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間邱吉爾到莫斯科去的時候,他隨身帶有一份旨在取得這種結果的建議,這是米科拉伊奇克在8月間擬訂的。米科拉伊奇克的計劃主張組成一個共產黨占有五分之一席位的波蘭內閣——這種比例大概不會使共產黨人或者俄國人稱心。再則,米科拉伊奇克本人和他在倫敦的同事們都不肯接受寇鬆線,而這條分界線是史達林一向堅持的。米科拉伊奇克的建議表示在東部的波蘭文化中心和原料出產地必須留在波蘭國境以內。根據在倫敦的波蘭人中流行的那種對波蘭文化中心的解釋,這一條件等於說:波蘭人隻願意根據兩次大戰間他們和俄國的邊界作些較小的調整。


    然而,米科拉伊奇克的計劃是一種打開局麵的楔子,可以提供重新談判的基礎。邱吉爾和艾登到達莫斯科以後,大概敦促史達林再會見米科拉伊奇克一次。一俟史達林表示同意,他們就立即向這位波蘭流亡政府的總理髮出了邀請,要他前來和他們會晤。因此,米科拉伊奇克於1944年10月12日來到莫斯科,第二天便會見了史達林、莫洛托夫、邱吉爾、艾登、哈裏曼和其他人士。米科拉伊奇克說明他的計劃的要點。他說完以後,邱吉爾在討論中第一個發言,他提出盧布林委員會在新內閣中應該占有較多的代表。史達林接著說這個計劃有兩個缺點:第一,它忽視了盧布林委員會;第二,它不承認那唯一可以接受為蘇波邊界的寇鬆線。邱吉爾也支持史達林對寇鬆線的要求,同時提出波蘭在西部可以得到新領土作為補償的這種前景。


    然而,米科拉伊奇克拒絕同意波蘭東部領土的任何縮減。在接下去的爭論中,莫洛托夫插嘴說,三大國在德黑蘭曾經商定寇鬆線為新波蘭的合適的邊界。這對米科拉伊奇克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大打擊,他曾經把希望寄托在羅斯福身上。據他了解,羅斯福曾保證支持波蘭人對戰前波蘭東部各省的要求。沒有人否認莫洛托夫的話,可是米科拉伊奇克仍然頑固地對抗。在這樣麵對麵的衝突以後,再沒有什麽可說的了,於是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協議就結束了。


    第二天,10月14日,邱吉爾和艾登會見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代表們。他們對於成立一個令人滿意的聯合政府的意見是,倫敦流亡政府隻能占內閣席位的四分之一。這和米科拉伊奇克的提議大相懸殊,無法達成折衷辦法。


    可是導致最後失敗的並不是這個問題。在邱吉爾的談話中,史達林表示了他對盧布林委員會的輕視。他並不堅持要使這個委員會成為波蘭新政府的基礎,僅僅說它應該是一個和倫敦流亡政府平等的夥伴。史達林真正堅持的是,任何改組過的波蘭政府都應該承認寇鬆線是波蘭東麵的固定邊界,對這一點米科拉伊奇克一直拒絕同意。然而,到談判接近結束時,米科拉伊奇克也曾作了一次重要的讓步。他對邱吉爾說,如果蘇聯政府肯從寇鬆線稍微移開一點,讓利沃夫和鄰近的油田留在波蘭的主權之下,他將勸說他在倫敦的政府中的其他成員接受這種解決辦法。當邱吉爾把此項諾言轉告史達林時,這位蘇聯獨裁者不為所動。他拒絕把利沃夫留給波蘭人,也不肯同意邱吉爾的提議,由米科拉伊奇克擔任未來的全國團結政府的總理。


    米科拉伊奇克為了謀求達成協議,作了最後的努力。他私下去見史達林,想要說服他至少把利沃夫留給披蘭。可是史達林卻堅定不移。他確曾竭力對這位波蘭總理保證,他無意在戰後把波蘭變成一個共產主義國家。他還提出,隻要米科拉伊奇克說服他在倫敦的內閣接受俄國的領土要求,他馬上就可以自由地回到波蘭,並將受到歡迎,同盧布林的波蘭人一起組織新政府。


    這似乎是可以達成協議的僅有的希望,但是看來倒不是空洞的希望。米科拉伊奇克顯然已經認識到自己處境的冷酷的現實,也許他能說服流亡在倫敦的同事們及時讓步。或者邱吉爾希望如此。1944年10月21日發表的官方公報表示出了一種樂觀的精神。公報說:


    關於如何解決波蘭問題已經取得重要的進展,這個問題在蘇聯和英國兩國政府之間進行了仔細的討論。……這些討論已經顯著地縮小了分歧和消除了誤解。對於尚未解決的各點仍在繼續進行會談。


    兩國政府充分地考慮了東南歐事態的發展。保加利亞停戰條件所遺留下的一些問題已達成協議。兩國政府同意在南斯拉夫實行一種共同的政策,目的在於……通過南斯拉夫王國政府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聯合,以解決南斯拉夫的內部困難。……


    盧布林委員會同時發表了一項公報,語氣特別調和。部分內容如下:


    這次會議是在相互諒解和友好的精神中舉行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代表團在會上宣布,它願意和來自倫敦的代表們達成協議。……該代表團……在作出這樣的聲明時強調,它一貫認為自己的基本任務是實現波蘭人民的統一,為了這一原則,它準備促進一切真誠的努力,以達到這個目標。……


    雖然波蘭和巴爾幹問題支配了莫斯科會議,邱吉爾和艾登還是找出時間同史達林扼要地談了談歐洲事務中其他尚未解決的問題。他們討論了德國的前途問題。英國人提出了為法國在將來設在德國的盟國管製委員會中安排一個位置的問題,他們還一致同意應該修改規定土耳其對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權利的蒙特勒公約。然而,由於羅斯福總統不在場,不能對這些問題作出最後的決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