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捐助者是林德與哈裏·布拉德利基金會(lynde and harry bradley foundation)。該基金會由兄弟倆創立。他們的發跡靠的是艾倫布拉德利公司——一家以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為基地的電子公司。基金會尤其願意向學術界和知識分子慷慨解囊。同羅伯特·科克(robert koch)一樣,哈裏·布拉德利也是約翰·伯奇社團的忠實成員。20世紀50年代末,羅伯特·韋爾奇定期到艾倫布拉德利公司的銷售會議上演講。哈裏也對那時正努力奮鬥的年輕的《國民評論》雜誌施以援手,既出錢又提供文章。他試圖接管《新聞周刊》,以便使自己的思想傳播得更廣。哈裏於1965年去世,但他的基金會仍在繼續捐贈。洛克韋爾國際公司(rockwell international)於1985年收購了艾倫布拉德利公司,給了基金會巨大的推動力,其資產上升到超過2.6億美元。同年,基金會還雇用了一名精力非常旺盛的主席麥可·喬伊斯(mi插el joyce),他是歐文·克裏斯托爾的門生。


    五大捐助者中的最後一位是約翰·m.奧林基金會(john m.olin foundation)。該基金會由富商約翰·梅裏爾·奧林(john merill olin)於1953年創辦,此人困擾於不斷遭到威脅的自由。到20世紀70年代時,奧林集中精力關注學術思想與公共政策之間的聯繫。除了支持芝加哥大學有影響力的法學和經濟學項目以鼓勵其他地方的效仿者之外,基金會還為智庫和《公共利益》一類的出版物出資。奧林對少數幾名他喜歡的學者特別慷慨,如羅伯特·博克和歐文·克裏斯托爾。博克現任美國企業研究所法學研究奧林教授,克裏斯托爾直到不久前還擔任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奧林研究員。


    除這五大捐助者之外,其他的大捐助者還有史密斯·理查森基金會(smith ri插rdson foundation)和霍華德教會會眾自由信託基金(howard pew freedom trust)。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更為普遍的情形是,但凡在公司有一席之地,每個人抱怨的事情都是一樣的:經濟不景氣,美國正在失去海外的競爭優勢,美國人為管製而“忙得不可開交”,“對方”正在取勝。1972年,美國500強的老總們建立了“企業圓桌”組織(business round table),以便在工會權利、反托拉斯、撤銷管製規定和稅收等問題上通過遊說以爭取利益。


    公司也開始協調它們的競選捐款。1974年,勞工“政治行動委員會”(political actionmittees)有201個,超過了公司的89個“政治行動委員會”。兩年後,雙方的數字顛倒過來了,勞工“政治行動委員會”是244個,而公司“政治行動委員會”則達433個。1984年,公司“政治行動委員會”(1682個)以4∶1的優勢超過勞工“政治行動委員會”(394個)。[33]捐助的類型也發生了變化。1974年,幾乎所有的捐助都是用於為具體公司謀利,但不久後,捐助的錢就被用於支持對企業總體有利的gg宣傳和立法。[34]公司及其基金會出錢製作電視係列片,如米爾頓·弗裏德曼的《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和本·瓦滕伯格(ben wattenberg)的《尋找真正的美國》(in search of the real america)。他們還出錢幫學校購買教育資料,為私人企業出資提供數十個教授席位,花錢做有利於企業界的gg。尤其重要的是,美國的公司與保守派智庫擁抱到了一起。


    到1980年,美國企業研究所得到600多家公司的贊助,包括莉莉捐贈基金(the lilly endowment)、福特汽車公司和《讀者文摘》公司等。美國企業研究所的理事會由美孚公司的副主席領導,其理事由不同類型的公司所組成。基金籌募委員會的成員包括花旗銀行、通用電氣、通用汽車和大通銀行等公司的前負責人。20世紀60年代初,胡佛研究所瀕臨破產,但1984年它的年度預算達840萬美元,其中的40%來自公司及其基金會。胡佛研究所監督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惠普公司的戴維·帕卡德(david packard),他是一個新的金主。同年,傳統基金會籌募資金的公司和基金會幾乎有上百家,而向歐文·克裏斯托爾的教育事務研究所(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affairs)捐助的公司有145家。


    菲利斯女王和第一書記韋裏奇


    20世紀70年代,還聚集起另外一支保守派大軍——“社會保守主義者”。這支當時綽號為“新右派”的大軍,略微嘲諷了我們區分知識分子和基層戰士的做法。他們中許多人都是思想家——或至少是智囊團成員——但他們並不是克裏斯托爾及其朋友那類的知識分子。總的說來,他們是學識平平的中產階級。他們之所以受到觸動,並不是因為受到《評論》雜誌和《公共利益》雜誌上最新文章的影響,而是因為墮胎、學校用車接送孩子、槍枝管製和學校配額等價值問題所致。更確切地說,他們既有激情,又有非凡的組織才能。


    菲利斯·施拉夫利(phyllis scfly)是在這一派早期就顯露出組織才幹的代表人物。這位社會保守主義的女王出生於1924年。她從研究生院畢業後的首份工作是在美國企業研究所找到的。此後她代表過共和黨競選國會議員,但未獲成功;擔任過伊利諾州共和黨婦女協會(the illinois federation of republican women)主席;曾幫助丈夫答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有關右派的觀點(該聯盟有過一個特別典型的委託人——一個拒絕服從政府配額製的農民);主持過自己的廣播節目《喚醒美國》(wake up america),並設法撫養了6個孩子。1964年,施拉夫利大加讚賞戈德華特主義給選民“一個選擇機會,而不是對他們隨聲附和”的競選口號,從而在全國嶄露頭角。20世紀60年代末,她組織草根階層的運動,反對將女權主義者吹捧的《平等權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提入憲法,從而確保了自己在保守主義陣營中的地位。她拿自己組織中每年微不足道的5萬美元預算,集中做那些舉棋不定的州的立法人員的工作:訓練家庭主婦和媽媽們上電台、電視,到立法委員會做證並組織寫信競選。《平等權修正案》從未獲得通過,1978年成為廢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並收藏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