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可能會想,這是迪克·切尼在沒有防備時說的話,或者是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在向某位將軍嘀咕有關伊拉克的事情。事實上,這句話出自費邊社(fabian society)創始人之一比阿特麗斯·韋布(beatrice webb)之口。作為英國社會主義最高尚的代言人,費邊社在小布希領導下的華盛頓並不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然而,費邊社卻為保守主義思想如何影響小布希的總統職務提供了一個模式。


    費邊社由一群知識分子組成,成立於1884年。其核心人物包括雪梨·韋布(sidney webb)、比阿特麗斯·韋布、h.g.韋爾斯(h.g.wells)和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他們的目標是要以“集體福利”取代“爭取個人利益”,方法則是“滲透式”的。他們不像馬克思主義者那樣,堅信要把社會推翻,而且,他們尤其不像工黨那樣在意選舉的勝利,而工黨的成立也有費邊社成員的功勞。其實,他們並不想把自己與特定的政黨綁在一起。他們希望將集體主義包裝打扮成一種共識,並將政府的控製逐一擴展到各個機構,從而循序漸進地實現社會主義。


    對於費邊社的成員來說,改變輿論氛圍很重要。這樣,無論是誰進入議會都會和著他們的節拍前進。雪梨·韋布曾說道:“如果倫敦一小批2000人不到的見識卓著的知識分子沒有達成共識,那麽英國將一事無成。”費邊社的首要目標就是影響那一小批人,它也重視塑造那些不怎麽重要的人物的心靈。費邊社的標誌性特點之一是它的小冊子,他們還創辦了《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等雜誌,為眾多的議會委員會設定議事日程並創建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費邊社成員還幫助樹立了這樣一種思想,即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政治信念,而且是一種激動人心的生活方式。他們創立了一個“團體”網絡,包括婦女團體、藝術團體、教育團體、生物學團體和地方政府團體。“保育室”團體是其中最成功的團體之一,由放蕩不羈的青年男女組成,他們以聲名狼藉的放蕩者h.g.韋爾斯為自己的行為榜樣。保育室團體有很強的社會性。費邊社書記愛德華·皮斯(edward pease)因此這樣描述道:“自然的,保育室團體不僅致力於經濟學和政治學,野餐和舞蹈也在其中有一席之地。保育室團體中有些成員最終結為夫妻,涉及生活中更重大的事件時,沒有什麽比同情心讓長久幸福的婚姻生活更具安全感了。”


    費邊社成員的影響經久不衰。雪梨·韋布為工黨起草了黨章第四條,他使工黨保證堅持“生產方式、分配和交換的公有製”。直到20世紀90年代,工黨才放棄了黨章中的這一條。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這樣的費邊社機構,培養出了許多專家,他們對官僚政治的魔力堅信不疑,《新政治家》雜誌則塑造了幾代政治家的思想。


    在某些方麵,費邊社是英國特有的現象;而在其他方麵,費邊主義則是具有廣泛普遍性的一個樣板。在整個歐洲,知識分子群體都在努力樹立這樣一種思想,即社會主義是未來的浪潮;而活動分子團體則有助於界定,社會主義不僅是一個思想體係,而且是一個團體。這些努力的結果是一場“社會主義運動”——它是一種友愛的意識形態;它是一套能夠由生至死組織管理人們生活的信條;它是一種對溫和主義者施加無情壓力、對叛徒進行恐怖報復的信念。


    隨意拿起任何一位歐洲左派政治家的傳記,人們會發現他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參加學生激進主義活動;參加工會會議;不停地進行反轟炸、反越戰、反種族隔離的遊行;與《世界報》(le monde)或者《曼徹斯特衛報》(manchester guardian)的編輯人員共進午餐;在黨的會議上進行一致決議,和各色各樣的人——政客、新聞記者、工聯主義者、學者、夫妻配偶或者主婦——參加沒完沒了的冗長餐會,盡管他們都是共同事業的組成部分。當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ios mitterrand)、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或者丹尼斯·希利(denis healey)進入政府的時候,他們經常發現那些理想不切實際,不得不暫時把它們擱到一邊——這種背叛經常激起新的一代人加入左派陣營中去。但是,他們對運動和思想的重要性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巴黎左派知識分子傳統上經常出沒的塞納河左岸(rive gauche),直到今天還是法國政治中一股潛在的力量。


    小布希的總統職務與河右岸(rive droite)同樣有著這樣的關係。在過去的30年裏,保守主義運動已經變成了一個權勢集團。美國右派可能還認為自己是可憐的劣勢一方,因此要削除自由主義的力量(這種信念正是它的一個力量源泉),但這種自我形象顯然是不正確的。本書前麵的章節中詳細講述過的那些人——憤怒的知識分子、臨時應急的智庫、古怪的捐贈者,他們與權勢集團的密切關係就像20世紀60年代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斯津津樂道的自由主義等級製度一樣。他們為小布希政府提供了政策、人員和組織,他們通過越來越有活力的保守派媒體,使自己的信條傳遍全國。尤其重要的是,他們似乎已經贏得了思想戰的勝利。


    17街1150號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市中心17街1150號是一幢標準的辦公大樓,它是我們介紹這一權勢集團的好地方。如果真的有過什麽“信念與活力中心”(center of conviction and energy)的話,那麽它就在這裏。實際上,它所擁有的保守主義智囊團超過了一般歐洲國家的水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並收藏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