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艾森豪沒有經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的明確批準,就於3月28日把他的戰略計劃通知了史達林。艾森豪認為,他這樣做是根據雅爾達會議上授予他的直接同俄國人進行接觸的權力。可是邱吉爾卻不以為然。在羅馬尼亞和波蘭問題上的糾紛,已經給在雅爾達所取得的表麵上的和諧籠罩上一層陰影。首相認為使英美部隊進占最有利的陣地,以便在打敗德國後同俄國人討價還價,這時已經是時候了。他尤其認為艾森豪應該盡可能多集中兵力,搶先向柏林挺進。邱吉爾認為,這一行動在政治上和心理上的好處是壓倒一切的。由於德國的抵抗已經崩潰,單純軍事技術上的考慮已經沒有重要意義了。
顯然,艾森豪在3月28日把他的計劃通知史達林的行動是擅自作出的。邱吉爾對此十分憤怒。他感到艾森豪擅自作出了具有最大政治意義的決定,而自己卻還不知道自己幹的是什麽事。可是美國參謀長們卻支持艾森豪,拒絕了英國的把軍隊集中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向柏林進軍的戰略性建議。3月30日,艾森豪解釋說:“……柏林本身已經不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目標了。”第二天,美國參謀長們告訴他們的英國同僚和首相說:
德國的戰鬥已經到了由戰地司令官來決定該採取什麽措施的時候了。……唯一的目標應是迅速而全麵的勝利。雖然認識到有些因素同盟國遠征軍最高指揮沒有直接關係,美國參謀長們還是認為他的戰略思想是正確的,應該得到全麵的支持。他應該繼續自由地同蘇聯武裝部隊總司令進行聯繫。
麵對著美國的這種態度,邱吉爾隻能屈服。事情發展得如此之快,以致事實上已經不可能更改這個計劃了,因為在4月7日這次爭論結束時,美國和英國的軍隊已經越過德國境內,迅速地向著易北河和俄國前線前進了。
到1945年4月17日,俄國人終於準備好向希特勒的首都發動進攻了。兩支強有力的軍隊從奧得河開始挺進。到4月25日,柏林完全被包圍住。同日,美國和俄國的先遣部隊巡邏兵在易北河的托爾高相遇。
由於英美軍隊和俄國軍隊互相接近,安排一套互相識別的信號,已成為迫切需要的了,同時商定互相停止前進的分界線,也是一種便利,即使不是絕對必要的話。4月14日,艾森豪採取主動,建議在德國中部的進軍到易北河為止,並要求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授權他照這樣通知俄國人。然而,英國人反對在易北河停頓下來,除非迫不得已。這樣,月初辯論過的問題實際上又被提出來了。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沿著德國北部平原搶先向柏林進軍,還是通過德國中部向前推進的爭論,而是英美部隊在同紅軍會師以前想要並可能深入德國和中歐多遠的問題了。
美國參謀長們和新總統哈裏·杜魯門同意艾森豪關於在俄國和英美軍事行動範圍之間劃一條明確界線的建議。4月21日,杜魯門打電報把他的意見告訴了邱吉爾:
美國軍隊在德國的戰術部署是一個軍事問題。我認為應該給艾森豪將軍一定的行動自由和決定權。我想你和我可以致函史達林,主張三國政府之間商定一個把軍隊撤到各自的占領區的日期和程序。
艾森豪行使了他的決定權,於4月21日通知俄國人,在前線的中部地區(以及前進得最遠的地區)他不擬派遣軍隊渡過易北河和木耳德河。
後來,分界線向北延伸,把波羅的海的盧卑克劃在英美區域之內,並且向南沿著一條假想的路線通過卡爾斯巴德、比爾森和林茨向前伸展。當1945年5月1日這一建議提交俄國人時,他們欣然同意,但是三天以後,軍事形勢急轉直下,艾森豪因而建議他也許可以更向前進軍,直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易北河西岸。俄國總參謀長對這一建議表示激烈的反對,因而沒有實行。結果,盡管波希米亞沒有紅軍部隊,盡管美國軍隊已順利地開到卡爾斯巴德-比爾森一線,並且有可能至少前進到布拉格(捷克人已經在那裏起義攻擊德國人,很需要援助),但美國軍隊還是遵守原先商定的界線,把解放捷克首都的榮譽留給了紅軍。
同時,等待已久的德國的崩潰於5月份的第一周成為事實。5月1日,德國電台宣布希特勒死了。鄧尼茨海軍上將接替他成為第三帝國的首腦。5月2日,柏林的殘餘守軍向俄國人投降了,義大利境內的德軍也向陸軍元帥亞歷山大投降。5月4日,荷蘭、德國西北部和丹麥的德軍向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投降。為了避免邀請俄國代表參加談判,這些投降全被稱為“戰術性的”,但是在“伯爾尼事件”以後,英美當局認識到俄國人變得那麽多疑,因而一心一意堅持要德國向所有三個盟國政府正式投降。
海軍上將鄧尼茨盡可能避免向俄國人投降。他就任時宣布,他的任務是把德國從布爾什維主義下拯救出來。他的辦法是指令德國士兵向英美方麵投降。由於這項命令,加上擔心俄國人會報復,德國人紛紛投奔英美的集中營,以求庇護。許多曾同紅軍交戰的德國部隊的司令官都企圖率領整隊有組織的部隊投降,但是艾森豪和他的部下很拘板地拒絕接受這種投降的要求,理由是“戰術”投降隻能行之於同自己作過戰的軍隊。
鄧尼茨盡可能長時間地堅持這種做法,但艾森豪揚言他準備封閉他的前線,不讓逃避紅軍的德國人過來。這位德國海軍上將知道事情完了,於是授權他的代表到蘭斯的艾森豪的司令部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俄國和法國的代表也出席參加了1945年5月7日清晨舉行的儀式。但是史達林不滿意於這種以英美為主的儀式。他對於德國向西方作出的“戰術性”投降懷疑,並且擔心德國人可能實際上仍然服從鄧尼茨的命令,隻向英美方麵投降。這些考慮使他拒絕承認蘭斯投降的有效性。他堅持要在柏林舉行第二次投降儀式。因此,5月9日,即根據在蘭斯簽訂的投降條款停止戰鬥的次日,在朱可夫元帥設在損毀殆盡的德國首都的司令部裏舉行了第二次儀式。在這次儀式以後,史達林才認為戰爭結束了。
顯然,艾森豪在3月28日把他的計劃通知史達林的行動是擅自作出的。邱吉爾對此十分憤怒。他感到艾森豪擅自作出了具有最大政治意義的決定,而自己卻還不知道自己幹的是什麽事。可是美國參謀長們卻支持艾森豪,拒絕了英國的把軍隊集中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向柏林進軍的戰略性建議。3月30日,艾森豪解釋說:“……柏林本身已經不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目標了。”第二天,美國參謀長們告訴他們的英國同僚和首相說:
德國的戰鬥已經到了由戰地司令官來決定該採取什麽措施的時候了。……唯一的目標應是迅速而全麵的勝利。雖然認識到有些因素同盟國遠征軍最高指揮沒有直接關係,美國參謀長們還是認為他的戰略思想是正確的,應該得到全麵的支持。他應該繼續自由地同蘇聯武裝部隊總司令進行聯繫。
麵對著美國的這種態度,邱吉爾隻能屈服。事情發展得如此之快,以致事實上已經不可能更改這個計劃了,因為在4月7日這次爭論結束時,美國和英國的軍隊已經越過德國境內,迅速地向著易北河和俄國前線前進了。
到1945年4月17日,俄國人終於準備好向希特勒的首都發動進攻了。兩支強有力的軍隊從奧得河開始挺進。到4月25日,柏林完全被包圍住。同日,美國和俄國的先遣部隊巡邏兵在易北河的托爾高相遇。
由於英美軍隊和俄國軍隊互相接近,安排一套互相識別的信號,已成為迫切需要的了,同時商定互相停止前進的分界線,也是一種便利,即使不是絕對必要的話。4月14日,艾森豪採取主動,建議在德國中部的進軍到易北河為止,並要求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授權他照這樣通知俄國人。然而,英國人反對在易北河停頓下來,除非迫不得已。這樣,月初辯論過的問題實際上又被提出來了。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沿著德國北部平原搶先向柏林進軍,還是通過德國中部向前推進的爭論,而是英美部隊在同紅軍會師以前想要並可能深入德國和中歐多遠的問題了。
美國參謀長們和新總統哈裏·杜魯門同意艾森豪關於在俄國和英美軍事行動範圍之間劃一條明確界線的建議。4月21日,杜魯門打電報把他的意見告訴了邱吉爾:
美國軍隊在德國的戰術部署是一個軍事問題。我認為應該給艾森豪將軍一定的行動自由和決定權。我想你和我可以致函史達林,主張三國政府之間商定一個把軍隊撤到各自的占領區的日期和程序。
艾森豪行使了他的決定權,於4月21日通知俄國人,在前線的中部地區(以及前進得最遠的地區)他不擬派遣軍隊渡過易北河和木耳德河。
後來,分界線向北延伸,把波羅的海的盧卑克劃在英美區域之內,並且向南沿著一條假想的路線通過卡爾斯巴德、比爾森和林茨向前伸展。當1945年5月1日這一建議提交俄國人時,他們欣然同意,但是三天以後,軍事形勢急轉直下,艾森豪因而建議他也許可以更向前進軍,直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易北河西岸。俄國總參謀長對這一建議表示激烈的反對,因而沒有實行。結果,盡管波希米亞沒有紅軍部隊,盡管美國軍隊已順利地開到卡爾斯巴德-比爾森一線,並且有可能至少前進到布拉格(捷克人已經在那裏起義攻擊德國人,很需要援助),但美國軍隊還是遵守原先商定的界線,把解放捷克首都的榮譽留給了紅軍。
同時,等待已久的德國的崩潰於5月份的第一周成為事實。5月1日,德國電台宣布希特勒死了。鄧尼茨海軍上將接替他成為第三帝國的首腦。5月2日,柏林的殘餘守軍向俄國人投降了,義大利境內的德軍也向陸軍元帥亞歷山大投降。5月4日,荷蘭、德國西北部和丹麥的德軍向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投降。為了避免邀請俄國代表參加談判,這些投降全被稱為“戰術性的”,但是在“伯爾尼事件”以後,英美當局認識到俄國人變得那麽多疑,因而一心一意堅持要德國向所有三個盟國政府正式投降。
海軍上將鄧尼茨盡可能避免向俄國人投降。他就任時宣布,他的任務是把德國從布爾什維主義下拯救出來。他的辦法是指令德國士兵向英美方麵投降。由於這項命令,加上擔心俄國人會報復,德國人紛紛投奔英美的集中營,以求庇護。許多曾同紅軍交戰的德國部隊的司令官都企圖率領整隊有組織的部隊投降,但是艾森豪和他的部下很拘板地拒絕接受這種投降的要求,理由是“戰術”投降隻能行之於同自己作過戰的軍隊。
鄧尼茨盡可能長時間地堅持這種做法,但艾森豪揚言他準備封閉他的前線,不讓逃避紅軍的德國人過來。這位德國海軍上將知道事情完了,於是授權他的代表到蘭斯的艾森豪的司令部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俄國和法國的代表也出席參加了1945年5月7日清晨舉行的儀式。但是史達林不滿意於這種以英美為主的儀式。他對於德國向西方作出的“戰術性”投降懷疑,並且擔心德國人可能實際上仍然服從鄧尼茨的命令,隻向英美方麵投降。這些考慮使他拒絕承認蘭斯投降的有效性。他堅持要在柏林舉行第二次投降儀式。因此,5月9日,即根據在蘭斯簽訂的投降條款停止戰鬥的次日,在朱可夫元帥設在損毀殆盡的德國首都的司令部裏舉行了第二次儀式。在這次儀式以後,史達林才認為戰爭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