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右派的例外論是個有關信仰的問題。《簡明牛津詞典》中,“保守的”一詞的前兩個定義——“反對迅猛變化”和“適度的、避免極端”——似乎沒有一個能夠很好地描述此刻美國發生的事情。就像人們帶著情緒對它的指責那樣,“保守主義”這個詞現在的不準確程度絲毫也不亞於與之對立的“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論”。隻要打開報紙,你就會發現人們用保守主義這個詞來描述雅克·席哈克(jacques chirac)、特倫特·洛特(trent lott)、毛拉·奧馬爾(muh omar)、弗拉基米爾·普京(dimir putin)。很久以來,保守派一直堅持認為,他們所堅信的實用主義信條不能以意識形態來歸類。


    但是,至少在哲學層麵上,古典保守主義確實有某些特定的含義。古典保守主義最雄辯的支持者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r)的信條可以簡單地歸結為以下六個要素:對國家權力的深刻懷疑,愛自由甚於愛平等,愛國主義,對已有製度和等級製度的堅信不疑,對進步觀念的懷疑主義態度以及精英主義。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非常樂意地接受了這些信條,他獻身於自己的民族和帝國、不願意相信下層社會的任何東西、敵視福利國家、憂心自由的減少,他曾經充滿憂傷地說過,“今時雖不如往昔,但卻勝過明朝”[7]。


    簡單地說,美國保守主義的例外論,在於它誇大了伯克六個信條中的前三個,而突出了其與後三個原理之間的矛盾。與其他現代保守黨相比,美國右派對國家抱有的敵意要深得多。有幾個歐洲的保守主義者會打出“愛自己的國家但恨自己的政府”這樣的標語?又有多少歐洲的保守主義者會認為,應該使政府規模小到足以使之淹死在浴缸裏呢?[8]美國右派也比其他保守政黨更迷戀個人自由,也更能容忍無限不平等的存在。伯克之所以能夠給予美國革命者以溫暖,原因之一是,美國革命者在反叛中集中關注的是自由而非平等,這一點並不像他們那些法國革命中危險的同道者。就愛國主義而言,誰也不會否認世界各地的保守派都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英國最善於思考的保守主義政治家班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5)堅持認為,“民族都有特性,而民族特性正是新派政治家在他們的謀劃和思考中所否認或者忽視的特質”[9]。然而,許多歐洲的保守派已普遍認為應該在歐盟之類的“謀劃和思考”中淡化他們的民族性,他們也逐漸接受了在多邊基礎上處理國家安全問題的做法。美國的保守派顯然不會這樣做。


    如果美國右派僅僅是一種更具活力的保守主義,那麽對它的預測會容易得多。事實上,美國右派對伯克信條中的後三個原理——等級製、悲觀主義、精英主義——持絕對的自由派立場。現代美國保守主義的那些主人公並不是父權主義的守護者,而是一些不知自己置身何處的、粗魯的個人主義者:他們是白手起家建立起自己強大企業的企業家,他們是走出故土來到西部的定居者,當然他們還是牛仔。美國右派有一種邊疆精神,這一點也不令人吃驚,因為美國的心髒地區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新城鎮。


    保守主義的地理環境,也能夠解釋為什麽它所持的是樂觀主義而非悲觀主義的態度。在要發電機還是要聖母馬利亞的論爭(the war between dynamo and the virgin)(6)中,大多數美國的保守派選擇了發電機。亨利·亞當斯賦予這一論爭以進步與傳統之爭的特點。美國的保守派認為,世界賜予了人們各種各樣的好機會,而唯一阻止人們獲得這些機會的,就是過去那隻僵死的自由之手。相反,歐洲的保守派們一直恭維伯克是“過去的先知”。隻要同一群共和黨人待上一陣,他們對未來的那種熱情勁就絕對會讓你受不了。


    至於精英主義,共和黨人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走的就是民粹主義路線,而並沒有像柯勒律治(coleridge)和t.s.艾略特(t.s.eliot)那樣,夢想要形成一個聰明的、有知識教養的統治階層。理察·尼克森把自己看成“沉默的大多數”的捍衛者。1988年,有貴族氣的喬治·h.w.布希(george h.w.bush)把自己描繪成全體美國人的價值捍衛者,以反對哈佛園的麥可·杜卡基斯(mi插el dukakis)的自由主義。盡管既是總統的兒子,又曾在安多弗爾(andover)貴族寄宿中學、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受過教育,喬治·w.布希在2000年和2004年卻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承受華盛頓壓力的、徹頭徹尾的德克薩斯人。結果,現代美國的保守主義不僅活躍在鄉村俱樂部和會議室裏,而且也活躍在草根階層,他們積極參與電台談話和選區會議,並積極反對高稅收、槍枝管製以及不切實際的自由主義社會改革者的其他令人反感的嚐試,這些改革者企圖讓誠實的美國人鑽入既定的窠臼之中。


    我們得趕快說明一下,這種例外主義中存在的許許多多的例外現象。有些宗教上的保守派總是很樂意讓政府繞著《聖經》轉,而去拜訪南方擁有土地的貴族時,聽到的是那些熟悉的軍功故事、禦馬故事以及先祖在決鬥中喪命的故事。威廉·巴克利1955年創辦《國民評論》,其所散發出的並不是樂觀主義的情緒,而是試圖“逆歷史而動,大叫一聲‘站住!’”“史特勞斯式的保守派”所持的精英主義和對進步的懷疑觀,很難有能出其右者,這是一群從列奧·史特勞斯(leo strauss)——出生於德國、終生都在為現代性的墮落而痛苦的哲學家——身上吸取靈感的新保守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米克爾思韋特/[英]伍爾德裏奇並收藏右 派國家:美國為什麽獨一無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