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麽把這些古怪的烏合之眾轉變成保守主義革命的擁護者呢?在艾森豪時代的美國,有三股力量在表層下湧動:一是出現了一批知識型企業家;二是南方越來越對民主黨失去耐心;三是美國的重心向西轉移。巴裏·戈德華特則把這三股力量擰到了一起。


    思想開始的地方


    一群信奉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嶄露頭角,證明右派的知識生活並不隻是一場瘋狂的鬧劇。不過這些經濟學家的靈感卻來自於奧地利這個最不可能的地方。按照奧地利學派創始人之一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的說法,該學派認為,“主要的問題是,人們是否應該放棄自由、私人的主動性和個人責任,是否應該屈從於人為設計的巨型裝置——社會主義國家——的強製性和威脅性監護”[20]。弗裏德裏希·馮·哈耶克是米塞斯的學生,是他使美國人相信,反對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他們的戰鬥任務。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哈耶克對凱恩斯主義正統理論在經濟學學術領域的主導地位發起了全麵攻擊,這種攻擊有時也會令凱恩斯(keynes)本人感到惱火。《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road to serfdom,1944)這本引發爭論的書的縮寫本,使之成為美國的暢銷書,哈耶克在全美國進行演講。他在書中認為,中央計劃是極權主義的前哨徵兆。哈耶克的一個早期皈依者是人到中年的好萊塢明星羅納德·裏根。1967年,保守主義運動主要的歷史記錄者李·愛德華茲(lee edwards)去拜訪加利福尼亞州的新州長裏根,發現羅納德·裏根書架上那些哈耶克和米塞斯的著作裏有密密麻麻的註解和評論。[21]


    哈耶克還幫助右派建立了兩個不朽的機構:自由市場熱情支持者的朝聖山學會(the mount pelerin society)和芝加哥學派(the chicago school)。發人深省的是,朝聖山學會於1947年成立於瑞士而非美國。1950年,哈耶克移居芝加哥大學。盡管他在社會思想委員會(themittee on social thought)而非經濟係任教,但他還是使得芝加哥大學成為他反叛思想的指揮中心。芝加哥學派向“我們現在都是凱恩斯主義者”(引自《時代》周刊1965年的一期封麵用語)以及“蘇聯經濟證明……社會主義指令經濟不僅能夠運行而且能夠繁榮興旺”[引自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那時候的標準教科書]這樣的觀點提出了挑戰。米爾頓·弗裏德曼等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則堅持認為,政府開支應僅限於數量有限的“公共事業”——尤其是國防——其他一切則由市場決定。


    芝加哥學派年輕的經濟學家們對大政府幹預主義發出了輕蔑的聲音。他們說,以房租控製為例,要想減少可租房產的總量,除了限製房東收益量,還有人能設計出更好的方法嗎?像哈耶克一樣,弗裏德曼不僅向學界同仁提出這樣的問題,而且也向街頭的普通人提問。他在《新聞周刊》上開闢了一個專欄,同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論戰,由此產生了他1962年的暢銷書《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


    那時,右派已經開始聚集起一些思想陣地。20世紀50年代初,保守主義知識分子的困境不僅僅在於他們的怪癖性。這些自由市場倡導者,迫切需要像伯納姆這樣的改良派共產黨人,以及像柯克這樣的傳統派保守主義者,他們同樣迫切需要機構的重要影響——他們需要在可怕的“自由主義”大學牆外,有地方供他們聚會討論自己的觀點,有平台來提升他們的影響力。20世紀50年代中期,兩個復興的智庫和一份雜誌的出現使之成為可能。


    華盛頓歷史最悠久的保守主義智庫,是於1943年由一群商人成立的,誕生時被命名為美國企業協會(the american enterprise association),這個機構完全不起眼,最多隻是一家遊說放寬戰時價格調控以及偶爾雇用學者撰寫報告的行業協會。美國企業協會根本無法與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這個立場中立得多的智庫相匹敵。後者預算充盈,辦公場所布置得雅致得體,並能使學術氛圍與政治機構緊密結合起來。美國企業協會主席招募美國商會年輕的經濟學家威廉·巴魯迪(william baroody)來管理這個機構,希望使這個組織擺脫困境。


    巴魯迪這個黎巴嫩貧困移民之子,證明了自己是很有才幹的知識型企業家。他的目標是把美國企業研究所——這是他為美國企業協會重新起的名字——改造為保守主義的“智囊團”。他知道,沒有保守主義理論,就不會有保守主義運動。他和哈佛大學培養的經濟學家格倫·坎貝爾(glenn campbell)不知疲倦地工作,聚集了一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學者,並任命弗裏德曼和來自伊利諾伊大學提倡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保羅·麥克拉肯(paul racken)為學術顧問。他們的邏輯很清楚:既然在大學校園裏要聽到右派的聲音這麽難,那麽右派就應該創立自己的保守主義機構。右派教授的是政治家,而不是學生。


    與此同時,類似的事情也在美國另一端的胡佛研究所發生。1910年,赫伯特·胡佛在史丹福大學成立了自己的智庫,以存放他在歐洲擔任賑災官員時清理出的大量文件。1932年卸任總統後,他使得這個智庫更趨保守。他要創立一個“免受左派分子玷汙”的機構,並且擔負著揭示“卡爾·馬克思邪惡教條”的偉大使命。1960年,胡佛研究所任命巴魯迪的合作夥伴格倫·坎貝爾為研究所所長,坎貝爾由此開始把胡佛研究所打造成自由主義學術海洋中的保守主義燈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並收藏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