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俄國社會與西方社會差別之大,足以使某些觀察家相信,有兩種互相關聯而又各自分開的文明彼此對立著。無論如何,差距是如此之大,哪怕要取得諒解也是困難的。蘇聯警察和新聞檢查對俄國人與國外人之間的正常接觸所加上的人為的封鎖,再加上政府對重大政策問題的決定一貫的嚴格保密,使困難更加增大了。但是盡管結果勢必不盡確實。約略地展望一下珍珠港事件發生前後俄國的形勢,似乎仍然是適當的。
(二)展望東方
本世紀三十年代後期,俄國最東部的邊境曾經是日俄兩國軍隊不斷發生邊境事件的地點,這些事件有時候幾乎達到了大規模戰鬥的地步。但到了1941年春季,日本的帝國野心已經轉向西南太平洋的島嶼及沿海地方,而俄國則日益關心德國人滲入巴爾幹半島。結果,兩國政府都準備達成協議。1941年4月13日簽訂的中立條約,正式建立了這種新關係。
盡管日俄利益的真正分歧繼續存在,但是1941年的中立條約,在1945年4月以前一直是兩國關係的正式基礎。利益的主要分歧有二:在中國,俄國繼續支持中國抗日;在歐洲,在那年年底之前俄國人正在同日本的敵人英國和美國聯合作戰。
在中國,俄國的政策,由於存在著一個強大而活躍的中國共產黨而更形複雜了。中國共產黨實際上在華北接近俄國邊境的一片變動不定的地區內行使著政府的控製權。國民黨政府與中國共產黨之間早已存在著猜疑,不時爆發成敵對的行動,但是俄國人卻渴望防止這種內訌幹擾中國的抗日,因為如果日本鞏固了它對中國的控製,日本軍隊使可以抽調出去在西伯利亞採取冒險行動。因此,按照共產黨的全球政策,中國共產黨至少在名義上仍舊遵守著與國民黨結成的“統一戰線”。蘇聯承認蔣介石政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事實上還同國民黨政權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和通商協定。根據鼓勵中國抗日的政策,蘇聯在對德戰爭爆發以前運送了大量軍需品給蔣介石。1941年6月以後,俄國沒有多少或根本沒有多餘的軍需品可以供給中國了。關係冷淡下來,國民黨人與中國共產黨人之間重新發生了衝突。雖然如此,俄國人卻並未撤消對蔣介石的正式支持。
美國官方低估了日-俄中立條約的重要性,私底下把它解釋為史達林麵對著希特勒的威脅而想去鞏固他的東翼的一種努力。隻要日本繼續同英美保持和平,這項條約便不會使蘇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發生特殊的問題。但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事情就變得相當為難了。俄國、英國和美國是否能夠在歐洲是盟國而在太平洋則是陌路人呢?再不然,俄國繼續對日保持中立,會不會導致美國人,也許甚至英國人停止交付軍需品或拒絕合作呢?另一方麵,這個條約到底有沒有價值?日本人是否會無視這個條約,決定進攻西伯利亞以幫助德國人呢?或許,最為緊急的問題是:美國的兵力是否會從歐洲戰爭中轉移到遠東來打一場單獨的戰爭呢?
在這些問題的答案變得比較清楚之前,俄國人採取謹慎的步驟,並設法避免同美國人或日本人發生對抗,這原是應該的。俄國的報紙和官方聲明都充分反映出需要保持這種慎重的態度。日本人襲擊珍珠港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區勝利的消息,最初都不加評論地予以發表。美國和日本政府的公報都獲得同等顯著的地位。
然而在一星期內,局勢就澄清了。德國和義大利都對美國宣戰(1941年12月11日),這使俄國人確信歐洲的戰爭不會與美國人無關,而且在日本作戰的規模顯露出來後,對西伯利亞的憂慮可以消除了。同時,美國的輿論對俄國沒有向日本宣戰也顯出了急躁不安的跡象。因此,莫斯科和華盛頓兩方麵都採取了步驟來說明並解釋俄國的立場。
1941年12月12日,德國對美國宣戰的第二天,《真理報》發表了一篇關於太平洋戰爭的社論。這篇社論的調子是反日的,主題是肯定日本最後的失敗,盡管日本利用偷襲開頭占了些便宜。這篇文章的清楚的含意是,打敗日本無需蘇聯的援助。下一天,新到任的俄國駐美大使馬克西姆·李維諾夫向美國新聞界發表聲明說:“我們因為把自己看作你們偉大國家的盟友而感到驕傲和幸福。我深信,關於這三個盟國[蘇聯、美國和英國]中哪一國應該把最大的精力集中於哪一戰區的這個問題已經取得了或即將取得完全的諒解,而且在這問題上三國將為共同事業的利益所支配。”就在1941年12月中旬的這些日子裏,派駐俄國的新聞記者也寄回給英美報紙一係列報導,說明並認為俄國集中力量隻打希特勒的這一決定是正當的。由於這些行動的結果,當然還結合英美政府所採取的官方政策和新聞的趨向(俄國在東線的勝利,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勝利),英美公眾要求俄國參加對日戰爭的壓力減少了,甚至消失了。因此,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出一星期,俄國的任務就有了明確的規定,而且為它的英美盟友所接受了。至於日本人,他們正忙於應付別處的事務,隻能注意到俄國對他們國家的雖不友好而在禮節上卻無懈可擊的態度。
我們可以說,俄國人在遠東竟然能夠享有兩個世界中最為有利的地位。同日本簽訂的條約,至少在紙麵上保衛了西伯利亞,而日本軍隊捲入同英美作戰並拖在中國境內,事實上保衛了西伯利亞。然而同時,史達林卻能夠同中國人——共產黨人和非共產黨人——相當友好,並且說服了美國人和英國人,俄國加入對日戰爭是不切實際的。這是出色的成就,而且對於戰爭的總的進程具有無法估計的重要性。俄國東方政策的成功,揭露出軸心國家缺乏任何真正的團結一致。如果德國與日本真誠合作,日本對西伯利亞俄國的防線發動的一次進攻,可能就會打垮俄國的最後抵抗。
(二)展望東方
本世紀三十年代後期,俄國最東部的邊境曾經是日俄兩國軍隊不斷發生邊境事件的地點,這些事件有時候幾乎達到了大規模戰鬥的地步。但到了1941年春季,日本的帝國野心已經轉向西南太平洋的島嶼及沿海地方,而俄國則日益關心德國人滲入巴爾幹半島。結果,兩國政府都準備達成協議。1941年4月13日簽訂的中立條約,正式建立了這種新關係。
盡管日俄利益的真正分歧繼續存在,但是1941年的中立條約,在1945年4月以前一直是兩國關係的正式基礎。利益的主要分歧有二:在中國,俄國繼續支持中國抗日;在歐洲,在那年年底之前俄國人正在同日本的敵人英國和美國聯合作戰。
在中國,俄國的政策,由於存在著一個強大而活躍的中國共產黨而更形複雜了。中國共產黨實際上在華北接近俄國邊境的一片變動不定的地區內行使著政府的控製權。國民黨政府與中國共產黨之間早已存在著猜疑,不時爆發成敵對的行動,但是俄國人卻渴望防止這種內訌幹擾中國的抗日,因為如果日本鞏固了它對中國的控製,日本軍隊使可以抽調出去在西伯利亞採取冒險行動。因此,按照共產黨的全球政策,中國共產黨至少在名義上仍舊遵守著與國民黨結成的“統一戰線”。蘇聯承認蔣介石政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事實上還同國民黨政權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和通商協定。根據鼓勵中國抗日的政策,蘇聯在對德戰爭爆發以前運送了大量軍需品給蔣介石。1941年6月以後,俄國沒有多少或根本沒有多餘的軍需品可以供給中國了。關係冷淡下來,國民黨人與中國共產黨人之間重新發生了衝突。雖然如此,俄國人卻並未撤消對蔣介石的正式支持。
美國官方低估了日-俄中立條約的重要性,私底下把它解釋為史達林麵對著希特勒的威脅而想去鞏固他的東翼的一種努力。隻要日本繼續同英美保持和平,這項條約便不會使蘇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發生特殊的問題。但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事情就變得相當為難了。俄國、英國和美國是否能夠在歐洲是盟國而在太平洋則是陌路人呢?再不然,俄國繼續對日保持中立,會不會導致美國人,也許甚至英國人停止交付軍需品或拒絕合作呢?另一方麵,這個條約到底有沒有價值?日本人是否會無視這個條約,決定進攻西伯利亞以幫助德國人呢?或許,最為緊急的問題是:美國的兵力是否會從歐洲戰爭中轉移到遠東來打一場單獨的戰爭呢?
在這些問題的答案變得比較清楚之前,俄國人採取謹慎的步驟,並設法避免同美國人或日本人發生對抗,這原是應該的。俄國的報紙和官方聲明都充分反映出需要保持這種慎重的態度。日本人襲擊珍珠港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區勝利的消息,最初都不加評論地予以發表。美國和日本政府的公報都獲得同等顯著的地位。
然而在一星期內,局勢就澄清了。德國和義大利都對美國宣戰(1941年12月11日),這使俄國人確信歐洲的戰爭不會與美國人無關,而且在日本作戰的規模顯露出來後,對西伯利亞的憂慮可以消除了。同時,美國的輿論對俄國沒有向日本宣戰也顯出了急躁不安的跡象。因此,莫斯科和華盛頓兩方麵都採取了步驟來說明並解釋俄國的立場。
1941年12月12日,德國對美國宣戰的第二天,《真理報》發表了一篇關於太平洋戰爭的社論。這篇社論的調子是反日的,主題是肯定日本最後的失敗,盡管日本利用偷襲開頭占了些便宜。這篇文章的清楚的含意是,打敗日本無需蘇聯的援助。下一天,新到任的俄國駐美大使馬克西姆·李維諾夫向美國新聞界發表聲明說:“我們因為把自己看作你們偉大國家的盟友而感到驕傲和幸福。我深信,關於這三個盟國[蘇聯、美國和英國]中哪一國應該把最大的精力集中於哪一戰區的這個問題已經取得了或即將取得完全的諒解,而且在這問題上三國將為共同事業的利益所支配。”就在1941年12月中旬的這些日子裏,派駐俄國的新聞記者也寄回給英美報紙一係列報導,說明並認為俄國集中力量隻打希特勒的這一決定是正當的。由於這些行動的結果,當然還結合英美政府所採取的官方政策和新聞的趨向(俄國在東線的勝利,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勝利),英美公眾要求俄國參加對日戰爭的壓力減少了,甚至消失了。因此,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出一星期,俄國的任務就有了明確的規定,而且為它的英美盟友所接受了。至於日本人,他們正忙於應付別處的事務,隻能注意到俄國對他們國家的雖不友好而在禮節上卻無懈可擊的態度。
我們可以說,俄國人在遠東竟然能夠享有兩個世界中最為有利的地位。同日本簽訂的條約,至少在紙麵上保衛了西伯利亞,而日本軍隊捲入同英美作戰並拖在中國境內,事實上保衛了西伯利亞。然而同時,史達林卻能夠同中國人——共產黨人和非共產黨人——相當友好,並且說服了美國人和英國人,俄國加入對日戰爭是不切實際的。這是出色的成就,而且對於戰爭的總的進程具有無法估計的重要性。俄國東方政策的成功,揭露出軸心國家缺乏任何真正的團結一致。如果德國與日本真誠合作,日本對西伯利亞俄國的防線發動的一次進攻,可能就會打垮俄國的最後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