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 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盡管如此,2004年的總統選舉對民主黨的影響還是明顯要大得多。總統職位代表著民主黨人有個機會抓住有實際意義的權力。共和黨人輕而易舉地保住了對國會兩院、大多數州長席位(其中包括美國前四大州的州長席位)以及多數州的州立法機構的控製權。雖然某些人口統計趨勢有利於民主黨,但未來似乎更多地是握在共和黨的手裏:共和黨是代表企業家的政黨,而非代表政府雇員的政黨;共和黨是代表不斷增長的郊區的政黨,而非代表正在衰落的市中心區的政黨;共和黨是代表影響力不斷擴展的西南部的政黨,而非代表停滯不前的東北部的政黨。
再者,要使美國受製於右派,布希也不一定必須在2004年的大選中獲勝。我們在本書中認為,假定民主黨在2004年的大選中贏得勝利,也幾乎改變不了美國的保守主義基本立場。在可見的將來,以歐洲的標準來看,民主黨將是一個相對保守的政黨。民主黨人在金錢上對大公司和富豪的依賴,幾乎像共和黨人一樣嚴重。如果不能重新贏得保守派的心,民主黨人就無法贏得選舉。因此,民主黨目前才會企圖吸引那些贊成持槍、反對墮胎的南方“納斯卡(11)的民主黨人”。民主黨領導的政府可能試圖減少死刑執行,但不可能推動各州廢除死刑;民主黨領導的政府可能限製槍枝的使用,但卻不可能禁槍。在國外,民主黨領導的政府對阿裏爾·沙龍(ariel sharon)的強有力支持,可能不亞於共和黨領導的政府,並且不可能說服國會批準《京都議定書》。美國仍將與眾不同。
自相矛盾的美國
本書試圖對過去30年間將美國拖向右派的保守主義運動這一歷史畫卷中的人們和機構進行一番描述。書中不僅會介紹比爾·歐文斯、格羅弗·諾奎斯特和拉爾夫·裏德(ralph reed)這樣的領袖人物,也會介紹達斯廷和毛拉這樣的基層戰士,以及那些在“保守主義政治行動會議”大會處排隊購買薩達姆·海珊手紙和刻有“為他祈禱”文字的喬治·w.布希像章的人們。本書既會一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裏的智庫和基金會,也會對遠離華盛頓環形大道的各路大軍進行描述——華盛頓州自由公園裏支持持槍權的活動分子、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學券製的黑人積極支持者、維吉尼亞州的家庭學校教育支持者以及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的計劃公社等。
這些人非常有趣但很少有人關注,他們構成了我們考察美國何以與眾不同的一麵多稜鏡。我們將把右派放置在全球的背景中,進而詳細敘述美國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要保守得多的行事方式,並關注保守主義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的影響。
在這個描述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有很多不足,但卻有一個強項,即我們不屬於支配美國時政評論分析兩派中的任何一派。在整部書中,我們試圖避免使用以上兩派在辯論中慣用的諷刺性語句——畢竟已經有太多人在這樣做了。在描述歐洲的反美主義和美國的反歐主義時,我們也試圖避免這樣做。如果您來讀這本書是希望看到書中把喬治·w.布希寫成被石油所困的低能牛仔,或者把法國寫成“吃著奶酪舉手投降的猴子”,那我們還是希望您趁早打住。[16]
美國的自相矛盾之處在於,它既是世界上最受景仰的國家,又是世界上最受詬病的國家之一。在國外,“美國”一詞既成了技術精湛、知識界精英和機會的代名詞,也成了原始正義、帝國主義和不平等的代名詞。為什麽美國這個權力過度的國家最受其他國家效仿並樂於與之為友,但它自己卻如此孤獨?對此不存在什麽客觀一致的解釋。這是一個人人都力求得到答案的謎語。我們是否已經找到答案了呢?還是由您來做出判斷吧。
[1]“i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2,”u.s.census bureau,september 2003;uk national statistics,social trends 33(london:hmso),p.106.
[2]“too many convicts,”economist,august 10,2002.
[3]nigel hamilton,jfk:reckless youth(new york:random house,1995),pp.141~143.
[4]轉引自steven hayward,the age of reagan:the fall of the old liberal order,1964—1980(new york:forum,2001),p.11。
[5]jacob weisberg,in defense of government:the fall and rise of public trust(new york:scribner,1996),p.42.
[6]voter news service poll,2000n exit poll,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november 2000,http://editionn/election/2000/epolls/us/2000.html</a>.
[7]轉引自robert nisbet,conservatism,dreamand reality(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射rs,2002),p.116。
[8]這是格羅弗·諾奎斯特最喜歡的戰鬥口號。
[9]轉引自nisbet,conservatism,dream and reality,p.41.mrs.thatcher believed this profoundly.參見john campbell,margaret thatcher:the irondy(london:jonathan cape,2003),p.639ff。
[10]dous davis,“what might be called one-year-out-madness is sweeping through our nation,”newsday,august 19,1999.
[11]關於火星的例子,來自“為了稅改的美國人”2003年8月27日的會議。
[12]轉引自andres duany,“live with tae,”the american enterprise,october/november 2002,p.18。
[13]根據人口普查局1980年、1990年和2000年的數據,.census.gov/press-release//releases/archives/census2000/000717.html</a>。
再者,要使美國受製於右派,布希也不一定必須在2004年的大選中獲勝。我們在本書中認為,假定民主黨在2004年的大選中贏得勝利,也幾乎改變不了美國的保守主義基本立場。在可見的將來,以歐洲的標準來看,民主黨將是一個相對保守的政黨。民主黨人在金錢上對大公司和富豪的依賴,幾乎像共和黨人一樣嚴重。如果不能重新贏得保守派的心,民主黨人就無法贏得選舉。因此,民主黨目前才會企圖吸引那些贊成持槍、反對墮胎的南方“納斯卡(11)的民主黨人”。民主黨領導的政府可能試圖減少死刑執行,但不可能推動各州廢除死刑;民主黨領導的政府可能限製槍枝的使用,但卻不可能禁槍。在國外,民主黨領導的政府對阿裏爾·沙龍(ariel sharon)的強有力支持,可能不亞於共和黨領導的政府,並且不可能說服國會批準《京都議定書》。美國仍將與眾不同。
自相矛盾的美國
本書試圖對過去30年間將美國拖向右派的保守主義運動這一歷史畫卷中的人們和機構進行一番描述。書中不僅會介紹比爾·歐文斯、格羅弗·諾奎斯特和拉爾夫·裏德(ralph reed)這樣的領袖人物,也會介紹達斯廷和毛拉這樣的基層戰士,以及那些在“保守主義政治行動會議”大會處排隊購買薩達姆·海珊手紙和刻有“為他祈禱”文字的喬治·w.布希像章的人們。本書既會一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裏的智庫和基金會,也會對遠離華盛頓環形大道的各路大軍進行描述——華盛頓州自由公園裏支持持槍權的活動分子、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學券製的黑人積極支持者、維吉尼亞州的家庭學校教育支持者以及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的計劃公社等。
這些人非常有趣但很少有人關注,他們構成了我們考察美國何以與眾不同的一麵多稜鏡。我們將把右派放置在全球的背景中,進而詳細敘述美國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要保守得多的行事方式,並關注保守主義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的影響。
在這個描述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有很多不足,但卻有一個強項,即我們不屬於支配美國時政評論分析兩派中的任何一派。在整部書中,我們試圖避免使用以上兩派在辯論中慣用的諷刺性語句——畢竟已經有太多人在這樣做了。在描述歐洲的反美主義和美國的反歐主義時,我們也試圖避免這樣做。如果您來讀這本書是希望看到書中把喬治·w.布希寫成被石油所困的低能牛仔,或者把法國寫成“吃著奶酪舉手投降的猴子”,那我們還是希望您趁早打住。[16]
美國的自相矛盾之處在於,它既是世界上最受景仰的國家,又是世界上最受詬病的國家之一。在國外,“美國”一詞既成了技術精湛、知識界精英和機會的代名詞,也成了原始正義、帝國主義和不平等的代名詞。為什麽美國這個權力過度的國家最受其他國家效仿並樂於與之為友,但它自己卻如此孤獨?對此不存在什麽客觀一致的解釋。這是一個人人都力求得到答案的謎語。我們是否已經找到答案了呢?還是由您來做出判斷吧。
[1]“i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2,”u.s.census bureau,september 2003;uk national statistics,social trends 33(london:hmso),p.106.
[2]“too many convicts,”economist,august 10,2002.
[3]nigel hamilton,jfk:reckless youth(new york:random house,1995),pp.141~143.
[4]轉引自steven hayward,the age of reagan:the fall of the old liberal order,1964—1980(new york:forum,2001),p.11。
[5]jacob weisberg,in defense of government:the fall and rise of public trust(new york:scribner,1996),p.42.
[6]voter news service poll,2000n exit poll,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november 2000,http://editionn/election/2000/epolls/us/2000.html</a>.
[7]轉引自robert nisbet,conservatism,dreamand reality(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射rs,2002),p.116。
[8]這是格羅弗·諾奎斯特最喜歡的戰鬥口號。
[9]轉引自nisbet,conservatism,dream and reality,p.41.mrs.thatcher believed this profoundly.參見john campbell,margaret thatcher:the irondy(london:jonathan cape,2003),p.639ff。
[10]dous davis,“what might be called one-year-out-madness is sweeping through our nation,”newsday,august 19,1999.
[11]關於火星的例子,來自“為了稅改的美國人”2003年8月27日的會議。
[12]轉引自andres duany,“live with tae,”the american enterprise,october/november 2002,p.18。
[13]根據人口普查局1980年、1990年和2000年的數據,.census.gov/press-release//releases/archives/census2000/000717.htm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