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手銬和腳鐐的孫國棟從牢房裏走出來。腳鐐上掛著一把50厘米長的大鐵鎖,咣啷咣啷地,每走一步就響一聲。在8個多月裏,他過著非人道的、不斷被野蠻拷打的監獄生活,雙頰的肌肉已經塌陷下去,鬍子亂蓬蓬一團。可是,他的腳步雖蹣跚,但從容不迫,沒有一點兒恐懼與猶豫的樣子。他的目光如晴空一般深邃,射出鎮定的目光。
看守們便一起拉住孫國棟,他昂首直立的身軀晃動了一下,用那雙燃燒起憎惡與憤怒火焰的眼睛緊緊盯著我們,然後,從心底裏迸發出一句鏗鏘有力的口號:
“中國共產黨萬歲!”
誰能說得清東北抗聯總共有多少人?
1937年最高潮時是3萬多人,之前還有犧牲的、失蹤的,被打散後找不到隊伍回家的,以及開小差的、投降的、叛變的,之後還有陸續參軍的。
有人認為,從“九一八”事變到“八一五”光復,包括地方黨,東北抗聯的總人數應在5萬左右。
“八一五”前後,從蘇聯陸續回國的,還在國內堅持戰鬥的,包括被關在監獄裏的,已不到千人。
抗聯研究專家馬彥文老先生編輯的《東北抗日聯軍名錄》,包括上述各色人等,共是1200多人。
除去開小差的、投降的、叛變的,很難說出倖存者的比例,留下姓名的約在2%左右。
而無論有名,還是無名,犧牲者絕大多數是1938年後戰死的、餓死的、凍死的。
前麵已經引用過了,1935年(無月日)饒河反日總會追悼烈士的悼文中,追悼者稱自己為“後死的我們”。
沒人說得清這種叫“日本鬼子”的禽獸(我執拗地稱其為“它”、“它們”),在蹬腿挺屍前又殘害了多少愛國誌士,孫國棟毫無疑問是最後一批烈士中的一個。
從東北軍到山林隊,再到抗聯,二十九歲的人生而參加14年抗戰,那是怎樣曲折的經歷,該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壯舉?可就是這樣一位有名者,除了慷慨就義時的情形(而且還是鬼子提供的),我們還知道什麽?
他們不是烈士
著名作家劉白羽在《人民英雄於天放》中寫道:“黑龍江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於天放的。聽說他最近到海倫去了一次,從數十裏外奔來成萬的人來聽他說話;他在北安經常有成群結隊的人來看他,因此他那裏經常擠滿了人;聽說他現在簡直不能出去,到處就會給群眾包圍,群眾簡直著了魔一樣。”
於天放,1908年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三道溝,1928年以全省第一名考入清華大學經濟係,1931年入黨。“九一八”事變時差半年就畢業了,和張甲洲回東北拉隊伍抗戰,任巴彥遊擊隊特派員,遊擊隊失敗後到富錦縣立中學當教員、校長。1937年8月任聯軍隨軍學校教育長,之後為11軍1師政治部主任、3路軍6支隊政委、總部特派員兼宣傳科長。
前麵引用過的《張壽籛給負責同誌並轉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報告》中,說於天放“負責精神不劣,工作積極,遇事沉靜”。
“九一八”事變前後,在北平讀書和流亡北平的東北學生有多少,回東北投入血火抗戰的有多少?而那時一所中學的校長,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受尊敬的程度,甚至不亞於縣太爺。至於1938年後不斷有人凍餓而死的那種嚴酷的環境,對這位知識分子又是一種怎樣與眾不同的考驗?據說,“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這《露營之歌》中最著名的句子,就是出自他的筆下。
1940年10月22日,《於天放談龍江平原遊擊的感想》中說:
我東北抗日部隊自一九三八年受了嚴重損失以來,多數隊伍均在人煙絕無的山嶽地帶遊擊,形成了度命的狀態及吃睡主義的狀況。隊伍在脫離群眾的條件下,隻有減少數量,增多損失的機會,決不會發展的。我們為了蓄積實力,保存與擴大新的力量,非執行平原遊擊的計劃不可。
畏敵怯戰、坐吃山空的“蹲山主義”,在各個時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特別是一些山林隊改編的隊伍。而於天放一貫的主張就是打出去,在戰鬥中求得生存、發展。即便是被俘入獄,也要尋機打出去、衝出去。
他是和孫國棟等人同時被俘的。部隊化整為零,在鄉間發動群眾,組織救國會。他和於蘭閣在綏稜宋萬金屯,杜希剛在北大溝,孫國棟在綏化九井子,還有個新發展的劉祥在依安。出個叛徒夏振華,敵人一齊下手。
在慶安縣關了20多天,又五花大綁押來偽省城北安,關在專門囚禁政治犯的偽警察廳特務分室。外麵的老百姓都吃“滿洲饅頭”,“犯人”就更不用說了。隻是對他卻優待得很,油餅、饅頭,菜裏肉還挺多。他曾想絕食。學生時代看課外書,講革命者在監獄中絕食。再一想,吃它個“滿洲國”,吃飽喝得了好跟鬼子鬥。
不光好吃好喝,各種頭麵人物還常來看望,問寒問暖,有時還把看守訓一頓。這樣持續一個來月,敵人開始用刑了。於天放的體會是:“最好挺的是打手板和鞭背,打了幾下就麻木不覺疼了;電刑過急,一碰就不省人事了,咬咬牙就挺過去了;最難挺的是灌涼水,使你七竅流血,頭髮變紅(由發孔冒血),幾次昏死。”
看守們便一起拉住孫國棟,他昂首直立的身軀晃動了一下,用那雙燃燒起憎惡與憤怒火焰的眼睛緊緊盯著我們,然後,從心底裏迸發出一句鏗鏘有力的口號:
“中國共產黨萬歲!”
誰能說得清東北抗聯總共有多少人?
1937年最高潮時是3萬多人,之前還有犧牲的、失蹤的,被打散後找不到隊伍回家的,以及開小差的、投降的、叛變的,之後還有陸續參軍的。
有人認為,從“九一八”事變到“八一五”光復,包括地方黨,東北抗聯的總人數應在5萬左右。
“八一五”前後,從蘇聯陸續回國的,還在國內堅持戰鬥的,包括被關在監獄裏的,已不到千人。
抗聯研究專家馬彥文老先生編輯的《東北抗日聯軍名錄》,包括上述各色人等,共是1200多人。
除去開小差的、投降的、叛變的,很難說出倖存者的比例,留下姓名的約在2%左右。
而無論有名,還是無名,犧牲者絕大多數是1938年後戰死的、餓死的、凍死的。
前麵已經引用過了,1935年(無月日)饒河反日總會追悼烈士的悼文中,追悼者稱自己為“後死的我們”。
沒人說得清這種叫“日本鬼子”的禽獸(我執拗地稱其為“它”、“它們”),在蹬腿挺屍前又殘害了多少愛國誌士,孫國棟毫無疑問是最後一批烈士中的一個。
從東北軍到山林隊,再到抗聯,二十九歲的人生而參加14年抗戰,那是怎樣曲折的經歷,該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壯舉?可就是這樣一位有名者,除了慷慨就義時的情形(而且還是鬼子提供的),我們還知道什麽?
他們不是烈士
著名作家劉白羽在《人民英雄於天放》中寫道:“黑龍江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於天放的。聽說他最近到海倫去了一次,從數十裏外奔來成萬的人來聽他說話;他在北安經常有成群結隊的人來看他,因此他那裏經常擠滿了人;聽說他現在簡直不能出去,到處就會給群眾包圍,群眾簡直著了魔一樣。”
於天放,1908年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三道溝,1928年以全省第一名考入清華大學經濟係,1931年入黨。“九一八”事變時差半年就畢業了,和張甲洲回東北拉隊伍抗戰,任巴彥遊擊隊特派員,遊擊隊失敗後到富錦縣立中學當教員、校長。1937年8月任聯軍隨軍學校教育長,之後為11軍1師政治部主任、3路軍6支隊政委、總部特派員兼宣傳科長。
前麵引用過的《張壽籛給負責同誌並轉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報告》中,說於天放“負責精神不劣,工作積極,遇事沉靜”。
“九一八”事變前後,在北平讀書和流亡北平的東北學生有多少,回東北投入血火抗戰的有多少?而那時一所中學的校長,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受尊敬的程度,甚至不亞於縣太爺。至於1938年後不斷有人凍餓而死的那種嚴酷的環境,對這位知識分子又是一種怎樣與眾不同的考驗?據說,“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這《露營之歌》中最著名的句子,就是出自他的筆下。
1940年10月22日,《於天放談龍江平原遊擊的感想》中說:
我東北抗日部隊自一九三八年受了嚴重損失以來,多數隊伍均在人煙絕無的山嶽地帶遊擊,形成了度命的狀態及吃睡主義的狀況。隊伍在脫離群眾的條件下,隻有減少數量,增多損失的機會,決不會發展的。我們為了蓄積實力,保存與擴大新的力量,非執行平原遊擊的計劃不可。
畏敵怯戰、坐吃山空的“蹲山主義”,在各個時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特別是一些山林隊改編的隊伍。而於天放一貫的主張就是打出去,在戰鬥中求得生存、發展。即便是被俘入獄,也要尋機打出去、衝出去。
他是和孫國棟等人同時被俘的。部隊化整為零,在鄉間發動群眾,組織救國會。他和於蘭閣在綏稜宋萬金屯,杜希剛在北大溝,孫國棟在綏化九井子,還有個新發展的劉祥在依安。出個叛徒夏振華,敵人一齊下手。
在慶安縣關了20多天,又五花大綁押來偽省城北安,關在專門囚禁政治犯的偽警察廳特務分室。外麵的老百姓都吃“滿洲饅頭”,“犯人”就更不用說了。隻是對他卻優待得很,油餅、饅頭,菜裏肉還挺多。他曾想絕食。學生時代看課外書,講革命者在監獄中絕食。再一想,吃它個“滿洲國”,吃飽喝得了好跟鬼子鬥。
不光好吃好喝,各種頭麵人物還常來看望,問寒問暖,有時還把看守訓一頓。這樣持續一個來月,敵人開始用刑了。於天放的體會是:“最好挺的是打手板和鞭背,打了幾下就麻木不覺疼了;電刑過急,一碰就不省人事了,咬咬牙就挺過去了;最難挺的是灌涼水,使你七竅流血,頭髮變紅(由發孔冒血),幾次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