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討論倒是集中在戰後歐洲的格局上。在第一次會談中,史達林提出了他對於解決歐洲問題的看法。他要分割德國並從德國工業中徵收實物作為賠償。總的說來,他建議恢復戰前的邊界,隻是作些較小的更改。不過這裏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所謂“戰前”到底應如何解釋。根據史達林的說法,“戰前”是指在蘇聯遭到襲擊之前。他主張應當恢復1941年的戰前邊界。這意味著承認史達林在1939-1940年所兼併的領土是蘇維埃國家的合法的和永久的一部分。史達林說,作為酬答,他將支持英國任何企圖在西歐獲得基地的計劃。另一方麵,如果英國不同意承認俄國所併吞的波羅的海國家以及芬蘭、波蘭和羅馬尼亞的一部分領土,那末史達林就宣布他不簽訂艾登希望締結的那項同盟條約。


    英國政府對於這些領土要求並不感到驚訝。在艾登訪問莫斯科之前,史達林的野心在預備性的會談中至少已經部分表明了。英國人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是含糊的。外交部內有勢力的人物確信,在領土方麵作一些讓步是必要的,艾登自己也傾向於這種看法。但邱吉爾卻堅決反對在將來召開和平會議之前簽訂任何協議,使英國承擔支持俄國領土要求的義務。邱吉爾的理由是雙重的。第一,毫無疑問也是最重要的,是這樣一個事實:美國堅決反對在召開全麵的和平會議之前簽訂任何秘密協定和作出任何領土安排。如果英國不支持美國的立場,那末兩國在戰時剛開始合作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經常爭吵的根源。邱吉爾拒絕對俄國的領土要求作出讓步的第二個理由是:他認為俄國在戰後力量可能大為削弱,不會有能力去達到史達林這時所提出的要求。蘇聯的全部實力這時候還沒有充分顯露出來哩。


    由於美國的立場和邱吉爾對史達林領土要求的有力否決,英俄同盟條約的談判暫時陷於停頓。在隨後的五個月中,憂慮和希望相互交錯的情緒影響英俄兩國政府的意願。最後的結果是,蘇聯和英國於1942年5月26日簽訂了一項正式的同盟條約,但在獲得這項圓滿的結果以前,軍事方麵發生的事件和軍事計劃早已大大改變了艾登訪問莫斯科時的那種形勢。


    1941年12月,當史達林沒有能使英國支持他對俄國西方邊界的領土要求時,蘇聯的這位獨裁者似乎改變主張,再一次考慮到可能從德國獲得同樣的或更大的利益。按照史達林的看法,有兩種可能性。德國內部可能會由於德軍冬季在俄國的敗北而完全崩潰;如果不是那樣,希特勒也可能會被人說服,去尋求某種談判解決的辦法從東方的不幸事件中退回去。1942年2月23日,當史達林為慶祝紅軍建軍節而發表一篇節日文告時,他一定是決心去考驗一下這種可能性。在這個文告中,他清楚地暗示,有可能同希特勒通過外交談判達成一項解決辦法。他的原文如下:


    外國報紙往往信口雌黃,說紅軍的目的在於消滅德國人民,毀滅德國這個國家。這當然是中傷紅軍的愚蠢的謊言和笨拙的誹謗。紅軍並沒有,也不可能有這樣傻的目的。紅軍的目的是把德國占領者從我們的國家驅逐出去,並從德國法西斯侵略者手中把蘇維埃土地解放出來。


    很可能,為解放蘇維埃土地的這場戰爭結果會把希特勒集團攆走或消滅掉。我們應該歡迎這樣的結果。但是把希特勒集團看成就是德國人民和德國這個國家,那是荒謬可笑的。歷史昭示人們,希特勒一類人來去匆匆,曇花一現,但是德國人民和德國這個國家是長存的。 對這些話應該作如何解釋呢?如果不看上下文,我們很可能會過於著重這一段話,但是從通篇來看,文告中很明顯地並沒有指責德國人。看來史達林的用意肯定是,他的話不但要說給柏林聽,而且要說給倫敦和華盛頓聽。實際上,他是在對希特勒說:“你對和談感興趣嗎?”又對德國人民說:“即使希特勒不感興趣,你們對和平感興趣嗎?”在這兩種情況下,史達林所要求的就是德國軍隊從蘇維埃土地上撤出去。至於希特勒和他的集團,是否被推翻,還是仍然在掌權,這依舊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同時,史達林毫無疑問是試圖對英美施加壓力。實際上,他是這樣在對英美人說:“如果你們不同我達成協議,我總有另一個可供選擇的辦法:同希特勒妥協。”史達林的話在西方重要的外交界中是被這樣解釋的。


    很可能,這篇講話對英國政府起了很大的說服作用,使他們認為應該同意史達林的領土要求。無論如何,到1942年3月,英國人已經準備承認波羅的海國家是蘇聯的一部分了,但關於史達林對波蘭的領土要求,他們卻繼續躊躇不決。當波蘭遭到德國人攻擊時,英國畢竟正式宣戰了。未經波蘭政府的同意,似乎不可能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原來由波蘭統治的領土轉讓給俄國。但是放棄在兩次大戰之間波蘭的東方邊界,這是波蘭流亡政府最不願意考慮的問題。因此,在波蘭問題上,英俄談判相持不下。


    同時,美國政府的立場是,堅持大西洋憲章的原則。赫爾和羅斯福都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盟國之間的秘密條約和領土交易,他們認為凡此種種使凡爾賽和會上解決有關問題受到極大的破壞。他們決心要努力防止重蹈覆轍。美國人希望能使俄國人確信,一旦德國被打敗,所有戰勝國成立一種國際機構就足以保證世界各國的安全。這種保證,加上裁軍,甚或再加上對德國的肢解,有可能說服史達林放棄他的領土野心。赫爾就是這樣看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