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 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乏味的人和光彩奪目者一樣能夠創造歷史。事實上,麥金利帶來了一場政治革命。從他1896年的選舉開始,共和黨在隨後的9次總統選舉中贏得了7次勝利,其支配地位直到大蕭條才被終結。除了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因為老大黨的分裂而當選,共和黨總統一直占據支配地位,直到1932年迎來另一位羅斯福總統。
麥金利明白,老大黨的未來在於同新的工業秩序緊密結合。共和黨需要忘記美國內戰——一種依然頑固的保守派觀念——轉而集中精力與重塑美國的新力量結合到一起。他不僅深化了共和黨與橡膠大亨的關係,並同新的工人階級——尤其是數百萬湧向美國的移民——進行聯繫。麥金利明白,一個以工商界為基礎的政黨能夠在民主社會裏蓬勃發達——而巨大的工商業財富則意味著普通人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
麥金利通往權力之路的1896年大選,可以說是第一場現代選舉。漢納動員起麥金利身後的整個共和黨核心集團,並在這次交易中募集到前所未聞的350萬美元競選資金。老大黨在新興城市裏鋪天蓋地地散發用12種語言寫成的競選小冊子。對泰迪·羅斯福來說,這一切做得太過火了,他抱怨漢納把麥金利當專利藥品一樣做gg,但這確實為老大黨營造了一種未選先勝的氛圍。1896年的選舉,也是美國內戰以來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之間第一次涇渭分明的戰鬥。威廉·詹寧斯·布賴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堅決使民主黨認同土地民粹主義。(布賴恩對迷惑不已的民主黨大會說:“你們不該把帶刺的王冠壓在勞動人民的額頭上,你們也不該將人類釘死在金製的十字架上!”)按照文化界限的劃分,選舉將美國一分為二:民主黨得到了舊的南方邦聯地區和美國大部分遠西地區的支持;麥金利則贏得了東海岸和中西部地區的勝利,並以710萬票對650萬票的結果贏得了總統選舉的決定性勝利。布賴恩的民主黨被縮小到隻是舊土地所有權的代言人,它對新的工業時代充滿抱怨。麥金利則使共和黨認同新興的工業精英,並由此開始了共和黨在美國歷史上最長的統治期。
至少到現在為止,在過去的36年中,共和黨已經在白宮占據了24年。目前他們控製了國會,而小布希和卡爾·羅夫決心重組美國政治,以確立共和黨的又一個統治期。羅夫喜歡談論麥金利。通過對2000年和1896年兩次總統選舉進行比較,小布希的顧問們刻意把這位美國第25任總統引入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甚至借用漢納的“前沿競選”思想,引導全國各地的共和黨要員到奧斯汀親吻布希州長的指環——就像100年前他們到俄亥俄州做過的那樣。[1]當然,2000年的選舉談不上是決定性的勝利,但是就像漢納1896年曾經做過的那樣,羅夫堅持不懈地擴大共和黨聯盟。從推動鋼鐵稅到限製幹細胞的研究,再到爭取取消純益稅(dividend taxes),羅夫參與的所有事情幾乎都是為了服從這一偉大的計劃。
2004年的選舉是對羅夫戰術的巨大支持。但政治重組的物質基礎是否存在呢?在本章中我們將對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基本力量進行比較。下一章中我們將考察共和黨走出困境的能力。然後我們將關注那些在“敵後戰線”推進保守主義事業的鬥士——那些在民主黨的領地上進行深入活動的共和黨人。而在本書的最後部分,我們將回到兩個最大的主題上——不論共和黨的選舉成功與否,保守主義已經在論爭中獲勝了;哪怕是民主黨贏得了勝利,美國仍然會是一個比過去更加保守的國家。
短期觀感
任何對共和黨與民主黨相對力量的判斷,都必須同時考慮短期策略(某一特定總統任期的起伏)和長期定位(有利於兩黨的大趨勢)。總的說來,共和黨在這兩個方麵似乎都略占上風。
乍看起來,最近的“短期”選舉記錄明顯有利於共和黨。21世紀,兩次總統選舉共和黨都贏了,該黨還逐漸增加了它在國會兩院中的多數黨席位,並在州長席位和州立法機構中明顯領先。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誰會想到會出現一位共和黨總統以及參議院中55席對45席的共和黨多數局麵?有誰會想到加利福尼亞州會出現一位共和黨州長?有誰會想到共和黨的黨員登記人數將與民主黨旗鼓相當?
這些勝利可以使人理解2004年選舉之後共和黨的必勝信念,但勝利也帶來了警告。我們現正經歷的政治重組類似於1896年以後的重組。如果你懷疑此觀點,那麽你可以在最近的兩次總統選舉(2004年和2000年)中找到些許安慰。按照以往在位總統再次參選的標準來看,2004年小布希的勝利優勢相對來說並不明顯。俄亥俄州隻要有7萬選民決定不投他的票,那麽小布希可能就不會當選。而2000年的總統選舉,兩位候選人的差距更接近。政治重組意味著什麽呢?它當然不意味著靠少數的選民支持票在總統選舉中獲勝,並且還是在最高法院的裁決下才贏得了勝利。如果佛羅裏達州有幾百人改變主意——或者這幾百人把票投對了地方,那麽戈爾總統很可能正在白宮享受著民主黨總統的第四個連續任期呢。
但是且慢。換個角度來看這兩次選舉,我們發現小布希都是在幾乎無勝算的情況下獲勝的。2000年,小布希本不可能擊敗在位的副總統,當時美國正享受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和平與繁榮。小布希是一個政治閱歷不深的人,並且作為一個敗家子打發過20年的時光。在選舉前3個月美國政治學會(the american political association)舉行的年會上,有6位教授使用商業中最精確的統計模型進行係統分布研究,結果是戈爾將實現他成為美國總統的終生抱負——無論怎樣分析,他的得票數將介於52.9%和60%。痛苦指數、在位總統得到的認可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史上“在位”政黨在總統選舉中二季度國內生產超過2%、快樂者的人數有限,所有的衡量結果都顯示出戈爾一邊倒的趨勢。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的詹姆斯·坎貝爾(james campbell)教授為小布希進行了一項男性智力測試,結果他悲嘆說自己的選票將白白浪費,因為他所支持的這個人的得票率將不會超過47.2%。
麥金利明白,老大黨的未來在於同新的工業秩序緊密結合。共和黨需要忘記美國內戰——一種依然頑固的保守派觀念——轉而集中精力與重塑美國的新力量結合到一起。他不僅深化了共和黨與橡膠大亨的關係,並同新的工人階級——尤其是數百萬湧向美國的移民——進行聯繫。麥金利明白,一個以工商界為基礎的政黨能夠在民主社會裏蓬勃發達——而巨大的工商業財富則意味著普通人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
麥金利通往權力之路的1896年大選,可以說是第一場現代選舉。漢納動員起麥金利身後的整個共和黨核心集團,並在這次交易中募集到前所未聞的350萬美元競選資金。老大黨在新興城市裏鋪天蓋地地散發用12種語言寫成的競選小冊子。對泰迪·羅斯福來說,這一切做得太過火了,他抱怨漢納把麥金利當專利藥品一樣做gg,但這確實為老大黨營造了一種未選先勝的氛圍。1896年的選舉,也是美國內戰以來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之間第一次涇渭分明的戰鬥。威廉·詹寧斯·布賴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堅決使民主黨認同土地民粹主義。(布賴恩對迷惑不已的民主黨大會說:“你們不該把帶刺的王冠壓在勞動人民的額頭上,你們也不該將人類釘死在金製的十字架上!”)按照文化界限的劃分,選舉將美國一分為二:民主黨得到了舊的南方邦聯地區和美國大部分遠西地區的支持;麥金利則贏得了東海岸和中西部地區的勝利,並以710萬票對650萬票的結果贏得了總統選舉的決定性勝利。布賴恩的民主黨被縮小到隻是舊土地所有權的代言人,它對新的工業時代充滿抱怨。麥金利則使共和黨認同新興的工業精英,並由此開始了共和黨在美國歷史上最長的統治期。
至少到現在為止,在過去的36年中,共和黨已經在白宮占據了24年。目前他們控製了國會,而小布希和卡爾·羅夫決心重組美國政治,以確立共和黨的又一個統治期。羅夫喜歡談論麥金利。通過對2000年和1896年兩次總統選舉進行比較,小布希的顧問們刻意把這位美國第25任總統引入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甚至借用漢納的“前沿競選”思想,引導全國各地的共和黨要員到奧斯汀親吻布希州長的指環——就像100年前他們到俄亥俄州做過的那樣。[1]當然,2000年的選舉談不上是決定性的勝利,但是就像漢納1896年曾經做過的那樣,羅夫堅持不懈地擴大共和黨聯盟。從推動鋼鐵稅到限製幹細胞的研究,再到爭取取消純益稅(dividend taxes),羅夫參與的所有事情幾乎都是為了服從這一偉大的計劃。
2004年的選舉是對羅夫戰術的巨大支持。但政治重組的物質基礎是否存在呢?在本章中我們將對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基本力量進行比較。下一章中我們將考察共和黨走出困境的能力。然後我們將關注那些在“敵後戰線”推進保守主義事業的鬥士——那些在民主黨的領地上進行深入活動的共和黨人。而在本書的最後部分,我們將回到兩個最大的主題上——不論共和黨的選舉成功與否,保守主義已經在論爭中獲勝了;哪怕是民主黨贏得了勝利,美國仍然會是一個比過去更加保守的國家。
短期觀感
任何對共和黨與民主黨相對力量的判斷,都必須同時考慮短期策略(某一特定總統任期的起伏)和長期定位(有利於兩黨的大趨勢)。總的說來,共和黨在這兩個方麵似乎都略占上風。
乍看起來,最近的“短期”選舉記錄明顯有利於共和黨。21世紀,兩次總統選舉共和黨都贏了,該黨還逐漸增加了它在國會兩院中的多數黨席位,並在州長席位和州立法機構中明顯領先。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誰會想到會出現一位共和黨總統以及參議院中55席對45席的共和黨多數局麵?有誰會想到加利福尼亞州會出現一位共和黨州長?有誰會想到共和黨的黨員登記人數將與民主黨旗鼓相當?
這些勝利可以使人理解2004年選舉之後共和黨的必勝信念,但勝利也帶來了警告。我們現正經歷的政治重組類似於1896年以後的重組。如果你懷疑此觀點,那麽你可以在最近的兩次總統選舉(2004年和2000年)中找到些許安慰。按照以往在位總統再次參選的標準來看,2004年小布希的勝利優勢相對來說並不明顯。俄亥俄州隻要有7萬選民決定不投他的票,那麽小布希可能就不會當選。而2000年的總統選舉,兩位候選人的差距更接近。政治重組意味著什麽呢?它當然不意味著靠少數的選民支持票在總統選舉中獲勝,並且還是在最高法院的裁決下才贏得了勝利。如果佛羅裏達州有幾百人改變主意——或者這幾百人把票投對了地方,那麽戈爾總統很可能正在白宮享受著民主黨總統的第四個連續任期呢。
但是且慢。換個角度來看這兩次選舉,我們發現小布希都是在幾乎無勝算的情況下獲勝的。2000年,小布希本不可能擊敗在位的副總統,當時美國正享受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和平與繁榮。小布希是一個政治閱歷不深的人,並且作為一個敗家子打發過20年的時光。在選舉前3個月美國政治學會(the american political association)舉行的年會上,有6位教授使用商業中最精確的統計模型進行係統分布研究,結果是戈爾將實現他成為美國總統的終生抱負——無論怎樣分析,他的得票數將介於52.9%和60%。痛苦指數、在位總統得到的認可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史上“在位”政黨在總統選舉中二季度國內生產超過2%、快樂者的人數有限,所有的衡量結果都顯示出戈爾一邊倒的趨勢。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的詹姆斯·坎貝爾(james campbell)教授為小布希進行了一項男性智力測試,結果他悲嘆說自己的選票將白白浪費,因為他所支持的這個人的得票率將不會超過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