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協議達成後,艾森豪將軍到會和與會者見麵。他接受了擬議中的安排,聲稱這與他所接到的讓法國人挑選他們自己的領袖的指示是一致的。細節問題有待與克拉克繼續談判後解決。沒有作任何書麵的記錄;艾森豪還特別指出,任何協議都必須在晚些時候取得美、英政府的批準。艾森豪匆忙地離開阿爾及爾去直布羅陀,再一次留下克拉克作為負責人。


    在隨後的幾天裏,克拉克主要關心三件事:突尼西亞、達喀爾和駐土倫港的法國艦隊。在克拉克的敦促下,達爾朗又給法國艦隊發了幾份電報去催促它參加到盟國這方麵來,但艦隊司令拒不從命,當德國人進入土倫港時,法國艦艇即於11月27日在該港鑿沉。可以作為對這個失敗的補償的,是11月23日法屬西非宣布參加盟國的事業,同時參加的還有駐達喀爾的海軍部隊。在達喀爾東麵的突尼西亞,情況更加複雜。盟軍登陸後四十八小時,第一批德國部隊就從空中來了。11月12日,第一批載著德國人的船隊到了。法國當局毫無抵抗地讓他們進入了突尼西亞和比塞大的港口。可是,在突尼西亞境內的法國陸軍向西撤退,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不決和動搖不定之後,在11月19日開始阻止德國人前進。


    正當戰事在展開的時候,確定在北非的法國和盟國軍事當局之間那種關係的談判也在進行,多半是由墨菲以克拉克和艾森豪的名義出麵來談判的。結果是在1942年11月22日簽訂了所謂的克拉克-達爾朗協議。這個協議聲稱法國和盟國在三個目標方麵是一致的:把德國人和義大利人從北非趕出去;解放法國;恢復法蘭西帝國的完整。協議允許盟軍司令官們有權自由使用機場、港口、通訊係統和軍事設施,協議還授權美軍總司令可以宣布法屬北非的任何地方為軍事區,他在這些軍事區內可以掌握直接控製內政的權力。不過,法國在北非的現任官員還是受達爾朗政權管轄而繼續任職,這個是例外。協議中有一條條款規定,那些因為曾表示過同情聯合國家而被監禁或遭受任何形式限製的人,應按美軍總司令的命令一律予以釋放,但不準備搞全麵的大赦,更不用說廢除維希法律了。


    在這些複雜的談判中的關鍵人物是克拉克將軍,這個人擔任這項任務的條件僅僅是他的自信和決心而已。克拉克在作出各種決定時似乎總是要考慮三點。第一,他不尊重吉羅。如果把吉羅作為一個將軍來考慮,克拉克認為他在業務上是無能的,而且是生活在一個早已隨同1918年——假如不是更早的話——一起消逝的世界;如果把吉羅作為一個政治家,那末他在克拉克心目中的地位就更低了。因此,克拉克並不認真努力去支持吉羅想當北非領導的要求。的確,他主要是把吉羅作為一隻嚇人的妖怪來利用,也無非是要使達爾朗就範罷了。


    第二,克拉克對事態發展的結果印象很深。他認為,看來既然是達爾朗海軍上將的命令終止了法國人的抵抗,那末顯然應該同他打交道。克拉克希望達爾朗對盟國的價值現在隻是剛露出一點苗子來,希望他能把駐土倫的法國艦隊爭取過來,並說服在突尼西亞的艦隊司令去抵抗德國人。這些希望很快都落空了。但在11月13日同達爾朗達成決定性的協議時,成功的機會看來還遠遠不容忽視。法屬西非連同達喀爾後來真的一槍未發地就歸附到達爾朗和盟軍方麵來了。


    第三,克拉克覺得一個軍人的職責是避開政治而讓法國的官員們根據他們自己的意願去解決他們自己的政治問題。假使他們願意在達爾朗的領導下並以貝當元帥的名義來行事的話,對克拉克說來是無關緊要的。肯定就在這個問題上,墨菲對克拉克採取了聽之任之的態度,而軍政分離的信條對美國政策的明智性也起了相反的作用。看來墨菲和克拉克嗅覺都不靈,沒有覺察到達爾朗作為維希政府的一個成員來行事的結果所帶有的政治氣味。看來他們兩人都感覺到他們應該純粹從軍事方麵的考慮來作出他們的決定,即在北非建立鞏固的基地,並期望盟國控製的範圍擴大到達喀爾、突尼西亞和法國艦隊。當他們與達爾朗打交道的消息傳到英國和美國,因而引起批評和懷疑時,克拉克和墨菲兩人都非常吃驚。他們為了嚴格的軍事目的,竭盡所能地幹著,卻非常不公平地被指控為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回顧一下從11月8日至13日這多事的一周中所發生的事件,人們可能對克拉克所作的決定是否明智表示懷疑;但如果看不到當時圍繞著整個談判所出現的匆匆忙忙、變幻莫測以及顯然是沒有什麽選擇餘地等情況,那也是不公平的。假使突尼西亞和法國艦隊那時已經接受達爾朗的領導參加盟國方麵,那末這個協議也就證明克拉克當時對它所抱的希望是有道理的。再說,如果克拉克能夠找到一個他所真正信任的人物來代替達爾朗作為北非的法國行政長官的話,那末很難相信他會和達爾朗打交道了。吉羅完全不適合擔任在初步計劃中安排給他的角色。吉羅在政治上的無能,不時發脾氣,以及常常突然改變主意等表現,使自己喪失了一些機會。他已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地位。他不願意和貝當徹底決裂,他對後者的社會和政治見解一般是表示同情的。但是北非其他支持貝當主義的人都不樂意承認他。公開反對維希政權在北非的合法性的人為數極少而且也沒有什麽勢力,作為個人來說,他們中間大多數人也不喜歡吉羅。吉羅認識到,先是美國人,而後就是他自己在阿爾及爾的支持者們怎樣大大地欺騙了他,因此在到達阿爾及爾的頭幾個小時內,就由於他的消極態度而拆了自己的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