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竭力試圖建立起穩定的秩序來。他們採用警察方法,有時是很嚴厲的警察方法,來製止公開不滿的現象,建立一支龐大的印度軍隊的一項野心勃勃的計劃也加快實行。到1942 年年底,加入印度陸軍的人數超過一百萬,後來增加到二百萬人以上。但是這支龐大的軍隊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充分參加技術複雜的戰爭,因為招募來的士兵大半都是純樸的農民。當軍隊已經訓練到具有相當水平的時候,又出現了新的障礙——缺乏船舶及其他運輸工具——限製他們把軍隊調派到各處去打擊敵人。結果,這樣苦心建立起來的印度軍隊有一大部分始終沒有機會參加戰鬥。


    可是,到1942年年底,日本的威脅所造成的第一次危機已經過去。印度國內的騷動不再成為後方的一場嚴重的危險,而且已經建立起來的一支強大的軍隊可以擊退日軍企圖對印度本土發動的任何侵略。但在幕後,不僅在英國和印度的政治領袖之間,而且在英國和美國、英國和中國的領袖之間,還存在著摩擦和互不信任。盟國在印度的合作仍然是表麵的,內裏則深受到基本上相互矛盾的目的的幹擾。每一方對其他各方的行動和動機總是盡可能惡意地加以解釋。美國人譴責英國人在對日戰爭中不積極、不重視,英國人懷疑美國人企圖推翻英國在印度的統治,中國人在自己人當中搞陰謀詭計,又同美國人和英國人一起謀求私人和黨派的利益。


    在對日戰爭中,盟國的合作方麵還有一個缺點需要提一提。蘇聯堅決避開對日戰爭,繼續與日本在外交方麵保持正常的關係。在中國,俄國人與國民黨政府和共產黨都保持著曖昧不明的關係,但在1942年俄國的注意力和兵力都集中於對德戰爭,因此無暇在中國推行任何積極的政策。


    第四節 第二戰場的籌劃 1942年4-11月


    (一)英美同俄國的關係


    西方盟國同俄國之間的關係總是直接受到俄國前線軍事行動進展的影響的。1941年11月,當德軍向莫斯科的進軍尚未被製止時,英國不能開闢第二戰場或派遣大量軍隊到俄國作戰一事,導致史達林和邱吉爾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論。12 月初,當德軍的進攻沒有能打下莫斯科便停頓下來,俄軍又開始發動反攻時,英國同俄國的關係就變得不那麽緊張和激烈了。在這樣的形勢下,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訪問了莫斯科。他於1941年12月7日離開英國。就在他出發的前夕,戰爭突然蔓延到太平洋,美國成了一個正式的交戰國,這顯然要求對英國的政策進行一次調整,但艾登沒有等世界形勢的新變化明朗起來,仍舊動身前往蘇聯首都。


    艾登此行有兩個目的。第一,他希望能夠使1941年7月12日克裏普斯-莫洛托夫協議以初步形式建立起來的英俄同盟正式化。一項象英國內閣希望簽訂的這種同盟條約,將會約束雙方堅持作戰到希特勒被推翻為止。這可以幫助消除單獨媾和的疑慮。這樣一項條約還包含有解決兩國政府之間懸而未決的種種爭端的意思。而這些爭端中最為迫切的是軍事方麵的。艾登赴莫斯科的第二個目的是,同史達林檢討一下軍事的全局,希望使這位蘇聯領袖了解英國在對德作戰中的軍事潛力以及軍事部署中所麵臨的障礙。


    英國內閣認真考慮是否可以派遣軍隊到俄國南部戰線上去參加戰鬥,但這項計劃要看能否先在利比亞擊敗軸心國軍隊而定。1941年12月5日,邱吉爾授權艾登答應俄國人,調派十個中隊的皇家空軍到俄國南部去作戰,但一切計劃都由於日本的襲擊而打亂了。五天以後,邱吉爾致電艾登說,至少就目前而言,不應提出派皇家空軍支援的問題。結果,當艾登到達莫斯科時,他向俄國人提出的困難比援助還要多。


    至於俄國人,他們則急於想維護自己的這種權利:即在盟國間的任何磋商及一切磋商中,特別是關係到戰後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都應以平等夥伴的身份參與商討。大西洋憲章簽訂時事先沒有徵詢過俄國的意見,這種作法觸怒了史達林。他擔心西方國家甚至會使戰敗的德國保持強大,以便在軍事上抵製蘇聯。史達林對於戰後的安排這樣關心,看來頗為奇怪,人們記得,在德國被擊敗之前,整整經歷了三年半的艱苦戰鬥。但在1941年12月,史達林可能認為戰爭結束的日子已經大為接近了。關於在1942年內結束戰爭的說法,在1941年12月至1942年6月之間史達林的演說中以及俄國的報紙上曾反覆出現過,這雖然不能證明,但的確暗示,史達林認為希特勒會在德國實力完全崩潰之前,同盟國單獨或全麵談判投降。如果這是他對局勢的判斷,那末,戰後的協議顯然是迫切重要的。俄國人隻要可能,特別應該先發製人阻止給予德國過分寬大的條件,從而讓希特勒或是他的繼承人再一次來威脅這個蘇維埃國家。


    在軍事方麵,史達林仍然聲稱需要開闢第二戰場,但是當艾登到達莫斯科時,日本襲擊了英國在遠東的屬地,很明顯,在隨後的幾個月中,英國沒有多少力量可以騰出來。史達林也不準備參加對日戰爭以換取更多英國的軍事援助來對德作戰。此外,俄國這時剛在發動反攻。史達林似乎抱著很大的希望,認為德軍的士氣可能會衰落,他們可能會被迫全部撤出俄國。因此,史達林並沒有認真地催促艾登立即進襲法國。的確,他可能寧願繼續單幹,這樣可以從德軍的崩潰中為自己獲取榮譽和利益,而無須考慮到英國或美國的願望。無論如何,雙方都沒有能立即向另一方提供任何直接的軍事援助。因此艾登在這方麵的會談是不重要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