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 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們也贏得了地麵戰這一最重要的戰役。按照維吉尼亞大學政治學家拉裏·薩巴托rry sabato)的觀點,傳統上,民主黨占足夠優勢,能使得票數比民意調查中顯示的數字增加幾個百分點,從而調整自己的得票數。民主黨集中關注的是城市,在那裏更易於把人們組織起來。民主黨與許多機構健全、十分積極的組織保持聯繫,如勞聯產聯(afl-cio)、各種教師聯合會、美國有色人種協會、黑人教堂和各種自由派壓力集團。這一切意味著共和黨需要準備苦幹一番才能有所作為。
直到2002年,民主黨似乎都註定會加大這方麵的優勢。占全國勞動力14%的工會會員在總投票數中的份額由1996年的23%上升到2000年的26%。與此同時,共和黨最擅長的拉票方式——把錢砸在gg上——卻遭受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挫敗,原因在於遙控器、電視頻道的多樣性和人們對負麵gg不斷加深的敵意,沖淡了gg的影響力。2000年的選舉就是一個恰當的例子。選舉前一周,小布希享有5個百分點的優勢,但在離選舉還有3天的時候,民主黨通過非同尋常的閃電式活動使小布希的領先優勢不再。共和黨宣稱,在有可靠數據的41個州裏,小布希在37個州中得到的選票,與選前最後一次民意調查相比支持度下跌了。
選舉一結束,共和黨全國委員會製訂了一個“72小時強力推動計劃”,學習在那關鍵的3天裏民主黨的成功經驗,並試著推銷他們的主張。例如,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發現,由於在選舉前一天的民意調查中選區工人“淹沒了”共和黨人,因此參加選舉的人數增加了3%;由於誌願者而非受僱用的打電話者占用了電話,因此參加選舉的人數增加了5%。此外,那時的眾議院多數黨黨鞭湯姆·迪萊還創建了自己的“組織動員人民的戰略性強力推動計劃”。2002年,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和“組織動員人民的戰略性強力推動計劃”至少30次向全國眾議院和參議院的選舉活動派去受訓過的活動分子。這些活動分子又動員誌願者去識別潛在的共和黨人,讓他們在選舉日去投票,結果令人印象深刻。在喬治亞州選舉的最後6個星期裏,拉爾夫·裏德針對600個選區組織了一支3000人的誌願者大軍,而共和黨也送出了520萬份報紙。[8]在科羅拉多州,最後96小時的推力幫韋恩·阿拉德(wayne ard)保住了自己在參議院中的席位,並為共和黨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了眾議院的一個席位。
2004年,共和黨更是毫無疑問贏得了組織上的戰爭。這並不是因為民主黨做得不好——約翰·克裏的普選票比阿爾·戈爾多了12%——而是因為共和黨表現得太過於出色,使得小布希的普選票猛增20%。這種結果部分來自共和黨——從讓人們去參加移民歸化的儀式,到允許路途中的商人參加投票。[9]但是,就像2002年那樣,起核心作用的還是那140萬共和黨誌願者,他們是由羅夫的門徒肯·梅赫曼(ken mehlman)費盡心力組建起來的。正當民主黨費心費力地與黨外的人訂立契約並付報酬給工人——主要是工會成員和“527團體”成員(4)——的時候,綽號“雨人”(rainman)的梅赫曼(他因有能力在僵持的選舉統計中找出勝算而獲得了這個綽號)卻把賭注壓在了激情和信念上。不同於民主黨的雇員,共和黨誌願者紮根於當地社區,起到了巨大的乘數作用。在俄亥俄州小布希-切尼搭檔的競選中,領取報酬的工作人員與誌願者之間的比例是100比8萬。梅赫曼用盡一切商業度量方法來管理這支誌願者大軍:用營銷數據來挖掘潛在的支持者,用工作指標來確保他們賣力工作,用獎賞(如成功的誌願者將被邀請參加小布希的集會)來保持他們的積極性。
當然,民主黨現在也開始抄襲這些戰術了。但是組織因素的作用隻有這麽多。民主黨處於守勢的兩個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在本書前麵的篇章中所熟知的——思想和基層戰士。源於河右岸的某些思想是出人意料的,可能還有更多的類似思想待價而沽。然而右派顯然比左派在知識上更具活力——至少在它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時是如此。如果許多思想都出自對方陣營,那麽民主黨要宣稱自己是進步黨就變得前所未有地困難了。
民主黨麵臨的基層戰士問題更加嚴重。民主黨還處於富蘭克林·羅斯福以智慧編織的“新政”聯盟的解體過程中,這個聯盟包括:作為(眾所周知的歐洲移民後裔的)北方白人工人階級的“種族群體”、南方白人、少數民族和知識分子。民主黨依然能夠自以為擁有大多數知識分子的支持——至少有以大學為基礎的知識分子的支持。民主黨得到黑人和未婚婦女的堅定支持,並暫時在拉丁裔方麵占優勢。但是南方白人已經棄之而去了,民主黨正使盡渾身解數在工業州裏全力拉住白人的種族群體。
在此我們有必要再次介紹一下老套的選舉模式。如同另外一類搖擺的選民——帶著孩子參加體育運動的媽媽們,你也很難把握“喝六罐啤酒的喬”(joe sixpacks)的投票方向,但你一見到他就能認得出來。喬是男性白人工人階級,從來完不成大學學業(前提是他曾上過大學),通常迷戀廉價罐裝啤酒、脆餅幹和電視轉播的體育節目。他不一定有工會會員卡,他們有時是在服務行業而非製造業工作,但他在中西部和東北部工業州的選舉中,依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喬是一個“新政”式的民主黨人,由於他的工會會員身份以及相信民主黨是工人階級政黨的堅定信念,他與民主黨的事業緊緊綁在一起。但是理察·尼克森和羅納德·裏根都成功地使喬相信,自己與控製民主黨的“自由派精英”幾乎沒有什麽共同之處。雖然喬這類人多數支持的是老布希,而不是來自哈佛園的麥可·杜卡基斯,但比爾·柯林頓和羅斯·佩羅卻成功地從老大黨那裏吸引走了喬的一些朋友。2000年,有足夠多的白人種族群體投票支持小布希,從而使他贏得了如同在俄亥俄州和西維吉尼亞州那樣的勝利。小布希總統花了大量的時間訪問2000年戈爾獲勝的賓夕法尼亞州。
直到2002年,民主黨似乎都註定會加大這方麵的優勢。占全國勞動力14%的工會會員在總投票數中的份額由1996年的23%上升到2000年的26%。與此同時,共和黨最擅長的拉票方式——把錢砸在gg上——卻遭受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挫敗,原因在於遙控器、電視頻道的多樣性和人們對負麵gg不斷加深的敵意,沖淡了gg的影響力。2000年的選舉就是一個恰當的例子。選舉前一周,小布希享有5個百分點的優勢,但在離選舉還有3天的時候,民主黨通過非同尋常的閃電式活動使小布希的領先優勢不再。共和黨宣稱,在有可靠數據的41個州裏,小布希在37個州中得到的選票,與選前最後一次民意調查相比支持度下跌了。
選舉一結束,共和黨全國委員會製訂了一個“72小時強力推動計劃”,學習在那關鍵的3天裏民主黨的成功經驗,並試著推銷他們的主張。例如,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發現,由於在選舉前一天的民意調查中選區工人“淹沒了”共和黨人,因此參加選舉的人數增加了3%;由於誌願者而非受僱用的打電話者占用了電話,因此參加選舉的人數增加了5%。此外,那時的眾議院多數黨黨鞭湯姆·迪萊還創建了自己的“組織動員人民的戰略性強力推動計劃”。2002年,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和“組織動員人民的戰略性強力推動計劃”至少30次向全國眾議院和參議院的選舉活動派去受訓過的活動分子。這些活動分子又動員誌願者去識別潛在的共和黨人,讓他們在選舉日去投票,結果令人印象深刻。在喬治亞州選舉的最後6個星期裏,拉爾夫·裏德針對600個選區組織了一支3000人的誌願者大軍,而共和黨也送出了520萬份報紙。[8]在科羅拉多州,最後96小時的推力幫韋恩·阿拉德(wayne ard)保住了自己在參議院中的席位,並為共和黨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了眾議院的一個席位。
2004年,共和黨更是毫無疑問贏得了組織上的戰爭。這並不是因為民主黨做得不好——約翰·克裏的普選票比阿爾·戈爾多了12%——而是因為共和黨表現得太過於出色,使得小布希的普選票猛增20%。這種結果部分來自共和黨——從讓人們去參加移民歸化的儀式,到允許路途中的商人參加投票。[9]但是,就像2002年那樣,起核心作用的還是那140萬共和黨誌願者,他們是由羅夫的門徒肯·梅赫曼(ken mehlman)費盡心力組建起來的。正當民主黨費心費力地與黨外的人訂立契約並付報酬給工人——主要是工會成員和“527團體”成員(4)——的時候,綽號“雨人”(rainman)的梅赫曼(他因有能力在僵持的選舉統計中找出勝算而獲得了這個綽號)卻把賭注壓在了激情和信念上。不同於民主黨的雇員,共和黨誌願者紮根於當地社區,起到了巨大的乘數作用。在俄亥俄州小布希-切尼搭檔的競選中,領取報酬的工作人員與誌願者之間的比例是100比8萬。梅赫曼用盡一切商業度量方法來管理這支誌願者大軍:用營銷數據來挖掘潛在的支持者,用工作指標來確保他們賣力工作,用獎賞(如成功的誌願者將被邀請參加小布希的集會)來保持他們的積極性。
當然,民主黨現在也開始抄襲這些戰術了。但是組織因素的作用隻有這麽多。民主黨處於守勢的兩個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在本書前麵的篇章中所熟知的——思想和基層戰士。源於河右岸的某些思想是出人意料的,可能還有更多的類似思想待價而沽。然而右派顯然比左派在知識上更具活力——至少在它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時是如此。如果許多思想都出自對方陣營,那麽民主黨要宣稱自己是進步黨就變得前所未有地困難了。
民主黨麵臨的基層戰士問題更加嚴重。民主黨還處於富蘭克林·羅斯福以智慧編織的“新政”聯盟的解體過程中,這個聯盟包括:作為(眾所周知的歐洲移民後裔的)北方白人工人階級的“種族群體”、南方白人、少數民族和知識分子。民主黨依然能夠自以為擁有大多數知識分子的支持——至少有以大學為基礎的知識分子的支持。民主黨得到黑人和未婚婦女的堅定支持,並暫時在拉丁裔方麵占優勢。但是南方白人已經棄之而去了,民主黨正使盡渾身解數在工業州裏全力拉住白人的種族群體。
在此我們有必要再次介紹一下老套的選舉模式。如同另外一類搖擺的選民——帶著孩子參加體育運動的媽媽們,你也很難把握“喝六罐啤酒的喬”(joe sixpacks)的投票方向,但你一見到他就能認得出來。喬是男性白人工人階級,從來完不成大學學業(前提是他曾上過大學),通常迷戀廉價罐裝啤酒、脆餅幹和電視轉播的體育節目。他不一定有工會會員卡,他們有時是在服務行業而非製造業工作,但他在中西部和東北部工業州的選舉中,依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喬是一個“新政”式的民主黨人,由於他的工會會員身份以及相信民主黨是工人階級政黨的堅定信念,他與民主黨的事業緊緊綁在一起。但是理察·尼克森和羅納德·裏根都成功地使喬相信,自己與控製民主黨的“自由派精英”幾乎沒有什麽共同之處。雖然喬這類人多數支持的是老布希,而不是來自哈佛園的麥可·杜卡基斯,但比爾·柯林頓和羅斯·佩羅卻成功地從老大黨那裏吸引走了喬的一些朋友。2000年,有足夠多的白人種族群體投票支持小布希,從而使他贏得了如同在俄亥俄州和西維吉尼亞州那樣的勝利。小布希總統花了大量的時間訪問2000年戈爾獲勝的賓夕法尼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