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 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樓的10至12層是我們的老朋友——美國企業研究所。鑑於它受人敬重的歷史,美國企業研究所目前頗為壯觀。在小布希政府任職的美國企業研究所前雇員超過一打,包括迪克·切尼(他妻子現為美國企業研究所董事會成員)、小布希的首位財政部長保羅·奧尼爾、小布希的首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格倫·哈伯德(glenn hubbard)、生物技術委員會主席利昂·卡斯(leon kass)、小布希總統任職頭兩年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拉裏·林賽rry lindsey)(他幫助完成了2001年的減稅計劃)。凱文·哈西特(kevin hassett)是支持政府對公司減稅計劃強有力的外援者,他幫助重擬2003年的減稅計劃。小布希的演講撰稿人戴維·弗魯姆現在美國企業研究所任職,他幫助創造出“邪惡軸心”這個詞。前國防部政策委員會主席理察·珀爾(ri插rd perle)曾在美國企業研究所任職數年。我們其中一人採訪美國企業研究所所長克裏斯·德穆思的時候,就有兩位內閣部長給他打電話。
大樓的5樓是《旗幟周刊》,這或許是小布希領導下的華盛頓最有影響力的雜誌。相對於《國民評論》15.4萬份、《新共和》(new republic)8.5萬份以及《國家》(nation)12.7萬份的發行量,《旗幟周刊》5.5萬份的發行量並不大。然而它卻很容易通過雪梨·韋布式的檢測,直達管理這個國家的“一小批見識卓著的知識分子”手中。每周一,迪克·切尼都會派人去取30本《旗幟周刊》。[2]《旗幟周刊》有著悠久的保守主義傳統,哪怕不賺錢(它失去了它的經營者魯珀特·默多克每年100多萬美元的支持)也要宣揚資本主義的優點。值得讚揚的是,《旗幟周刊》以老式的方式——通過在知識界而非買賣交易中的成功——獲得影響力。《旗幟周刊》的創刊編輯比爾·克裏斯托爾在布希家族並不受歡迎,因為他曾兩度與布希家族過不去——一次是在他擔任丹·奎爾辦公室主任時,成為保守派表達對老布希政府不滿的核心人物,另一次是他支持約翰·麥凱恩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然而,《旗幟周刊》卻充塞著符合保守派口味的內容——從馬克斯·布特(max boot)敦促美國人承擔白人的責任(或者諸如此類的話),到克裏斯多福·考德威爾(christopher caldwell)剖析反猶主義在歐洲的蔓延。[3]
美國企業研究所和《旗幟周刊》是17街1150號的領軍者,但它們並不孤單。比爾·克裏斯托爾就在他的辦公室裏管理著“新美國世紀計劃”。同樣是在5樓,慈善事業圓桌會議組織(phnthropy roundtable)和《慈善事業》(phnthropy)雜誌告訴有錢的保守派如何把錢捐贈出去。慈善事業圓桌會議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一批不滿的保守派捐贈人成立的,現號稱有600個會員。早在小布希提出“充滿同情心的保守主義”之前,它就針對笨拙的福利官僚機構而大加讚揚自願組織。慈善事業圓桌會議經常與附近的(16街1513號)資產研究中心(capital research center)聯手發難,使自由派基金會為“捐贈意向”而苦惱——那些創建基金會的強盜式資本家,真的想讓你們資助女同性戀者的行為藝術嗎?
軍國主義的雪梨·韋布們見識到了17街1150號是如何催生小布希政府對伊拉克的政策。時光回溯到1997年12月1日,比爾·克裏斯托爾和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共同為《旗幟周刊》寫了一篇題為《薩達姆必須滾蛋》(sadam must go)的封麵社論。1998年,“新美國世紀計劃”派人送了一封信給比爾·柯林頓,敦促他“竭盡全力”地採取外交和軍事措施趕走薩達姆。信中的簽名者包括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和保羅·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與此同時,美國企業研究所為許多最為咄咄逼人的鷹派人物提供了棲身之所,他們炮製出大量對中東進行民主化改造的小冊子,主辦有關無賴國家的會議。小布希是在2003年2月美國企業研究所的一個大型餐會上下定決心致力於中東的民主化事業,還有什麽比這更合適的呢?總統許諾,一個民主的伊拉克“將為該地區的其他國家樹立一個引人注目、振奮人心的自由榜樣”。總統整個講話過程中唯一一次冷漠肅靜,就是試探性地建議以色列人應該停止在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擴建定居點。近10年來,17街1150號一直在敦促反對薩達姆·海珊的戰爭,而這次餐會僅過了兩個多星期,戰爭就開始了。
研發部門
17街1150號的存在表明,對於小布希的總統職務來說,思想信念是多麽重要。但這並不是要否認小布希領導下的白宮對智力的關注不如前任。比爾·柯林頓當政時,賓夕法尼亞大街1600號看上去感覺更像是大學的公共休息室,而不像政府單位的所在地。它誇耀說裏麵有6位羅德學者(其中包括柯林頓總統本人)。在柯林頓最早任命的518名官員中,有1/3的人上過哈佛大學或耶魯大學。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小布希最初的14位內閣成員中,隻有兩人在本科時上過常春藤盟校。從任何的學術標準衡量,小布希政府中都缺乏能與智力水平一流的拉裏·薩默斯rry summers)和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比肩的人。[4]小布希欣賞的是一個機構的靈魂,而非它的智能。他最不喜歡的人之一,就是與他同時期在耶魯大學讀書的斯特羅布·塔爾博特(strobe talbott)——那時候,他傻乎乎地研究書本、參加講座,不與兄弟會的哥們一道喝酒。相反,柯林頓則很喜歡塔爾博特。
大樓的5樓是《旗幟周刊》,這或許是小布希領導下的華盛頓最有影響力的雜誌。相對於《國民評論》15.4萬份、《新共和》(new republic)8.5萬份以及《國家》(nation)12.7萬份的發行量,《旗幟周刊》5.5萬份的發行量並不大。然而它卻很容易通過雪梨·韋布式的檢測,直達管理這個國家的“一小批見識卓著的知識分子”手中。每周一,迪克·切尼都會派人去取30本《旗幟周刊》。[2]《旗幟周刊》有著悠久的保守主義傳統,哪怕不賺錢(它失去了它的經營者魯珀特·默多克每年100多萬美元的支持)也要宣揚資本主義的優點。值得讚揚的是,《旗幟周刊》以老式的方式——通過在知識界而非買賣交易中的成功——獲得影響力。《旗幟周刊》的創刊編輯比爾·克裏斯托爾在布希家族並不受歡迎,因為他曾兩度與布希家族過不去——一次是在他擔任丹·奎爾辦公室主任時,成為保守派表達對老布希政府不滿的核心人物,另一次是他支持約翰·麥凱恩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然而,《旗幟周刊》卻充塞著符合保守派口味的內容——從馬克斯·布特(max boot)敦促美國人承擔白人的責任(或者諸如此類的話),到克裏斯多福·考德威爾(christopher caldwell)剖析反猶主義在歐洲的蔓延。[3]
美國企業研究所和《旗幟周刊》是17街1150號的領軍者,但它們並不孤單。比爾·克裏斯托爾就在他的辦公室裏管理著“新美國世紀計劃”。同樣是在5樓,慈善事業圓桌會議組織(phnthropy roundtable)和《慈善事業》(phnthropy)雜誌告訴有錢的保守派如何把錢捐贈出去。慈善事業圓桌會議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一批不滿的保守派捐贈人成立的,現號稱有600個會員。早在小布希提出“充滿同情心的保守主義”之前,它就針對笨拙的福利官僚機構而大加讚揚自願組織。慈善事業圓桌會議經常與附近的(16街1513號)資產研究中心(capital research center)聯手發難,使自由派基金會為“捐贈意向”而苦惱——那些創建基金會的強盜式資本家,真的想讓你們資助女同性戀者的行為藝術嗎?
軍國主義的雪梨·韋布們見識到了17街1150號是如何催生小布希政府對伊拉克的政策。時光回溯到1997年12月1日,比爾·克裏斯托爾和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共同為《旗幟周刊》寫了一篇題為《薩達姆必須滾蛋》(sadam must go)的封麵社論。1998年,“新美國世紀計劃”派人送了一封信給比爾·柯林頓,敦促他“竭盡全力”地採取外交和軍事措施趕走薩達姆。信中的簽名者包括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和保羅·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與此同時,美國企業研究所為許多最為咄咄逼人的鷹派人物提供了棲身之所,他們炮製出大量對中東進行民主化改造的小冊子,主辦有關無賴國家的會議。小布希是在2003年2月美國企業研究所的一個大型餐會上下定決心致力於中東的民主化事業,還有什麽比這更合適的呢?總統許諾,一個民主的伊拉克“將為該地區的其他國家樹立一個引人注目、振奮人心的自由榜樣”。總統整個講話過程中唯一一次冷漠肅靜,就是試探性地建議以色列人應該停止在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擴建定居點。近10年來,17街1150號一直在敦促反對薩達姆·海珊的戰爭,而這次餐會僅過了兩個多星期,戰爭就開始了。
研發部門
17街1150號的存在表明,對於小布希的總統職務來說,思想信念是多麽重要。但這並不是要否認小布希領導下的白宮對智力的關注不如前任。比爾·柯林頓當政時,賓夕法尼亞大街1600號看上去感覺更像是大學的公共休息室,而不像政府單位的所在地。它誇耀說裏麵有6位羅德學者(其中包括柯林頓總統本人)。在柯林頓最早任命的518名官員中,有1/3的人上過哈佛大學或耶魯大學。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小布希最初的14位內閣成員中,隻有兩人在本科時上過常春藤盟校。從任何的學術標準衡量,小布希政府中都缺乏能與智力水平一流的拉裏·薩默斯rry summers)和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比肩的人。[4]小布希欣賞的是一個機構的靈魂,而非它的智能。他最不喜歡的人之一,就是與他同時期在耶魯大學讀書的斯特羅布·塔爾博特(strobe talbott)——那時候,他傻乎乎地研究書本、參加講座,不與兄弟會的哥們一道喝酒。相反,柯林頓則很喜歡塔爾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