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諾曼第登陸使盟國之間的關係有所好轉,但是好景不長。到1944年6月底,當紅軍在中線重新發動攻勢,開始進入無可爭議的波蘭領土時,波蘭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幾乎就在這次攻勢發動前的最後時刻,俄國人作了最後一次嚐試,希望同在倫敦的波蘭人取得諒解。4月和5月間,史達林同蘭格和奧萊曼斯基的會談沒有取得成果,此後蘇聯代表又向倫敦的波蘭總理米科拉伊奇克非正式地進行試探。但是史達林的條件象羅馬女巫的條件那樣,比他在1月份所提出的更為苛刻。現在,他不僅要對方承認寇鬆線,並且要求驅逐包括總統在內的波蘭政府某些主要人物。俄國人又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的總統愛德華·貝奈斯充當調停人,可是毫無成效。無論,是俄國人或是波蘭人都不肯讓步。
在同捷克人打交道時,俄國人絲毫沒有碰到在波蘭所麵臨的那些困難。根據十九世紀以來的民族傳統,捷克人很珍重泛斯拉夫民族的感情,把它看作抵禦那種幾乎從四麵八方把波希米亞團團圍住的“德意誌文化”的一種堡壘。況且,捷克斯洛伐克歷史上沒有象造成俄國和波蘭對立的那種糾葛,他們的敵人是德國,在這以前是奧國。因此,捷克人比較容易把俄國人看作朋友和斯拉夫族的同胞。
1943年12月12日,俄捷兩國政府簽訂了一項友好、互助和戰後合作條約,其中不僅規定兩國在未來對德作戰時相互支援,並且保證“互不幹涉內政”。1944年5月8日又簽訂了一項補充協定,規定紅軍司令員和捷克行政當局的關係,一俟俄國軍隊進入捷克境內,立即開始生效。根據這項協定,軍事行動完全由俄國負責,但是“一旦解放區的任何部分不再是直接軍事行動的區域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將接過全部權力來管理公共事務。……”
這樣便為紅軍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作戰掃清了道路。當然,在波蘭邊界爭端沒有解決之前,不可能同波蘭流亡政府作出類似的安排。
同時,倫敦的波蘭人正在謀求獲得羅斯福的幫助。他們認為,邱吉爾公開支持寇鬆線是出賣了他們,史達林則是他們的敵人,惟有羅斯福才是他們的朋友和支持者。但是總統很不願意處理如此棘手的問題,他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機敏地迴避了這個爭端。可是,羅斯福在拒絕了兩次要求以後,終於同意接待波蘭總理斯坦尼斯瓦夫·米科拉伊奇克的正式訪問。這次訪問於諾曼第登陸日的前一天,即6月5日開始,歷時九天。
羅斯福同米科拉伊奇克會談了三次。總統敦促米科拉伊奇克設法同史達林當麵會談去解決問題,並一再暗示,波蘭人應當準備對俄國人的要求作些讓步。可是羅斯福不敢直言不諱,也許說得更恰當些,他仍然抱著希望,認為還有可能達成一項會使史達林和波蘭人都滿意的協議。
波蘭問題對美國國內政局有著越來越大的重要性。總統的競選運動即將開始。同波蘭流亡政府公開爭論將有失去美籍波蘭人選票的危險。這是一件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因為在民族問題上,他們幾乎團結得象鐵板一塊。另一方麵,羅斯福把他的整個國際政治綱領放在同俄國取得協調上,同時美國有許多人認為,幾乎應不惜任何代價同俄國保持友好關係。因此,羅斯福非常謹慎,沒有把自己的意見向波蘭總理講得十分明確,結果米科拉伊奇克無法象原來渴望的那樣,把美國支持波蘭流亡政府立場的程度估計得很高。經過一番躊躇之後,羅斯福決定打電報給史達林,勸他接見米科拉伊奇克,並把自己和波蘭總理會談的經過告訴了他。6月15日,總統接到了史達林的答覆,感到很失望。復電說:
你深知蘇聯政府的觀點,也深知它為了使波蘭強大、獨立和民主,並在永恆友誼的基礎上同蘇聯建立和睦的關係而作的努力。
……但是,必須指出,根據米科拉伊奇克先生在華盛頓發表的聲明,我們看不出他在這個問題上想朝前邁進一步。因此,目前我不便對米科拉伊奇克先生的莫斯科之行表示任何意見。
當紅軍在6月底開始向波蘭境內推進時,問題變得很緊迫了。邱吉爾在緊急時刻挺身而出,要求史達林接見米科拉伊奇克,再次設法解決問題。史達林同意了。1944年7月27日,波蘭總理啟程赴莫斯科。當時,紅軍距離華沙隻有幾英裏了。關於如何在紅軍後方管理波蘭領土這一問題,不能再隨意拖延了,因此史達林不等米科拉伊奇克到達,便採取了解決的措施。7月26日,在米科拉伊奇克離開倫敦的前夕,蘇聯政府發表了一項聲明,部分內容如下:
……蘇聯政府無意在波蘭領土上建立自己的行政機構,因為考慮到這是波蘭人民的事務。鑑於這一點,蘇聯決定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簽訂一項有關蘇軍司令部和波蘭行政當局之間關係的協定。
蘇聯政府聲明,它無意獲取波蘭的任何一部分領土或改變波蘭的社會秩序,紅軍在波蘭國土上的軍事行動純粹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為了希望幫助友好的波蘭人民從德國占領下解放出來。
事實上,解放委員會已經在盧布林成立了政府。同時,一項規定蘇軍總司令和波蘭行政當局之間關係的協定公布出來了。它幾乎完全仿效了5月份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的協定,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把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稱為政府。
在同捷克人打交道時,俄國人絲毫沒有碰到在波蘭所麵臨的那些困難。根據十九世紀以來的民族傳統,捷克人很珍重泛斯拉夫民族的感情,把它看作抵禦那種幾乎從四麵八方把波希米亞團團圍住的“德意誌文化”的一種堡壘。況且,捷克斯洛伐克歷史上沒有象造成俄國和波蘭對立的那種糾葛,他們的敵人是德國,在這以前是奧國。因此,捷克人比較容易把俄國人看作朋友和斯拉夫族的同胞。
1943年12月12日,俄捷兩國政府簽訂了一項友好、互助和戰後合作條約,其中不僅規定兩國在未來對德作戰時相互支援,並且保證“互不幹涉內政”。1944年5月8日又簽訂了一項補充協定,規定紅軍司令員和捷克行政當局的關係,一俟俄國軍隊進入捷克境內,立即開始生效。根據這項協定,軍事行動完全由俄國負責,但是“一旦解放區的任何部分不再是直接軍事行動的區域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將接過全部權力來管理公共事務。……”
這樣便為紅軍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作戰掃清了道路。當然,在波蘭邊界爭端沒有解決之前,不可能同波蘭流亡政府作出類似的安排。
同時,倫敦的波蘭人正在謀求獲得羅斯福的幫助。他們認為,邱吉爾公開支持寇鬆線是出賣了他們,史達林則是他們的敵人,惟有羅斯福才是他們的朋友和支持者。但是總統很不願意處理如此棘手的問題,他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機敏地迴避了這個爭端。可是,羅斯福在拒絕了兩次要求以後,終於同意接待波蘭總理斯坦尼斯瓦夫·米科拉伊奇克的正式訪問。這次訪問於諾曼第登陸日的前一天,即6月5日開始,歷時九天。
羅斯福同米科拉伊奇克會談了三次。總統敦促米科拉伊奇克設法同史達林當麵會談去解決問題,並一再暗示,波蘭人應當準備對俄國人的要求作些讓步。可是羅斯福不敢直言不諱,也許說得更恰當些,他仍然抱著希望,認為還有可能達成一項會使史達林和波蘭人都滿意的協議。
波蘭問題對美國國內政局有著越來越大的重要性。總統的競選運動即將開始。同波蘭流亡政府公開爭論將有失去美籍波蘭人選票的危險。這是一件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因為在民族問題上,他們幾乎團結得象鐵板一塊。另一方麵,羅斯福把他的整個國際政治綱領放在同俄國取得協調上,同時美國有許多人認為,幾乎應不惜任何代價同俄國保持友好關係。因此,羅斯福非常謹慎,沒有把自己的意見向波蘭總理講得十分明確,結果米科拉伊奇克無法象原來渴望的那樣,把美國支持波蘭流亡政府立場的程度估計得很高。經過一番躊躇之後,羅斯福決定打電報給史達林,勸他接見米科拉伊奇克,並把自己和波蘭總理會談的經過告訴了他。6月15日,總統接到了史達林的答覆,感到很失望。復電說:
你深知蘇聯政府的觀點,也深知它為了使波蘭強大、獨立和民主,並在永恆友誼的基礎上同蘇聯建立和睦的關係而作的努力。
……但是,必須指出,根據米科拉伊奇克先生在華盛頓發表的聲明,我們看不出他在這個問題上想朝前邁進一步。因此,目前我不便對米科拉伊奇克先生的莫斯科之行表示任何意見。
當紅軍在6月底開始向波蘭境內推進時,問題變得很緊迫了。邱吉爾在緊急時刻挺身而出,要求史達林接見米科拉伊奇克,再次設法解決問題。史達林同意了。1944年7月27日,波蘭總理啟程赴莫斯科。當時,紅軍距離華沙隻有幾英裏了。關於如何在紅軍後方管理波蘭領土這一問題,不能再隨意拖延了,因此史達林不等米科拉伊奇克到達,便採取了解決的措施。7月26日,在米科拉伊奇克離開倫敦的前夕,蘇聯政府發表了一項聲明,部分內容如下:
……蘇聯政府無意在波蘭領土上建立自己的行政機構,因為考慮到這是波蘭人民的事務。鑑於這一點,蘇聯決定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簽訂一項有關蘇軍司令部和波蘭行政當局之間關係的協定。
蘇聯政府聲明,它無意獲取波蘭的任何一部分領土或改變波蘭的社會秩序,紅軍在波蘭國土上的軍事行動純粹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為了希望幫助友好的波蘭人民從德國占領下解放出來。
事實上,解放委員會已經在盧布林成立了政府。同時,一項規定蘇軍總司令和波蘭行政當局之間關係的協定公布出來了。它幾乎完全仿效了5月份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的協定,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把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稱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