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義大利政局混亂造成的這個結果,可以說是美國觀點的一次勝利,可是法國的局勢卻朝著另一方向發展。盡管羅斯福不信任戴高樂,戴高樂將軍的實力卻越來越強。1944年3月26日,戴高樂公開把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稱為法國臨時政府,旋於5月15日又通過了一項正式決議,把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的名稱改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同時,吉羅將軍由於針對他作為法軍統帥的權力引起了一場爭論,隨後即於4月14日辭職。他的被排除出去鞏固了戴高樂個人在民族解放委員會中的領導地位。
英國政府盡力設法加強戴高樂的地位,為他的組織和法國各抵抗團體之間提供聯絡工具,並站在戴高樂一邊同美國人爭論。除了戴高樂之外,艾森豪將軍沒有其他可以與之打交道的法國當局了,因此他隻得同臨時政府的代表安排軍事上的聯絡。然而羅斯福卻始終反對任何有關行政方麵的協議,所以到諾曼第登陸那天,艾森豪尚未作出任何安排。由登陸的前夕,羅斯福依然反對戴高樂作為法國臨時政府的首腦,這幾乎促使艾森豪擬定的軍事部署遭到破壞。在登陸開始後,戴高樂於6月10日公開宣稱,關於法國的行政問題,他一直無法與盟國達成任何協議。
美國政府無可奈何,隻得讓步。7月6日,戴高樂正式訪問了華盛頓,他在那裏的言行非常得體,甚至使某些最敵視他的人也得到較好的印象。況且,事實證明戴高樂在法國內部沒有什麽勁敵,共產黨人已接受他的領導,其他的抵抗團體和人民群眾也是如此。結果,羅斯福和赫爾於1944年7月11日承認戴高樂和他的委員會為法國人民事實上的代表。經過漫長的時間,戴高樂想成為公認的法國政府首腦的雄心即將實現了。
盟國同歐洲中立國家之間的關係是造成英美摩擦的另一個原因。一般說來,美國想採用較為強硬的手段去促使愛爾蘭、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等國同德國斷絕貿易和其他關係,而英國政府則認為這樣做是不明智的。在西半球,英國不願支持美國對阿根廷採用高壓的手段。不過這些分歧還是次要的事情,並不涉及最終目標的分歧,隻是對策略問題的看法不同而已。
關於西歐較小的國家和它們的解放問題,1944年並沒有發生嚴重的困難。在盟國看來,比利時、荷蘭和挪威等國的流亡政府顯然具有合法的地位,這些國家內抵抗運動的組織也承認流亡政府的領導權。因此,解放的問題基本上是技術方麵的,而不是政治方麵的。盟國軍事當局同比利時、荷蘭和挪威等國流亡政府的關係,是由5月16日艾森豪簽署的各個協定加以規定的。
1944年6月6日進攻法國開始後,諾曼第的軍事勝利大大改善了盟國的關係。長久的等待和憂慮終於過去了。英美聯軍開始投入戰鬥,俄國也發動了新的攻勢來配合英美的進攻,這時盟國陣營內到處充滿著一種深厚的感情,表示欣慰、自豪和早日獲勝的信心。羅斯福的心情隨著健康的恢復也好轉了。到6月間,他也許感到過去幾個月裏對待邱吉爾相當簡慢,特別在法國問題上麵。至於邱吉爾,當他看到他原來極為擔心的軍事災難沒有出現時,他覺得十分安心,而且鑑於盟軍進攻的威力,他感到非常樂觀,甚至公開預言:在1944年取得勝利是完全有把握的。
史達林也覺得高興。他在6月13日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戰爭史上,從未出現過象這樣深思熟慮、規模巨大和行動熟練的壯舉。……這件大事將作為一個極其輝煌的成就載入史冊。”蘇聯還有兩個姿態也值得注意。6月11日,俄國政府公布了—份官方報告,講明從戰爭開始後,英美和加拿大供給蘇聯物資的情況。這個聲明不僅開列了所收到的項目眾多的物資的數量,還說:“通過供應蘇聯上述寶貴的物資,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作出了貢獻,有助於紅軍勝利地從法西斯侵略者手中解放祖國的土地,並促進了盟國的共同勝利。……”蘇聯政府正式地、公開地承認西方國家給予他們的物資的規模和價值,這是難能可貴的。
另一個類似的姿態是,人民委員會命令全國於1944年7月14日隆重慶祝聯合國家日。如果需要證據的話,這些姿態便可以證明史達林及其同僚對於在歐洲終於開闢了期待已久的第二戰場表示滿意。這時,看來勝利是毫無疑問的,而且或許將很快到來。
諾曼第的勝利帶來了一段相互友好、輕鬆愉快的時期,從而為進一步安排史達林、邱吉爾和羅斯福的第二次會議創造了條件。顯然,勝利將引起如何處理德國的問題,以及如何在最短期間內動員最大的力量去擊潰日本的問題。至少羅斯福想在三國協商的基礎上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史達林仍然象往常那樣不很願意,到6月底,看來已經很清楚,他不會同意在最近的將來舉行一次會議了。
同時,邱吉爾一再催促要舉行另一次英美會談。但是羅斯福對於這樣一次會談是否會達到他心中的目的卻沒有把握。他的一些顧問擔心,如果沒有史達林參加,他隻同邱吉爾磋商,那會顯得好象英美人在考慮問題時想把俄國排除在外。也有人說,同英王喬治三世的寵臣們過分接近,將對羅斯福的重新當選不利。
盡管有這些爭議,當邱吉爾於1944年7月16日急切地要求同羅斯福再舉行一次會談時,總統還是決定他應同意於9月中旬和首相在蘇格蘭會晤,商討的事項中有德國問題和對日作戰問題。後來,這次會談於1944年9月11日改在魁北克舉行。
英國政府盡力設法加強戴高樂的地位,為他的組織和法國各抵抗團體之間提供聯絡工具,並站在戴高樂一邊同美國人爭論。除了戴高樂之外,艾森豪將軍沒有其他可以與之打交道的法國當局了,因此他隻得同臨時政府的代表安排軍事上的聯絡。然而羅斯福卻始終反對任何有關行政方麵的協議,所以到諾曼第登陸那天,艾森豪尚未作出任何安排。由登陸的前夕,羅斯福依然反對戴高樂作為法國臨時政府的首腦,這幾乎促使艾森豪擬定的軍事部署遭到破壞。在登陸開始後,戴高樂於6月10日公開宣稱,關於法國的行政問題,他一直無法與盟國達成任何協議。
美國政府無可奈何,隻得讓步。7月6日,戴高樂正式訪問了華盛頓,他在那裏的言行非常得體,甚至使某些最敵視他的人也得到較好的印象。況且,事實證明戴高樂在法國內部沒有什麽勁敵,共產黨人已接受他的領導,其他的抵抗團體和人民群眾也是如此。結果,羅斯福和赫爾於1944年7月11日承認戴高樂和他的委員會為法國人民事實上的代表。經過漫長的時間,戴高樂想成為公認的法國政府首腦的雄心即將實現了。
盟國同歐洲中立國家之間的關係是造成英美摩擦的另一個原因。一般說來,美國想採用較為強硬的手段去促使愛爾蘭、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等國同德國斷絕貿易和其他關係,而英國政府則認為這樣做是不明智的。在西半球,英國不願支持美國對阿根廷採用高壓的手段。不過這些分歧還是次要的事情,並不涉及最終目標的分歧,隻是對策略問題的看法不同而已。
關於西歐較小的國家和它們的解放問題,1944年並沒有發生嚴重的困難。在盟國看來,比利時、荷蘭和挪威等國的流亡政府顯然具有合法的地位,這些國家內抵抗運動的組織也承認流亡政府的領導權。因此,解放的問題基本上是技術方麵的,而不是政治方麵的。盟國軍事當局同比利時、荷蘭和挪威等國流亡政府的關係,是由5月16日艾森豪簽署的各個協定加以規定的。
1944年6月6日進攻法國開始後,諾曼第的軍事勝利大大改善了盟國的關係。長久的等待和憂慮終於過去了。英美聯軍開始投入戰鬥,俄國也發動了新的攻勢來配合英美的進攻,這時盟國陣營內到處充滿著一種深厚的感情,表示欣慰、自豪和早日獲勝的信心。羅斯福的心情隨著健康的恢復也好轉了。到6月間,他也許感到過去幾個月裏對待邱吉爾相當簡慢,特別在法國問題上麵。至於邱吉爾,當他看到他原來極為擔心的軍事災難沒有出現時,他覺得十分安心,而且鑑於盟軍進攻的威力,他感到非常樂觀,甚至公開預言:在1944年取得勝利是完全有把握的。
史達林也覺得高興。他在6月13日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戰爭史上,從未出現過象這樣深思熟慮、規模巨大和行動熟練的壯舉。……這件大事將作為一個極其輝煌的成就載入史冊。”蘇聯還有兩個姿態也值得注意。6月11日,俄國政府公布了—份官方報告,講明從戰爭開始後,英美和加拿大供給蘇聯物資的情況。這個聲明不僅開列了所收到的項目眾多的物資的數量,還說:“通過供應蘇聯上述寶貴的物資,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作出了貢獻,有助於紅軍勝利地從法西斯侵略者手中解放祖國的土地,並促進了盟國的共同勝利。……”蘇聯政府正式地、公開地承認西方國家給予他們的物資的規模和價值,這是難能可貴的。
另一個類似的姿態是,人民委員會命令全國於1944年7月14日隆重慶祝聯合國家日。如果需要證據的話,這些姿態便可以證明史達林及其同僚對於在歐洲終於開闢了期待已久的第二戰場表示滿意。這時,看來勝利是毫無疑問的,而且或許將很快到來。
諾曼第的勝利帶來了一段相互友好、輕鬆愉快的時期,從而為進一步安排史達林、邱吉爾和羅斯福的第二次會議創造了條件。顯然,勝利將引起如何處理德國的問題,以及如何在最短期間內動員最大的力量去擊潰日本的問題。至少羅斯福想在三國協商的基礎上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史達林仍然象往常那樣不很願意,到6月底,看來已經很清楚,他不會同意在最近的將來舉行一次會議了。
同時,邱吉爾一再催促要舉行另一次英美會談。但是羅斯福對於這樣一次會談是否會達到他心中的目的卻沒有把握。他的一些顧問擔心,如果沒有史達林參加,他隻同邱吉爾磋商,那會顯得好象英美人在考慮問題時想把俄國排除在外。也有人說,同英王喬治三世的寵臣們過分接近,將對羅斯福的重新當選不利。
盡管有這些爭議,當邱吉爾於1944年7月16日急切地要求同羅斯福再舉行一次會談時,總統還是決定他應同意於9月中旬和首相在蘇格蘭會晤,商討的事項中有德國問題和對日作戰問題。後來,這次會談於1944年9月11日改在魁北克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