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旨所謂“防範不力之員弁從重參辦”,即打狗不問主人、不看僧麵亦不看佛麵之意,其意乃在警告湘軍統將甚至曾國藩本人。但實質性的傷害,則落實到全軍的士氣;苦戰十年的湘軍,大功甫一告成(雖不無缺憾),即因難民之謠(並未確切證實)遭受磨折甚至懲罰,實在有傷士氣甚至釀成譁變。所以,曾國藩藉口“並未派有專員防守缺口,無可指之汛地”,順勢將“防範不力”的責任人由具體的“員弁”轉變為抽象的“我軍”,援法不責眾之義,使此條懲罰意見落空。這種實者虛之的文字遊戲和詭辯技巧,不得不令人佩服。接下來,他又揭出左宗棠克服杭州時數萬太平軍逃出的舊創,衡以南京“逸出數百人”的事實,理直氣壯的質問:“尚未糾參”前者,何能“參辦”後者?左宗棠隻是輕輕摸了他一下,曾國藩反手就是一記響亮的大耳光;然則,前此曾國藩安慰郭嵩燾,所謂彼與左宗棠辯難,“素拙於口而鈍於辯,終亦處於不勝之勢”,是耶?非耶?當然,善辯者從來以“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作為參辯宗旨,決不作出沾沾自喜的驕浮姿態。所以,此摺末尾特意安排一段神來之筆:


    “抑臣更有幸者:向使破城之夜,該逆大開十三門,每門衝出數百人,不僅由缺口一路,官軍亦未必能悉數截剿;向使李秀成不因鄉民爭匿,羈延時刻,官軍亦未必能既脫復擒。今之逆賊無幾,渠魁就擒,蓋全仗皇太後、皇上之福,非臣兄弟之力所能及也” ;


    做事情,有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一種風格;寫辯詞,尤其要能領會迅雷風烈之後天淡雲閑的妙趣。整篇都是筆挾風雷,讀者初則驚懾,終覺酷薄,口雖噤而心不愜,理雖窮而情必恨。辯論之旨,固不在求勝,而在於解紛;若由此樹敵(不論敵人或敵意),尤非善辯者初衷。因此,在通過演繹邏輯、比照事實等手法立於不敗之地後,善辯者必然要化剛為柔、轉巧為拙,為對方留一地步,為全局開一境界,如此方能於事有濟,得理而不傷人。曾國藩此摺結尾,將湘軍浴血奮戰、克城擒賊之功勳,全歸於今上之“福”德;將兄弟二人嘔心瀝血、運籌決戰之勞苦,全歸於微臣之“幸”運。讓功的同時,卸掉責任;避謗的同時,邀得諒解。左宗棠性情亢直,或不罷休;但是,中樞固已視之為得體、合理的解釋,此後便不再追究縱敵、誤報之咎,而將重點轉向浙、贛地區“截剿”“殘匪”的戰鬥。曾國藩此次辯難,本意隻在回應中樞的責備,並不介意左宗棠的質證;今既獲得中樞的諒解,可算功德圓滿,自毋庸再與“因忠而憤,以直而亢”的當代孔明爭一日之短長了。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曾國藩為開脫“偽幼主”逃逸之責,說浙軍克復杭州時,太平軍“十萬之眾,全數逸出,尚未糾參”;畢竟對左宗棠和楚軍造成了極深的傷害。左宗棠本是好辯且善辯之人,值此“予不得已”之際,勢不能偃旗息鼓,裝聾作啞。其辭略謂:


    “臣戰餘杭,蔣益澧戰杭州,屢次破壘獲勝;臣奏兩城賊勢窘蹙,並未以賊數眾多為言,每與交戰,逆賊多不過一萬數千而止。迭次奏報甚詳,尤堪復按。曾國藩稱:‘杭城克復,十萬之眾全數逸出’;所謂‘十萬’、‘全數’,果何據乎?兩城之賊於二月二十三夜五更竄出,官軍皆於黎明時入城;夫以片時之久,一門之狹 ,而謂賊眾十萬從此逸出,殆無是理!此固不待辨而自明者也。至雲杭賊全數出竄,未聞‘糾參’;尤不可解。金陵早已合圍,而杭、餘則並未能合圍也;金陵報殺賊淨盡,杭州報首逆實已竄出也。臣欲‘糾參’,亦烏得而‘糾參’之乎?至若廣德有賊不攻、寧國無賊不守,致各大股逆賊往來自如,毫無阻遏;臣屢以為言,而曾國藩漠然不復介意。前因幼逆漏出,臣復商請調兵以攻廣德,或因厭其絮聒,遂激為此論,亦未可知。然因數而疏可也,因意見之弊遂發為欺誣之詞,似有未可。臣因軍事最尚質實,固不得不辯;至此後公事,均仍和衷商辦,臣斷不敢稍存意見,自重愆尤” ;


    各軍分守汛地,最不痛快的事情就是鄰省軍隊貪圖攻克城池而不追剿逸敵:彼則因功受賞,己則忙於應付越省之敵,勞而無功,敗則受罰。故有敵自鄰省來,莫不誇大其數,先為日後戰績留一地步:勝,則是力抗大股強敵;敗,則是力有不逮,情有所原。曾、左關於杭州逸出“賊”數的爭論,其歷史原因即在於此。浙江毗鄰安徽、江西,後者俱為兩江總督轄地;杭州、餘杭的太平軍撤退後,“出竄”皖、贛,兩地防軍向上報告,自然要將數目誇大幾分。杭州失守,太平軍守將陳炳文在浙、贛“往來”“裹挾”一番,並曾與李世賢匯合;後向鮑超投降,其花名冊有數萬之額,也在情理之中。但據此說這些降眾就是在餘、杭城破的“片時”,從“一門”逃出來的“逸賊”,似又不盡符實。故左宗棠要說:“果何據乎”?“殆無是理”。


    曾國藩復奏,舉出浙軍漏“賊”,“尚未糾參”的例子,要求對湘軍“暫緩參辦”;左宗棠則以其人之道還製其人。南京被曾國荃圍得“鐵桶”一般,尚不能防止洪天貴福的突圍,杭、餘一直未能合圍,被陳炳文、汪海洋率眾逃出,自亦無可厚非;曾氏兄弟前此報捷,說已將敵軍頭目“全行殺斃”,“偽幼主”則“舉火自焚”,左宗棠於克復二城後寫的報告,則清楚說明“首逆實已竄出”。相形之下,左宗棠倒是可以援引南京陳案為己開脫,曾國藩卻不能通過揭發杭州故事為己辯白。故左宗棠要反唇相譏:“臣欲‘糾參’,亦烏得而‘糾參’之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譚伯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譚伯牛並收藏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