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軍事考慮中,幾乎完全沒有把中國作為一個積極的因素而估計在內。聯合參謀長委員會的報告確曾對中國說了些空洞的話,在所要推行的政策中包括了給予蔣介石以一切可能的支持,但是美國人終於完全改變了他們的看法,接受了英國人長期持有的觀點:他們不再相信中國人在打敗日本中能起什麽重要作用。即使運送物資沒有困難,時間也太倉促,不可能裝備和訓練一支強大的中國軍隊。在當地和華盛頓的美國指揮官們,對於建立一支現代化的中國軍隊所會遇到的政治上和心理上的障礙看得太清楚了。因此美國人已不再把中國當作一個潛在的大國來對待。中國人現在不是一個盟友,而成為一個問題了。
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不能就租借政策取得一致意見。英國不願意放棄它在德國的占領軍接受援助的權利,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則不同意把美國用於對日戰爭的資源如此移作他用。7月24日,當聯合參謀長委員會的成員晉見杜魯門和邱吉爾,提出報告要求最後批準時,這一爭執仍未獲得解決。在那次會上,總統個人對於英國要求繼續給予租借援助表示同情。四天以後,7月28日,總統批準了一項發給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指示,同意給予英國人所需要的東西。在對日戰爭結束以前,租借物資將繼續提供給占領區的部隊使用。
同俄國人的軍事談判比較簡短。在波茨坦隻舉行了一次三方會議,由俄國、美國和英國的參謀長們各自陳述他們打算對日本採取的作戰行動。俄國人說,8月下半月他們將能作好準備進攻滿洲日軍。俄國的高級代表安東諾夫將軍說,確切的日期取決於當時正在莫斯科舉行的中國外長和蘇聯政府的談判是否獲得圓滿的結果。
會議結束時,海軍上將李海遞交給安東諾夫將軍一係列關於改善俄美兩國軍事合作的建議。這些建議是:美國人在蘇聯遠東地區建立兩個氣象站,劃定美國和俄國海空軍的活動範圍,在遠東美俄兩國的司令部之間建立直接聯絡,以及對損傷的飛機船隻相互提供海空基地的使用權。美國和俄國軍事當局安排好在7月26日舉行第二次會議來解決這些問題。除了一些次要的更動外,俄國人接受了美國的所有建議。
同俄國人的軍事會談一般隻限於交換情報。唯一引起戰略性爭論的問題是安東諾夫要求美國採取行動,打開並保障日本以北的海路。金海軍上將說,這一點要等九州攻占之後才能進行。這段時間裏,紅軍隻得依靠早先貯存在遠東的給養來維持。
在波茨坦作出的各項決定的最終結果是,把對日作戰的聯盟性質縮小到了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上。美國人堅持在處理協調作戰的各種事情時直接同俄國人打交道,而不要英國人參加。在他們同英國人就東南亞事務打交道時也同樣不要俄國人參加。美國的戰區處於這兩國的戰區之間,這個地理事實使得這種作戰方式成為可能,但是俄國人和英國人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美國的供應,這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能在波茨坦那樣維護其權力的更重要的原因。
事實上幾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俄國、美國和英國在對付日本所作的努力上已經變成三個各自為政、互不相幹的軍事行動。當然這些軍事行動是事前共同商量過的,而恰巧又是針對著一個共同的敵人,但是各國的政治目的和所採用的軍事手段是根本上各自為政、互不相幹的。不同的人物個性和地理位置都促成了這種結果,但是政治上的互不信任卻幾乎同樣重要。美國人小心翼翼,生怕變成英國、法國和荷蘭殖民主義的爪牙,英國人則感到美國人的聰明才智至少說也是有限得很,並且不贊成美國對於殖民地問題所採取的那種魯莽的態度,而俄國人則想犧牲中國和日本,求得政治上和經濟上有限度的但是明確的利益。由於這些因素,就既不能產生相互的信任,也不能製定共同的政策來支持和鞏固盟國在遠東的軍事合作。
到波茨坦會議召開時,迫使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這一消極的政治目標已經失去它當初的誘惑力。義大利和德國的經驗說明無條件投降實際上毫無意義,如果對日本提出一些嚴厲但是明確的條款,看來是可能有效地摧毀他們打到底的決心的。當杜魯門來到波茨坦時,他隨身帶來了陸軍部長亨利·l·史汀生擬定的一份備忘錄,提出了要求日本投降可能的條件。杜魯門把它給邱吉爾看了,他們兩人又徵求了部屬的意見,對史汀生的措詞稍微作了些修改,然後同意將這一宣言公開發表。然而出於禮節,又把這個文本送請蔣介石同意,等他表示贊成後,宣言就在1945年7月26日發表了。他們事先沒有同史達林磋商,俄國對這個既成事實非常惱怒。
這份不久以後通稱波茨坦宣言的文件,要求日本人向即將整裝列陣進攻他們的優勢大軍投降。“無條件投降”這句話又重述了一遍,但同時又提出了一係列條件,使這句話變得毫無意義。剷除“那些欺騙和誘使日本人民走上征服世界途徑的權勢和影響”;由盟軍占領日本領土上一些沒有明確指出的地點,直到把日本的軍國主義和發動戰爭的勢力清除為止;根據1943年開羅宣言割讓日本的邊遠領土;懲治戰犯——根據這些條件才能進行無條件投降。另一方麵,宣言允諾:日本士兵在放下武器後能安然返回家鄉;“日本將被允許保留維持本國經濟和用實物交付公正的賠償所需的工業”;並且一旦“日本人民根據他們自由表達的願望”建立起一個“愛好和平的負責的政府”以後,盟軍就結束對日本的占領。
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不能就租借政策取得一致意見。英國不願意放棄它在德國的占領軍接受援助的權利,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則不同意把美國用於對日戰爭的資源如此移作他用。7月24日,當聯合參謀長委員會的成員晉見杜魯門和邱吉爾,提出報告要求最後批準時,這一爭執仍未獲得解決。在那次會上,總統個人對於英國要求繼續給予租借援助表示同情。四天以後,7月28日,總統批準了一項發給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指示,同意給予英國人所需要的東西。在對日戰爭結束以前,租借物資將繼續提供給占領區的部隊使用。
同俄國人的軍事談判比較簡短。在波茨坦隻舉行了一次三方會議,由俄國、美國和英國的參謀長們各自陳述他們打算對日本採取的作戰行動。俄國人說,8月下半月他們將能作好準備進攻滿洲日軍。俄國的高級代表安東諾夫將軍說,確切的日期取決於當時正在莫斯科舉行的中國外長和蘇聯政府的談判是否獲得圓滿的結果。
會議結束時,海軍上將李海遞交給安東諾夫將軍一係列關於改善俄美兩國軍事合作的建議。這些建議是:美國人在蘇聯遠東地區建立兩個氣象站,劃定美國和俄國海空軍的活動範圍,在遠東美俄兩國的司令部之間建立直接聯絡,以及對損傷的飛機船隻相互提供海空基地的使用權。美國和俄國軍事當局安排好在7月26日舉行第二次會議來解決這些問題。除了一些次要的更動外,俄國人接受了美國的所有建議。
同俄國人的軍事會談一般隻限於交換情報。唯一引起戰略性爭論的問題是安東諾夫要求美國採取行動,打開並保障日本以北的海路。金海軍上將說,這一點要等九州攻占之後才能進行。這段時間裏,紅軍隻得依靠早先貯存在遠東的給養來維持。
在波茨坦作出的各項決定的最終結果是,把對日作戰的聯盟性質縮小到了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上。美國人堅持在處理協調作戰的各種事情時直接同俄國人打交道,而不要英國人參加。在他們同英國人就東南亞事務打交道時也同樣不要俄國人參加。美國的戰區處於這兩國的戰區之間,這個地理事實使得這種作戰方式成為可能,但是俄國人和英國人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美國的供應,這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能在波茨坦那樣維護其權力的更重要的原因。
事實上幾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俄國、美國和英國在對付日本所作的努力上已經變成三個各自為政、互不相幹的軍事行動。當然這些軍事行動是事前共同商量過的,而恰巧又是針對著一個共同的敵人,但是各國的政治目的和所採用的軍事手段是根本上各自為政、互不相幹的。不同的人物個性和地理位置都促成了這種結果,但是政治上的互不信任卻幾乎同樣重要。美國人小心翼翼,生怕變成英國、法國和荷蘭殖民主義的爪牙,英國人則感到美國人的聰明才智至少說也是有限得很,並且不贊成美國對於殖民地問題所採取的那種魯莽的態度,而俄國人則想犧牲中國和日本,求得政治上和經濟上有限度的但是明確的利益。由於這些因素,就既不能產生相互的信任,也不能製定共同的政策來支持和鞏固盟國在遠東的軍事合作。
到波茨坦會議召開時,迫使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這一消極的政治目標已經失去它當初的誘惑力。義大利和德國的經驗說明無條件投降實際上毫無意義,如果對日本提出一些嚴厲但是明確的條款,看來是可能有效地摧毀他們打到底的決心的。當杜魯門來到波茨坦時,他隨身帶來了陸軍部長亨利·l·史汀生擬定的一份備忘錄,提出了要求日本投降可能的條件。杜魯門把它給邱吉爾看了,他們兩人又徵求了部屬的意見,對史汀生的措詞稍微作了些修改,然後同意將這一宣言公開發表。然而出於禮節,又把這個文本送請蔣介石同意,等他表示贊成後,宣言就在1945年7月26日發表了。他們事先沒有同史達林磋商,俄國對這個既成事實非常惱怒。
這份不久以後通稱波茨坦宣言的文件,要求日本人向即將整裝列陣進攻他們的優勢大軍投降。“無條件投降”這句話又重述了一遍,但同時又提出了一係列條件,使這句話變得毫無意義。剷除“那些欺騙和誘使日本人民走上征服世界途徑的權勢和影響”;由盟軍占領日本領土上一些沒有明確指出的地點,直到把日本的軍國主義和發動戰爭的勢力清除為止;根據1943年開羅宣言割讓日本的邊遠領土;懲治戰犯——根據這些條件才能進行無條件投降。另一方麵,宣言允諾:日本士兵在放下武器後能安然返回家鄉;“日本將被允許保留維持本國經濟和用實物交付公正的賠償所需的工業”;並且一旦“日本人民根據他們自由表達的願望”建立起一個“愛好和平的負責的政府”以後,盟軍就結束對日本的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