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有兩個辦法把喬這類人召回自己的陣營:一是經濟辦法。每次經濟衰退,喬通常都是最先被辭退的人,因此他們是按錢包的狀況來投票的。2004年,沉悶的經濟表現以及因此流失的工作崗位,把一些白人種族群體趕回了民主黨陣營。例如,小布希花了大氣力才保住了西維吉尼亞州。但更深的聯結——階級團結的思想——受到的傷害更是前所未有。共和黨人像2004年那樣,再次說服喬,在美國,階級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價值的差異。共和黨人逐漸發現,贏得傳統製造業地區男性的支持靠的是非經濟因素:墮胎問題(喬通常是天主教徒)、犯罪問題(喬贊成死刑)、同性戀婚姻問題(喬一點也不反對,但自己對此退避三舍)、槍枝問題(還記得本書第七章提到的獵鹿州嗎)。喬之所以依然故我,完全不是因為民主黨由受過大學教育的中產階級自由派在領導,而是因為這類人令喬感到噁心。


    例如,2003年8月,在9位有望獲得初選勝利的民主黨候選人之中,有6人蒞臨愛荷華州錫達拉皮茲(cedar rapids)市的地方汽車司機聯合會(teamsters local)238會所,處在會所上風口的是當地一家發出烤玉米刺鼻臭味的“玉米甜味劑”工廠,幾位候選人屈尊在那裏強調工人階級的團結性,大多數時候他們是不會在這種臭味沖天的地方講這件事的。受教於瑞士寄宿學校的約翰·克裏向他的“兄弟姐妹”大聲喊著“我告訴你們”,大概是想忘掉幾天前在費城時曾失言說自己的奶酪牛排要加瑞士奶酪。華爾街之子霍華德·迪安(howard dean)則跳到話筒前,唱起了斯普林斯廷(springsteen)困難時期的聖歌《生於美國》(born in the usa)(5)。我們有位同事掃了一眼停車場,結果發現迪安僅有的兩幅競選招貼畫中,有一幅是貼在一輛上明尼蘇達州牌照的小貨車上,小貨車上有雪橇架——滑雪可不是汽車司機的運動項目。[10]唯一同這種環境顯得協調的第一陣營候選人是迪克·格普哈特(dick gephardt)。


    格普哈特雖然來自工會成員的家庭,但他在2004年的競選顯示,舊的民主黨政治機構與隸屬工會的工人在聯繫上出現了摩擦。1988年,格普哈特在工會的大力支持下贏得了愛荷華州幹部會議的勝利。而這一次,多數較大的工會——尤其是服務業和公共部門的工會——都支持迪安,他得觀察一下情形了[當年,格普哈特這位汽車司機的兒子奮力贏得聖路易市(st.louis)議員席位的時候,迪安這位耶魯大學的青年學子正沉醉於科羅拉多州的滑雪勝地韋爾(vail)]。盡管格普哈特依然得到了一些藍領工會的支持,但是這無助於他的競選,他以可憐的第4名止步於2004年1月的愛荷華州幹部會議,放棄了競選。


    工會雖然是特別管用的選票聚集機器,但依然在衰退之中——尤其是那些忠實服務於格普哈特事業的產業工會。1960年,美國有40%的勞動力被組織聯合起來了,而今天這一數字隻有13.5%(歐洲的平均數是43%)。參加工會的白人男性的比例,從1983年的24%下降到2001年的14.8%。[11]工會並不是美國產業部門的中堅力量,而是不成比例地成為公共部門的工具。如今,教師在選舉中比汽車司機更重要,而喬這類人同教師鮮有團結感可言。盡管沃爾特·蒙代爾在1984年進行了一場完美的舊式“新政”競選,但他還是在選舉中大敗。


    在所有破壞美國工人階級同“新政”的連接的因素中,時間的破壞力最大。2002年,隻有8%的老選民有過20世紀30年代的直接經歷。[12]而這種塑造了未來數十年的政治特性——勸說知識分子熱情擁抱政府,使政治家相信其最高使命就是防止大蕭條重演——現在正逐漸淡化為一種記憶了。人們很少感覺應把今天的繁榮歸功於多年前羅斯福的行動主義政策。2000年,戈爾敗選的另一個州是田納西州,人們不再滿懷情義地談到田納西流域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6)(戈爾的父親幫助建立了這個機構),說它是社會變化的發動機。人們談及它的時候是把它當作一個供電設施來看待的——需要強化業務、清理電站、降低電價。


    在此,要點並不是說美國的工人階級自然就成了共和黨人了,而是要強調,他們不再是堅定不移的民主黨人了。2004年11月,一些工人階級的男性白人由於對經濟和伊拉克等問題感到憤怒,他們確實站到了民主黨一邊,但小布希贏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就這方麵以及其他多數方麵的策略而言,民主黨依然主要處於守勢。


    全天候西班牙語播送


    這對於共和黨來說,無疑是可喜的事情。然而卡爾·羅夫正在謀劃的重組不僅需要削弱對手的政治聯盟,還需要有利於己方的人口統計學趨勢和社會發展趨勢。至少初看起來,民主黨在這兩方麵都遠為引人注目。


    這種樂觀源於人口統計學的依據。2002年出版的《即將出現的民主黨優勢》(the emerging democratic majority)一書的作者約翰·朱迪斯(john judis)和瑞·泰克希拉(ruy teixeira),分別是新聞記者和選舉學家。他們在該書中認為,有三股力量將美國的未來推向“進步的中間主義”。第一股力量是婦女,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婦女,在2000年的選舉中,她們以54%對43%的比例支持戈爾。[13]本書第十三章將對此進行全麵的討論。另外兩股力量是專業人才和拉丁裔美國人。這兩股力量都傾向於支持民主黨,並且他們似乎都必然會在選民中不斷增加自己的比例。朱迪斯和泰克希拉堅持認為,美國越是變得多種族化、越是成為一個後工業社會,民主黨就將越興旺發達。麥金利認為,雖然共和黨贏得了一些選舉,但民主黨代表的是歷史的主流方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並收藏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