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沒有美國的支持,邱吉爾覺得他必須做他單獨能夠辦到的事。9月25日他回到倫敦後,發覺形勢十分緊急,應該立即和史達林商討。邱吉爾起先希望能安排一次三大國會議,處理由於紅軍迅速進入巴爾幹國家而引起的種種問題,可是羅斯福覺得必須等大選後他才能離開美國,而史達林則照例拒絕離開他的首都。因此,邱吉爾決定沒有羅斯福參加,也去莫斯科。他在艾登的陪同下於10月8日到達。根據總統的建議,美國大使艾夫裏爾·哈裏曼應邀參加了邱吉爾和史達林的會議,作為羅斯福個人的觀察員。然而,他無權使美國承擔任何義務,而且在整個會議期間,顯然一直保持沉默。
英國人有兩個政治問題希望能同史達林解決。一個是規定俄國在巴爾幹各國和多瑙河流域的勢力範圍;另一個是:如果人力所及的話,就一勞永逸地解決掉波蘭問題。此外,邱吉爾還想就歐洲的一般政治解決方案、德國的前途、法國在大聯盟中的地位等同史達林交換意見。
第一類問題之一,並且也許是促使邱吉爾匆匆地趕到莫斯科去的一個問題,就是保加利亞停戰協定的問題。俄國人曾經建議,準許保加利亞人保留他們在戰爭中所占領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領土的一部分或全部。等邱吉爾抵達莫斯科三天後,盟國政府才向保加利亞人提出最後通牒,要求立即撤出這些地方。人們很有理由從促成蘇聯改變原來立場的這件事中看出邱吉爾的手法。
可是取得史達林的同意是非付出代價不可的。英、美、蘇三國政府關於把巴爾幹國家分為俄國和英國活動範圍的談判,從1944年5月起一直拖延下來,沒有取得正式的書麵協議。這時,邱吉爾急於想逼俄國人作出決定,因為他相信如果沒有某種明確的諒解,俄國人可能會利用停戰協定和他們的軍事地位把英國(以及美國)的勢力從整個東南歐排除出去。
1944年5月間,俄國人曾暫時同意對巴爾幹各國的一種劃分辦法,即把希臘和南斯拉夫都劃歸英國的活動範圍。可是到10月,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紅軍已經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站定腳跟,最近又進入了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另一方麵,英國在希臘和南斯拉夫的影響還隻限於軍事聯絡代表團能對這些國家的遊擊隊組織發揮的一點作用,可能再加上英國對希臘和南斯拉夫兩國流亡政府的控製。
邱吉爾和史達林討論後所產生的協議,反映了巴爾幹地區新的軍事平衡。俄國獲得保證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占優勢,英國則對希臘事務行使相應的控製權,在南斯拉夫的勢力則由英國和俄國均分。的確,他們作了一種奇妙的努力,把這個問題化成了百分比。根據美國外交官員送到華盛頓的報告,俄國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的勢力被規定為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而在南斯拉夫的勢力則是各占百分之五十。
當然,這樣的假數學忽略了這些國家內部可能發展起來的任何自發的政治動力。假數學可能具有的唯一意義隻是:這種百分比可以作為指標,使今後巴爾幹各國組成政府,分配親英和親俄的閣員名額時有所依據。這似乎可能是邱吉爾和史達林實際的用意所在,並有助於說明一些問題,例如:俄國人為什麽令人費解地竭力要把非共產黨的“西方”代表放進他們1945年3月建立的羅馬尼亞內閣。
很可能邱吉爾向史達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英國人認為有必要在希臘對全國人民解放軍採取軍事行動,那會出現什麽樣的情況。不管怎樣,美國人相信英俄雙方已經達成了非正式的諒解,根據這一諒解,史達林將默認英國人認為必要時在希臘所採取的任何行動,英國人則給予俄國人在羅馬尼亞“維持秩序”時以同樣的自由為交換條件。
最後,邱吉爾再次提出英軍在亞得裏亞海頂端或者它東麵的其他地方進行登陸。僅僅一個月以前,美國人曾在第二次魁北克會議上否決了這一提議,但史達林卻毫不猶豫地表示同意,認為這一行動是值得的。
在史達林看來,他同邱吉爾做的這項交易似乎是非常令人滿意的。由於把希臘和希臘共產黨交給邱吉爾去處理,他已經為蘇聯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取得了支配地位,以應付英國(或者美國)的外交幹擾。1944年11月6日,史達林在慶祝布爾什維克革命紀念日的一篇講話中,特意表示出他的滿意。他說:“最近同英國政府首腦邱吉爾先生和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先生在莫斯科的會談應該看作是聯合國家陣線十分鞏固的一種更為顯著的標誌,這些會談是在友好的氣氛和全然一致的精神中舉行的。”
邱吉爾也可能覺得他已經充分利用了一種很難對付的局麵,對俄國在巴爾幹的擴張規定了一個雙方同意的限度,並為英國在希臘和南斯拉夫取得了立足點。既然史達林同意英軍在亞得裏亞海頂端登陸,他就有希望突破美國人對這種行動的頑固抵製,而且,由於把英國軍隊布置在希臘和南斯拉夫,他可以希望在戰後的任何均勢中為西方獲得愛琴海和亞得裏亞海的沿海地區。這樣,英帝國的地中海“生命線”就會相當安全了。
既然邱吉爾和史達林兩人都認為這項交易對自己有利,他們就不難在巴爾幹各國的問題上達成協議了。然而,波蘭竟然是一個比較難於對付的問題。邱吉爾不準備放棄他對波蘭流亡政府的支持,部分原因是因為他覺得在道義上有責任支持波蘭人,英國當初在形式上——即使不是事實上——就是為了他們而參加戰爭的;部分原因則是因為他希望看到波蘭成為一個對抗蘇聯的“歐洲鬥士”,或者至少不依附於蘇聯。大概邱吉爾希望和俄國達成的波蘭協議,是類似於他所取得的關於南斯拉夫的那種協議:他可能希望在那個國家裏的外國勢力,大致由東方和西方各占一半。要取得這樣一種解決的途徑是要設法把在倫敦的波蘭政府和盧布林委員會聯合起來,實現象這年夏天邱吉爾在希臘和南斯拉夫順利地促成的那種聯合。
英國人有兩個政治問題希望能同史達林解決。一個是規定俄國在巴爾幹各國和多瑙河流域的勢力範圍;另一個是:如果人力所及的話,就一勞永逸地解決掉波蘭問題。此外,邱吉爾還想就歐洲的一般政治解決方案、德國的前途、法國在大聯盟中的地位等同史達林交換意見。
第一類問題之一,並且也許是促使邱吉爾匆匆地趕到莫斯科去的一個問題,就是保加利亞停戰協定的問題。俄國人曾經建議,準許保加利亞人保留他們在戰爭中所占領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領土的一部分或全部。等邱吉爾抵達莫斯科三天後,盟國政府才向保加利亞人提出最後通牒,要求立即撤出這些地方。人們很有理由從促成蘇聯改變原來立場的這件事中看出邱吉爾的手法。
可是取得史達林的同意是非付出代價不可的。英、美、蘇三國政府關於把巴爾幹國家分為俄國和英國活動範圍的談判,從1944年5月起一直拖延下來,沒有取得正式的書麵協議。這時,邱吉爾急於想逼俄國人作出決定,因為他相信如果沒有某種明確的諒解,俄國人可能會利用停戰協定和他們的軍事地位把英國(以及美國)的勢力從整個東南歐排除出去。
1944年5月間,俄國人曾暫時同意對巴爾幹各國的一種劃分辦法,即把希臘和南斯拉夫都劃歸英國的活動範圍。可是到10月,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紅軍已經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站定腳跟,最近又進入了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另一方麵,英國在希臘和南斯拉夫的影響還隻限於軍事聯絡代表團能對這些國家的遊擊隊組織發揮的一點作用,可能再加上英國對希臘和南斯拉夫兩國流亡政府的控製。
邱吉爾和史達林討論後所產生的協議,反映了巴爾幹地區新的軍事平衡。俄國獲得保證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占優勢,英國則對希臘事務行使相應的控製權,在南斯拉夫的勢力則由英國和俄國均分。的確,他們作了一種奇妙的努力,把這個問題化成了百分比。根據美國外交官員送到華盛頓的報告,俄國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的勢力被規定為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而在南斯拉夫的勢力則是各占百分之五十。
當然,這樣的假數學忽略了這些國家內部可能發展起來的任何自發的政治動力。假數學可能具有的唯一意義隻是:這種百分比可以作為指標,使今後巴爾幹各國組成政府,分配親英和親俄的閣員名額時有所依據。這似乎可能是邱吉爾和史達林實際的用意所在,並有助於說明一些問題,例如:俄國人為什麽令人費解地竭力要把非共產黨的“西方”代表放進他們1945年3月建立的羅馬尼亞內閣。
很可能邱吉爾向史達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英國人認為有必要在希臘對全國人民解放軍採取軍事行動,那會出現什麽樣的情況。不管怎樣,美國人相信英俄雙方已經達成了非正式的諒解,根據這一諒解,史達林將默認英國人認為必要時在希臘所採取的任何行動,英國人則給予俄國人在羅馬尼亞“維持秩序”時以同樣的自由為交換條件。
最後,邱吉爾再次提出英軍在亞得裏亞海頂端或者它東麵的其他地方進行登陸。僅僅一個月以前,美國人曾在第二次魁北克會議上否決了這一提議,但史達林卻毫不猶豫地表示同意,認為這一行動是值得的。
在史達林看來,他同邱吉爾做的這項交易似乎是非常令人滿意的。由於把希臘和希臘共產黨交給邱吉爾去處理,他已經為蘇聯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取得了支配地位,以應付英國(或者美國)的外交幹擾。1944年11月6日,史達林在慶祝布爾什維克革命紀念日的一篇講話中,特意表示出他的滿意。他說:“最近同英國政府首腦邱吉爾先生和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先生在莫斯科的會談應該看作是聯合國家陣線十分鞏固的一種更為顯著的標誌,這些會談是在友好的氣氛和全然一致的精神中舉行的。”
邱吉爾也可能覺得他已經充分利用了一種很難對付的局麵,對俄國在巴爾幹的擴張規定了一個雙方同意的限度,並為英國在希臘和南斯拉夫取得了立足點。既然史達林同意英軍在亞得裏亞海頂端登陸,他就有希望突破美國人對這種行動的頑固抵製,而且,由於把英國軍隊布置在希臘和南斯拉夫,他可以希望在戰後的任何均勢中為西方獲得愛琴海和亞得裏亞海的沿海地區。這樣,英帝國的地中海“生命線”就會相當安全了。
既然邱吉爾和史達林兩人都認為這項交易對自己有利,他們就不難在巴爾幹各國的問題上達成協議了。然而,波蘭竟然是一個比較難於對付的問題。邱吉爾不準備放棄他對波蘭流亡政府的支持,部分原因是因為他覺得在道義上有責任支持波蘭人,英國當初在形式上——即使不是事實上——就是為了他們而參加戰爭的;部分原因則是因為他希望看到波蘭成為一個對抗蘇聯的“歐洲鬥士”,或者至少不依附於蘇聯。大概邱吉爾希望和俄國達成的波蘭協議,是類似於他所取得的關於南斯拉夫的那種協議:他可能希望在那個國家裏的外國勢力,大致由東方和西方各占一半。要取得這樣一種解決的途徑是要設法把在倫敦的波蘭政府和盧布林委員會聯合起來,實現象這年夏天邱吉爾在希臘和南斯拉夫順利地促成的那種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