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e wayne wickham,“focus on cks:voters of all races need to go to the polls,”usa today,october 24,2000.


    [2]anthony york,“americas wake-up call?”salon.january 25,2000.


    [3]下文歸納了某些研究內容:marie gryphon and emily meyer,“our history of educational freedom,”policy analysis 492,october 8,2003。


    [4]“cks v.teachers,”economist,march 10,2001.


    [5]“the color of conservatism,”economist,january 23,2003.


    [6]nina j.easton,gang of five:leaders at the center of the conservative crusade(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0),p.139.


    [7]kate zernike,“a nation at war:campuses,”new york times,april 5,2003.


    [8]美國有線新聞網選後民意調查,2004年的總統選舉。


    [9]john judis and ruy teixeira,the emerging democratic majority(new york:scribner,2002),p.50.


    [10]美國有線新聞網選後民意調查,2004年的總統選舉。


    [11]elinor burkett,the right women:a journey through the heart of conservative america(new york:touchstone,1998),pp.15~16.


    [12]helen thomas,&ldquoura bush keeps opinions to herself,”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april 17,2002.


    [13]burkett,the right women,p.41.


    [14]lisa belkin,“the opt-out revolution,”new york times magazine,october 26,2003.


    [15]參見new york times magazine,october 26,2003。


    [16]belkin,“the opt-out revolution”.


    (1)該標題取自一首曾在1967年橫掃全球流行樂壇的歌曲《蒼白的淺影》(a whiter shade of pale)。——譯者注


    (2)“討伐體製樂團”是美國的一個重金屬樂團,於1991年在洛杉磯組建,歌詞多為不滿美國文化、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甚至嘻哈文化。——譯者注


    (3)英國的“積極歧視”(positive discrimination)即美國的“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譯者注


    (4)1954年最高法院對“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的裁決規定,應允許黑人到白人的學校和大學上學,正式結束了美國教育中的種族隔離製度。——譯者注


    (5)標題來源於加拿大歌手鮑勃·迪倫1964年的同名歌曲(the times they are a-插ngin)。——譯者注


    (6)1969年和1970年,伯克利人民公園內發生騷亂。參加示威活動的“戴花嬉皮士們”(flower children)被警察和軍隊鎮壓。——譯者注


    (7)英國喜劇,講述英國一個上層家庭笑料百出的故事,描繪了自私自利的上層階級眾生相。——譯者注


    (8)美國女權主義者。——譯者注


    (9)演員,1959年憑藉《賓虛》榮登奧斯卡影帝。——譯者注


    (10)“老大黨年青一代”,西北美國老大黨的一個簽名和招募計劃。該計劃支持年齡小於45歲的保守派。——譯者注


    (11)“比維斯巴特德”音樂節目融活力和音樂電視為一體,不斷給年輕人提供獨特的節目。——譯者注


    (12)塞繆爾·科爾特(samuel colt),現代左輪手槍的創始人。他所創立的科爾特公司是世界知名的軍火生產企業。——譯者注


    (13)“玻璃天花板”,指在公司企業和機關團體中,限製某些群體(女性、少數族裔)晉升到高級職位的障礙。——譯者注


    第四部分


    例外


    第十二章


    不一樣的美國


    在本書的最後部分,我們把主題轉向美國例外論。為什麽美國在富國中間顯得越來越異樣?為什麽美國在它的前盟國中引起這麽多的嘲笑和憤怒?保守主義運動對強化美國例外論起了什麽作用?這個國家的右派的故事是一個更重要故事的組成部分,那是一個有關為什麽美國本身就有點像個右派國家的故事。


    從外交政策到犯罪和犯罪懲罰、從福利到反恐戰,美國與其盟國在諸多領域都存在分歧。冷戰結束以來,這些分歧已經明顯多了。分歧不僅僅是政策上的。從根本上說,美國例外論基於結合在一起引起爭論的兩件事:不同的潛在價值——其中許多價值要追溯到數個世紀以前,以及右派的政治影響力。美國在大多數問題上不負責任的立場,比其他富國更靠右。而保守主義運動則一再成功地進一步誇大了這些分歧。


    咄咄逼人的超級大國


    美國有多例外?在回答此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對幾個容易引起誤解的問題進行說明。第一個要說明的是,美國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寧死也不願投票給共和黨。尤其是在曼哈頓、舊金山和洛杉磯等地,許多傑出的美國人像他們的歐洲同儕一樣,以身為“自由派”而自豪。《紐約時報》通常就像英國的《曼徹斯特衛報》和法國的《世界報》那樣左傾。2003年,《紐約書評》以一幅小布希穿著羅馬皇帝服飾的漫畫在歐洲推銷自己,漫畫旁邊的口號是:“我們有另外一個不同的美國——我們需要聽到它的音信。”類似的,美國有時候在自由方麵顯得比歐洲更醒目。按常規,美國婦女可在懷孕長達26周時進行墮胎(而歐洲國家的上限則是12周)。2003年,新罕布夏州的美國聖公會任命了一位同性戀主教——吉恩·魯濱孫(gene robinson)。而幾乎就在同時,美國聖公會在英國的姐妹機構英國國教(church of ennd),則放棄了原先打算的這樣的任命。美國東北部的另外一個州佛蒙特州,2000年接受了全球首例同性戀婚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並收藏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