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定要失敗的選舉


    這一切都不能阻止1964年11月選舉災難的發生。盡管戈德華特是一個沉悶的候選人,但問題並不僅僅在於他本人的性格,問題出在右派的整個反叛核心。許多今天被尊為智慧巨人的人,那時普遍被視為小怪物。常春藤盟校的權勢集團瞧不起那些“芝加哥小夥計”。當時受尊敬的羅伯特·萊卡赫曼(robert lekachman)唐突地認定,芝加哥學派不過是個“有點機靈的流派”。[61]一些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通過遊說,成功地將弗裏德曼的《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一書從大學圖書館中清除出去。[62]那時候剛剛開始合夥從事新聞業的羅蘭·埃文斯(rond evans)和羅伯特·諾瓦克(robert novak)概括出了受人尊敬的觀點。他們寫道,戈德華特的競選是由這些人來進行的,他們是由“一小群毫無名氣的學者和政治評論家,與一個華盛頓默默無聞的免稅教育基金會組成的鬆散聯盟,基金會的名字是美國公共政策企業研究所(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而即便是戈德華特最坦率的支持者,也對他治理國家的能力心懷疑慮。《時代》周刊當時問威廉·巴克利:“如果他當選美國總統會發生什麽事情?”巴克利回答:“那可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63]


    顯而易見,保守主義運動中還有太多的怪異之人。如果說施瓦茨的反共學校是過分警覺,那麽同樣興於加利福尼亞州奧倫治縣的約翰·伯奇社團(john birch society),則比麥卡錫分子更為偏執。該組織由麻薩諸塞州的退休糖果製造商羅伯特·韋爾奇(robert welch)於1958年創立,組織的名稱起自一名軍國主義新教傳教士。在印第安納波利斯一次3天的講課中,韋爾奇成立了這個組織,他用獨裁者的鐵腕政策統治組織。該組織確實有一個管理委員會,但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在“創始人”被共產黨暗殺後,選擇一個新的領導人。20世紀60年代初,該組織成員已經達到2.5萬人,包括弗雷德·科克(fred koch)和哈裏·布拉德利(harry bradley),這兩名實業家是保守派運動的最大捐助者,還包括無數的城市官員以及約翰·魯斯洛(john rousselot)——共和黨國會新議員幹部會議主席。


    陰謀論是約翰·伯奇社團賴以生存的根源。韋爾奇斷定,艾森豪是“為共產主義陰謀自覺獻身的間諜”,並宣稱這一論斷是基於“累積起來的詳細證據,這些罪證廣泛而確鑿,不容有任何理由對此懷疑”。其他的“陰謀分子”包括艾倫·杜勒斯(allen dulles)、喬治·馬歇爾,似乎常常還包括半數的美國人。為什麽不是這樣呢?否則怎麽來解釋美國失去了中國和朝鮮呢?或者說,阿爾傑·希斯為什麽能升到這樣的高位?又或者說,為什麽要允許卡斯楚領導古巴?又或者說,為什麽政府在不斷膨脹?民意調查顯示,5%的美國人大體同意該組織的觀點。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但是還不足以成為民眾反叛的基礎。[64]


    然而,保守主義運動的主要障礙,與其說是其極端主義者的胡言亂語,不如說是現狀的成功。如果讓戈德華特和弗裏德曼或者巴克利同處一個講台,少數人會同意他們的所有觀點,但大部分聽眾隻會搖頭聳肩。美國的問題有這麽嚴重嗎?美國經濟繁榮,政府在解決社會問題,共產主義被擋在海外。數年之後當國家失控時,這種信念發生動搖了。另一個為現代保守主義助一臂之力的人,恰恰是在民意調查中把戈德華特打得一敗塗地的人——林登·詹森。


    [1]stephen ambrose,eisenhower:the president,vol.2,1952—1969(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4),p.220.


    [2]ibid.,p.43.


    [3]rick perlstein,before the storm:barry goldwater and the unmaking of the american consensus(new york:hill and wang,2001),p.13.


    [4]h.w.brands,the strange death of american liberali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pp.74~75.


    [5]perlstein,before the storm,p.5.


    [6]brands,the strange death of american liberalism,p.78.


    [7]ambrose,eisenbower:the president,p.23.


    [8]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2004財政年度預算,歷史表格,p.21。


    [9]brands,the strange death of american liberalism,p.59.


    [10]george h.nash,the conservat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 in america since 1945(wilmington,del.:intercollegiate studies institute,1998),p.317.


    [11]ibid.,p.128.


    [12]lionel trilling,the liberal imagination(new york:viking,1950),p.ix.


    [13]louis hartz,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america(new york:harvest,1955),p.57.


    [14]whittaker 插mbers,witness(new york:random house,1952),p.793.


    [15]轉引自james a.morone,hellfire nation:the politics of sin in american histor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p.393。


    [16]justin martin,greenspan:the man behind money(cambridge,mass.:perseus publishing,2000),p.49.


    [17]ibid.,p.149.


    [18]nash,the conservat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 in america,p.66.


    [19]ibid.,p.183.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並收藏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