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 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新保守派圈子中有如此多的人熱衷於傳播美國的價值,以至於他們甚至考慮重拾歐洲以前犯下的罪孽——帝國主義。幾十年前,美國治下的和平隻是少數人的夢想而已。1991年時,克勞薩默還極力辯護:“為什麽要否認帝國主義呢?為什麽要因為帝國主義而羞羞答答呢?”到伊拉克戰爭爆發的時候,這種氛圍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有些新保守派,如羅伯特·卡根,更喜歡“霸主”的說法(那意味著你隻要控製別人的外交政策,而不是整個國家),其他人則明白無誤地成為了帝國主義者。正如馬克斯·布特,《華爾街日報》的羅伯特·巴特利的門生,在2001年10月的《旗幟周刊》上所寫的那樣:“今天,阿富汗和其他麻煩不斷的地方,迫切需要文明的外國人來管理,而這種管理一度是由腳蹬馬靴、頭戴太陽帽、充滿信心的英國人來提供的。”[32]2003年7月,他在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撰文認為,美國需要設立一個殖民地辦公室,他補充道,隨著perl語言(6)的蓬勃發展,將不得不為這個辦公室想一個毫無意義的政治正確的名稱。[33]
回顧過去,小布希政府在接受這一主張之前走過了一段很長的路。帝國主義背離了小布希在競選中勾勒的那種“謙卑的”外交政策。他在西點軍校發表講話的時候譴責了這種主張:“我們並不尋求建立帝國,我們的國家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而忠於自由。”然而,到2003年5月,小布希政府卻基本在以帝國的方式行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設立總督管轄區,並且聲稱它有權利——哦,不,是有道德責任——將自己的價值推廣到全世界,正如小布希對西點軍校的學生所說的那樣,“鼓勵各大陸自由開放的社會,以擴大和平的範圍。有人擔心,言明對錯是缺乏外交策略或者缺乏禮貌,但我不這樣認為”。
得到小布希——還有切尼、賴斯和拉姆斯菲爾德——支持的是這樣一種主張,即反恐戰爭不僅要針對國家,還要針對恐怖分子。“9·11”事件發生後,他們熱情地接受了這一主張。一旦說服了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推翻恐怖頭目很重要,那麽要說服他們美國有責任重建這些失敗國家,相對來說就不怎麽費力了。除此之外他們能夠做什麽呢?讓阿富汗和伊拉克毀滅?這對切尼的實用主義是一種羞辱。必須重建這些國家,以防止它們半途而廢。到2003年,切尼肯定是以贊同的口吻高興地使用“帝國”這個詞的。
然而,人們不久就發現,果敢的民族主義者的國家重建主張遠遠達不到新保守派的要求。阿富汗就是一個相當清楚的例子,說明小布希政府對國家重建概念有所保留。美國不顧許多軍閥掌管著阿富汗海洛因業務的事實,把該國的大部分地方交回到了他們的手中,並且隻留下了很少的駐軍。相反,在1995年,戰爭一結束,美、英、法就在波士尼亞投入了6萬維和人員,而在阿富汗這樣一個麵積和人口分別是波士尼亞12倍和7倍的國家裏,到2003年,隻有大約5000人在幫助維持和平,另外還有1.2萬人在搜捕本·拉登。新保守派全神貫注於伊拉克,在某種程度上刻意對此視而不見,並找藉口說那隻是阿富汗的暫時脫軌而已。國家重建的真正考驗將是在中東地區——小布希曾經承諾使這一地區民主化。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的數周,他曾在美國企業研究所發表的一次講話中許過這樣的承諾。然而就在薩達姆被推翻不久之後,“民主的帝國主義”和“果敢的民族主義”之間的裂痕再次出現。
沃爾福威茨及其同道一直致力於把中東的改造作為一個長期的高尚計劃,但這與右派中其他大多數人本能上的謹慎發生了摩擦。2000年總統競選期間,小布希批評柯林頓的外交政策由於受模糊的理想主義而非清楚的目標所驅動,因而顯得軟弱無力。他抱怨道:“我們的軍隊從來沒有被這樣隨意差遣過——在過去幾年裏,平均每9個星期就有一次部署。”在賴斯的指導下,小布希對柯林頓政府使用軍隊進行國家重建,而不是使軍隊擔負應有的責任——“作戰和贏得戰爭”——進行了尤為尖銳的批評。[34]在共和黨內的思維中,這種緊張懷疑不久就被自我強化了。相對於新保守派,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隻把國家重建看作臨時措施。美國自然需要清理好伊拉克,耗費大氣力在那個地區培植友好政權,但美國需要確立自己的優先目標並防止使命偏離。
2003年夏,美國在伊拉克遭遇的問題激化了小布希的核心顧問與新保守派之間的矛盾。對於果敢的民族主義者來說,每一個裝著美國人的裹屍袋和花出去的每一美元,都顯示出捲入國外的危險。情況很快就清楚了,伊拉克人對於美國人在伊拉克的存在,懷有比新保守派想像的更加矛盾的心理。這些幾乎沒有接受過維和訓練、缺乏維和能力的美國軍隊身陷巴格達的街頭巷尾,開始憤怒地往家裏寫信、發電子郵件,抱怨他們延期回國。2003年夏,德克薩斯州甚至出現了軍人妻子的抗議活動。他們對伊拉克戰爭的支持逐漸消退,到2003年9月,隻有一半美國人認為發動伊拉克戰爭是個好主意。
新保守派對美國在伊拉克停滯不前的解釋是,美國在伊拉克的雄心抱負不夠。《旗幟周刊》的怒火主要發向拉姆斯菲爾德,因為薩達姆倒台後是由他來負責伊拉克事務的。他的戰爭“瘦身”技巧(他比五角大樓以往的將軍花更少的軍隊打敗了薩達姆)明顯鼓舞了他也以廉價的方式重建伊拉克——大約隻用15萬軍隊。拉姆斯菲爾德的冒險因為一些戰術性的錯誤而於事無補,最引人注目的悲劇性錯誤是,在這樣一場外科手術式的戰爭之後,竟然放任被解放的伊拉克人大肆掠奪他們自己的基礎設施。不僅新保守派抱怨美國沒有在伊拉克使用足夠的資源,英國人也有同樣的抱怨。
回顧過去,小布希政府在接受這一主張之前走過了一段很長的路。帝國主義背離了小布希在競選中勾勒的那種“謙卑的”外交政策。他在西點軍校發表講話的時候譴責了這種主張:“我們並不尋求建立帝國,我們的國家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而忠於自由。”然而,到2003年5月,小布希政府卻基本在以帝國的方式行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設立總督管轄區,並且聲稱它有權利——哦,不,是有道德責任——將自己的價值推廣到全世界,正如小布希對西點軍校的學生所說的那樣,“鼓勵各大陸自由開放的社會,以擴大和平的範圍。有人擔心,言明對錯是缺乏外交策略或者缺乏禮貌,但我不這樣認為”。
得到小布希——還有切尼、賴斯和拉姆斯菲爾德——支持的是這樣一種主張,即反恐戰爭不僅要針對國家,還要針對恐怖分子。“9·11”事件發生後,他們熱情地接受了這一主張。一旦說服了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推翻恐怖頭目很重要,那麽要說服他們美國有責任重建這些失敗國家,相對來說就不怎麽費力了。除此之外他們能夠做什麽呢?讓阿富汗和伊拉克毀滅?這對切尼的實用主義是一種羞辱。必須重建這些國家,以防止它們半途而廢。到2003年,切尼肯定是以贊同的口吻高興地使用“帝國”這個詞的。
然而,人們不久就發現,果敢的民族主義者的國家重建主張遠遠達不到新保守派的要求。阿富汗就是一個相當清楚的例子,說明小布希政府對國家重建概念有所保留。美國不顧許多軍閥掌管著阿富汗海洛因業務的事實,把該國的大部分地方交回到了他們的手中,並且隻留下了很少的駐軍。相反,在1995年,戰爭一結束,美、英、法就在波士尼亞投入了6萬維和人員,而在阿富汗這樣一個麵積和人口分別是波士尼亞12倍和7倍的國家裏,到2003年,隻有大約5000人在幫助維持和平,另外還有1.2萬人在搜捕本·拉登。新保守派全神貫注於伊拉克,在某種程度上刻意對此視而不見,並找藉口說那隻是阿富汗的暫時脫軌而已。國家重建的真正考驗將是在中東地區——小布希曾經承諾使這一地區民主化。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的數周,他曾在美國企業研究所發表的一次講話中許過這樣的承諾。然而就在薩達姆被推翻不久之後,“民主的帝國主義”和“果敢的民族主義”之間的裂痕再次出現。
沃爾福威茨及其同道一直致力於把中東的改造作為一個長期的高尚計劃,但這與右派中其他大多數人本能上的謹慎發生了摩擦。2000年總統競選期間,小布希批評柯林頓的外交政策由於受模糊的理想主義而非清楚的目標所驅動,因而顯得軟弱無力。他抱怨道:“我們的軍隊從來沒有被這樣隨意差遣過——在過去幾年裏,平均每9個星期就有一次部署。”在賴斯的指導下,小布希對柯林頓政府使用軍隊進行國家重建,而不是使軍隊擔負應有的責任——“作戰和贏得戰爭”——進行了尤為尖銳的批評。[34]在共和黨內的思維中,這種緊張懷疑不久就被自我強化了。相對於新保守派,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隻把國家重建看作臨時措施。美國自然需要清理好伊拉克,耗費大氣力在那個地區培植友好政權,但美國需要確立自己的優先目標並防止使命偏離。
2003年夏,美國在伊拉克遭遇的問題激化了小布希的核心顧問與新保守派之間的矛盾。對於果敢的民族主義者來說,每一個裝著美國人的裹屍袋和花出去的每一美元,都顯示出捲入國外的危險。情況很快就清楚了,伊拉克人對於美國人在伊拉克的存在,懷有比新保守派想像的更加矛盾的心理。這些幾乎沒有接受過維和訓練、缺乏維和能力的美國軍隊身陷巴格達的街頭巷尾,開始憤怒地往家裏寫信、發電子郵件,抱怨他們延期回國。2003年夏,德克薩斯州甚至出現了軍人妻子的抗議活動。他們對伊拉克戰爭的支持逐漸消退,到2003年9月,隻有一半美國人認為發動伊拉克戰爭是個好主意。
新保守派對美國在伊拉克停滯不前的解釋是,美國在伊拉克的雄心抱負不夠。《旗幟周刊》的怒火主要發向拉姆斯菲爾德,因為薩達姆倒台後是由他來負責伊拉克事務的。他的戰爭“瘦身”技巧(他比五角大樓以往的將軍花更少的軍隊打敗了薩達姆)明顯鼓舞了他也以廉價的方式重建伊拉克——大約隻用15萬軍隊。拉姆斯菲爾德的冒險因為一些戰術性的錯誤而於事無補,最引人注目的悲劇性錯誤是,在這樣一場外科手術式的戰爭之後,竟然放任被解放的伊拉克人大肆掠奪他們自己的基礎設施。不僅新保守派抱怨美國沒有在伊拉克使用足夠的資源,英國人也有同樣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