶筆記本電腦的傑斐遜派”。除內戰後為解決所有美國人平等問題的修正案外,美國憲法與當時開國者的想法非常一致——建立一種複雜的製衡製度,以防止未來出現一個喬治三世。美國歷史學家丹尼爾·j.布爾斯廷(daniel j.boorstin)在1953年回望歷史時評述道:“即便違背我們的意誌,歷史也使我們適合去理解保守主義的含義,我們已經成為歷史連續性的榜樣,成為使成就與過去連接在一起的榜樣,這些成就源於使製度能夠適合某一特定的時代和某個特定的地方。”[3]
確實,美國過去的歷史曾被19世紀最血腥的衝突內戰中斷。但美國內戰在許多方麵卻非常保守。雙方都大聲宣稱自己是在保衛憲法。北方捍衛的是聯邦製,後來捍衛作為憲法靈魂的個人平等的觀點;南方捍衛的則是同一部憲法所保證的州權。美國異乎尋常地避免了歐洲常見的那一類掃除舊製度建立新製度的革命戰爭。
美國人緊緊抓住歷史和傳統不放的一個原因是他們不像德國人或日本人,不必埋葬自己的過去。他們精力充沛地慶祝陣亡將士紀念日和美國獨立日,定期使有關建國之父的書籍攀上暢銷書榜的榜首,建立歷史協會來重現美國內戰,成群結隊忠貞不渝地來到那些偉大的紀念碑前。國會山上總是有很多學童,到這裏來接受對美國憲法表示敬意的教育。(要是一位義大利教師如此崇敬地說到義大利的憲法,那是無法想像的。)美國最受歡迎的一檔兒童電視節目是《自由之子》(libertys kids),它反覆向孩子們親切講述美國革命的英雄事跡。
但是由於美國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新的國家,因此認為根本沒有必要像英國和法國那樣狂熱地推陳出新。他們沒有用氣勢逼人的新建築來損毀華盛頓的舊貌,就像現代主義者感覺需要使倫敦翻新一樣。歐洲的許多地方給人的印象分成兩派:“舊派”懷疑一切新的東西,目前在英國正快速上升的“新派”則痛恨舊世界,並且認為新奇事物本身就是優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老歐洲現正投身於創造一個新歐洲的激進實驗中。《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尚未長大成為少年,共同貨幣才剛走出繈褓,一部新憲法正處於辯論之中,2004年有10個新成員入盟,人們的話題是創建共同外交政策。在美國,除了一部分激進的邊緣人群以外,所有人都對美國的憲政安排感到滿意。
一場保守主義革命
美國這場革命有多保守?一開始,我們必須承認,那顯然是一場革命。就像戈登·伍德(gordon wood)在他1993年的《美國革命的激進主義》(the radicalism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一書中表明的那樣,反叛者不僅趕走了英國人,也根除了那些封建社會秩序的法律標誌——長子繼承權、限定繼承權、貴族稱號、國教,等等。他們把自己的共和國建立在兩個原則基礎之上:第一,人人生來平等;第二,權力最終來自“人民”的意誌。
然而,革命者所做的一切都含有保守主義的潛台詞。革命首先是作為殖民地的反叛開始的,而不是像他們的法國同儕那樣,企圖改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4]革命工作是由擁有土地的鄉紳而非由離群索居的知識分子或怒火中燒的農民來進行的。這些人機智穩重、事業成功,他們起初認為自己是在為英國憲法的原則而戰,而不是在反對這些原則。他們沿用歷史上英國政黨的名字,自稱為“輝格黨人”,而將對手稱為“托利黨人”,並宣稱自己是在保護舊有的英國的權利(例如陪審審理、法律上的正當程序、自由集會以及沒有提議不得徵稅),而非為確立新的權利而戰。
革命的結果是相當克製的。美國托利黨人最糟糕的結局隻是遭流放和被驅逐而已。在費城,並沒有發生像巴黎那樣的公審和死刑判決。相反,革命引發的是一股製憲的高潮。緊隨1776年的《獨立宣言》,每個州都草擬了自己的憲法,而且1783年的《邦聯條款》將各州有限地結合到了一起。各州隨後於1787年齊聚費城,起草一部在一定程度上協調中央控製與各州舊有權利之間關係的全國性憲法。美國的開國元勛在平靜的舊時代裏開始凝思自己要做的事情。
在今天的生活中,人們永遠可以感覺到過去的存在。美國人總是根據那一群身穿及膝短褲、頭戴撲粉假髮的紳士的設計來做重大決定,如婦女能否墮胎或孩子是否要在學校祈禱。政治家很樂意把自己說成是傑斐遜派和漢密爾頓派,即便是網絡自由意誌論者——很難說他們是最關心歷史的人——也把自己描述為“帶筆記本電腦的傑斐遜派”。除內戰後為解決所有美國人平等問題的修正案外,美國憲法與當時開國者的想法非常一致——建立一種複雜的製衡製度,以防止未來出現一個喬治三世。美國歷史學家丹尼爾·j.布爾斯廷(daniel j.boorstin)在1953年回望歷史時評述道:“即便違背我們的意誌,歷史也使我們適合去理解保守主義的含義,我們已經成為歷史連續性的榜樣,成為使成就與過去連接在一起的榜樣,這些成就源於使製度能夠適合某一特定的時代和某個特定的地方。”[3]
確實,美國過去的歷史曾被19世紀最血腥的衝突內戰中斷。但美國內戰在許多方麵卻非常保守。雙方都大聲宣稱自己是在保衛憲法。北方捍衛的是聯邦製,後來捍衛作為憲法靈魂的個人平等的觀點;南方捍衛的則是同一部憲法所保證的州權。美國異乎尋常地避免了歐洲常見的那一類掃除舊製度建立新製度的革命戰爭。
美國人緊緊抓住歷史和傳統不放的一個原因是他們不像德國人或日本人,不必埋葬自己的過去。他們精力充沛地慶祝陣亡將士紀念日和美國獨立日,定期使有關建國之父的書籍攀上暢銷書榜的榜首,建立歷史協會來重現美國內戰,成群結隊忠貞不渝地來到那些偉大的紀念碑前。國會山上總是有很多學童,到這裏來接受對美國憲法表示敬意的教育。(要是一位義大利教師如此崇敬地說到義大利的憲法,那是無法想像的。)美國最受歡迎的一檔兒童電視節目是《自由之子》(libertys kids),它反覆向孩子們親切講述美國革命的英雄事跡。
但是由於美國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新的國家,因此認為根本沒有必要像英國和法國那樣狂熱地推陳出新。他們沒有用氣勢逼人的新建築來損毀華盛頓的舊貌,就像現代主義者感覺需要使倫敦翻新一樣。歐洲的許多地方給人的印象分成兩派:“舊派”懷疑一切新的東西,目前在英國正快速上升的“新派”則痛恨舊世界,並且認為新奇事物本身就是優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老歐洲現正投身於創造一個新歐洲的激進實驗中。《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尚未長大成為少年,共同貨幣才剛走出繈褓,一部新憲法正處於辯論之中,2004年有10個新成員入盟,人們的話題是創建共同外交政策。在美國,除了一部分激進的邊緣人群以外,所有人都對美國的憲政安排感到滿意。
一場保守主義革命
美國這場革命有多保守?一開始,我們必須承認,那顯然是一場革命。就像戈登·伍德(gordon wood)在他1993年的《美國革命的激進主義》(the radicalism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一書中表明的那樣,反叛者不僅趕走了英國人,也根除了那些封建社會秩序的法律標誌——長子繼承權、限定繼承權、貴族稱號、國教,等等。他們把自己的共和國建立在兩個原則基礎之上:第一,人人生來平等;第二,權力最終來自“人民”的意誌。
然而,革命者所做的一切都含有保守主義的潛台詞。革命首先是作為殖民地的反叛開始的,而不是像他們的法國同儕那樣,企圖改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4]革命工作是由擁有土地的鄉紳而非由離群索居的知識分子或怒火中燒的農民來進行的。這些人機智穩重、事業成功,他們起初認為自己是在為英國憲法的原則而戰,而不是在反對這些原則。他們沿用歷史上英國政黨的名字,自稱為“輝格黨人”,而將對手稱為“托利黨人”,並宣稱自己是在保護舊有的英國的權利(例如陪審審理、法律上的正當程序、自由集會以及沒有提議不得徵稅),而非為確立新的權利而戰。
革命的結果是相當克製的。美國托利黨人最糟糕的結局隻是遭流放和被驅逐而已。在費城,並沒有發生像巴黎那樣的公審和死刑判決。相反,革命引發的是一股製憲的高潮。緊隨1776年的《獨立宣言》,每個州都草擬了自己的憲法,而且1783年的《邦聯條款》將各州有限地結合到了一起。各州隨後於1787年齊聚費城,起草一部在一定程度上協調中央控製與各州舊有權利之間關係的全國性憲法。美國的開國元勛在平靜的舊時代裏開始凝思自己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