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 作者:譚伯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蕭育事,見《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原話是:“蕭育、杜陵男子,何詣曹也”。詣簿、詣曹,皆是前往紀委接受調查的意思。蕭育此語,若謂:大不了不當官,灑家哪有閑心跟部吏調情?製度、法律,與時俱密;清朝不是漢代,不把問題交代清楚,一走了之是不行的。左宗棠身為名幕,豈不知其中道理?故雲:這是漢代人的氣話,我不學他的壞樣。“農人”,其時左自稱“湘上農人” 。陳潢,康熙時著名水利專家,是河道總督靳輔的高參,“凡輔所建白,多自潢發之”。後來,靳輔因水利問題與於成龍 辨難;按照吾國傳統,學術爭端往往演變為政治鬥爭。旋即靳輔失勢,陳潢跟著倒黴,“逮京師,未入獄,以病卒”。 即左宗棠所謂“一夕暴死”。陳潢敢於“對質”,卻又勇於“暴死”的精神,才是左宗棠所欲效法的榜樣。敢於對質,表示問心無愧;勇於暴死,則是士大夫不願受獄吏摧折的傳統風骨。所以,他最後說,隻有這樣,才對得起皇帝(“特達之知”)、朋友(不會因審訊引發“黨人之禍”,牽連胡、曾等人 )和自己(“丈夫之氣”)。
胡林翼是左宗棠最好的朋友,也是他的姻親 。道光十七年,二人在北京訂交,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交情。二十幾年中,胡林翼自進士(道光十六年)而知府(道光廿七年)而巡撫(鹹豐五年),不能說一帆風順,但比起三試不第、由塾師(道光廿九)而幕客(鹹豐二年入張亮基幕)的左宗棠,自是順利得多。二人的才識學術,固在伯仲之間;然基於個人家世、經歷、交際的不同,在眼界、氣質上允有差別,對官場政治,尤其是與地方政治明顯不同的京城政治,胡林翼的認識比左宗棠要深刻成熟得多。因此,胡林翼應付處理此事,自有另外一種套路。八、九月間,左宗棠連著給胡林翼寫了五封信;字數越來越多,語氣越來越激烈,情緒越來越激動。胡林翼則寥寥數語,輕描淡寫:
“奉書皆憤懣之詞,不能以口舌與公爭論。惟覺公因此等人事而自損太過,則尚非愛身之道也。劉慶到長沙,當知大概。惟有忍乃能有濟,公其念之哉” ;
自左宗棠視之,眼前再無比這更嚴迫、危險的的事;出諸胡林翼之口,卻不過“口舌”、“爭論”而已。固可視為安慰之辭,但所以因應之策俱付闕如,是否太不近人情?不過,末雲“劉慶到長沙,當知大概”;則透露出其中機栝。劉慶,是胡林翼的親兵;劉赴長沙,必經胡林翼指示一過,然後將機宜、方略向左宗棠轉達。然則,胡林翼早已計劃好對策,隻是害怕文書不慎遺失,泄露天機,因此在信中不提一字,故作迂遠淡然之辭。如此慎重,反能見出此事之非同小可,決不是“有忍乃有濟”那麽簡單。然則胡林翼是怎麽通過勾通京城僚友,斡旋化解此事呢?要講清楚這樁“保左”事件,不能不略為介紹肅順以及他的幕府。
五、相期無負平生(上)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此時主持朝政者,是戶部尚書宗室肅順。肅順幕府,則有所謂“五君子”者,為其中翹楚。“五君子”中,又以高心夔最受賞識 。高心夔自始自終參與了此次“保左”事件,多年以後,乃將內情告知薛福成,薛福成則記錄在《庸庵筆記》。其文略謂:樊燮控狀、官文參摺抵京後,文宗批諭:令官文密查,“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然則,左宗棠自忖最重不過充軍新疆,尚未能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肅順聽聞此語,轉告高心夔,高則轉告王闓運,王則轉告郭嵩燾。為什麽形成這麽一個傳達次序呢?肅順一貫推服曾、胡、
左等“楚賢”,而“楚賢”們則常通過“五君子”以及“肅黨”杜翰等人,與肅順交流中外信息。左宗棠有難,肅順必思有以救之;但是,此事已諭令官文專辦,他不好直接插手,故告知心腹幕客,商量對策。對策需要裏應外合,上下通氣,而高是江西人,在地域上與湖南幫稍有隔閡,故告知湖南人王闓運。王闓運此時與胡、左並不熟悉,便找到左宗棠的親家、時任翰林院編修的郭嵩燾。郭嵩燾聞訊大驚,遂又通過王-高這條信息通道,向肅順求救。肅順這才指示應對之法:
“必俟內外臣工有疏保薦,餘方能啟齒” ;
一往一復,如此麻煩,後世讀者不得不批評這種拖泥帶水的作風。但是,如此麻煩,實在又是一種必然。中央集權製度中,位於權力金字塔頂尖的皇帝,最希望朝廷內外形成一種扁平化的政治局麵,四方聽命於一人,萬民皆知有皇上。最深惡痛絕的,則是中外勾結,形成政治集團;雖說這種集團不一定就是篡權奪位的反革命團體,但是,或多或少,都會削弱中央集權。因此,臣子最害怕被目為“朋黨”;反之,攻擊政敵,最狠的招數就是將其羅織為“朋黨”。歷朝歷代,都不乏黨錮之禍,就是這種政治警惕性的現實反應。當然,歷朝歷代,又都不乏朋黨。政治本就是一項人與人鬥、其樂無窮的益智體操,單槍匹馬必定鬥不過人多勢眾,不參與由師生、籍貫乃至學問、性情等元素組成的各類“朋黨”,在政治生活中必然無所施展,甚至會受到排擠傾軋。朋黨實在是先求自保、緩圖發展的政治學入門功課。故我們可從史書中看到:不分清流濁流,不論忠臣奸佞,人各有朋,朋必成黨;孰是孰非,固然要就事論事,但是朋黨之不可避免,則無疑義。然則,理想主義者追求的不群不黨,根本就違反了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乃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政治幼稚病。孤家寡人的皇帝極不願看到朋比成奸的黨團,身單勢孤的臣下卻不得不投靠組織,這種矛盾,實在是時勢使然,無法解決。但是,正如厚黑學理論家李宗吾所謂:世間固多做得說不得之事;朋黨也是隻可意會,不便言傳,尤其不敢讓皇帝看出絲毫破綻。“保左”固然是為國家惜取人才,但由肅順首倡的話,文宗必定要懷疑一品大員和區區幕客之間的關係,必定要追究這種關係背後是否存在一個更為龐大的人際網絡,稍一不慎,涉事者就會落個結黨營私的罪名。因此,肅順極為小心,“必俟內外臣工有疏保薦”,“方能啟齒”。
胡林翼是左宗棠最好的朋友,也是他的姻親 。道光十七年,二人在北京訂交,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交情。二十幾年中,胡林翼自進士(道光十六年)而知府(道光廿七年)而巡撫(鹹豐五年),不能說一帆風順,但比起三試不第、由塾師(道光廿九)而幕客(鹹豐二年入張亮基幕)的左宗棠,自是順利得多。二人的才識學術,固在伯仲之間;然基於個人家世、經歷、交際的不同,在眼界、氣質上允有差別,對官場政治,尤其是與地方政治明顯不同的京城政治,胡林翼的認識比左宗棠要深刻成熟得多。因此,胡林翼應付處理此事,自有另外一種套路。八、九月間,左宗棠連著給胡林翼寫了五封信;字數越來越多,語氣越來越激烈,情緒越來越激動。胡林翼則寥寥數語,輕描淡寫:
“奉書皆憤懣之詞,不能以口舌與公爭論。惟覺公因此等人事而自損太過,則尚非愛身之道也。劉慶到長沙,當知大概。惟有忍乃能有濟,公其念之哉” ;
自左宗棠視之,眼前再無比這更嚴迫、危險的的事;出諸胡林翼之口,卻不過“口舌”、“爭論”而已。固可視為安慰之辭,但所以因應之策俱付闕如,是否太不近人情?不過,末雲“劉慶到長沙,當知大概”;則透露出其中機栝。劉慶,是胡林翼的親兵;劉赴長沙,必經胡林翼指示一過,然後將機宜、方略向左宗棠轉達。然則,胡林翼早已計劃好對策,隻是害怕文書不慎遺失,泄露天機,因此在信中不提一字,故作迂遠淡然之辭。如此慎重,反能見出此事之非同小可,決不是“有忍乃有濟”那麽簡單。然則胡林翼是怎麽通過勾通京城僚友,斡旋化解此事呢?要講清楚這樁“保左”事件,不能不略為介紹肅順以及他的幕府。
五、相期無負平生(上)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此時主持朝政者,是戶部尚書宗室肅順。肅順幕府,則有所謂“五君子”者,為其中翹楚。“五君子”中,又以高心夔最受賞識 。高心夔自始自終參與了此次“保左”事件,多年以後,乃將內情告知薛福成,薛福成則記錄在《庸庵筆記》。其文略謂:樊燮控狀、官文參摺抵京後,文宗批諭:令官文密查,“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然則,左宗棠自忖最重不過充軍新疆,尚未能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肅順聽聞此語,轉告高心夔,高則轉告王闓運,王則轉告郭嵩燾。為什麽形成這麽一個傳達次序呢?肅順一貫推服曾、胡、
左等“楚賢”,而“楚賢”們則常通過“五君子”以及“肅黨”杜翰等人,與肅順交流中外信息。左宗棠有難,肅順必思有以救之;但是,此事已諭令官文專辦,他不好直接插手,故告知心腹幕客,商量對策。對策需要裏應外合,上下通氣,而高是江西人,在地域上與湖南幫稍有隔閡,故告知湖南人王闓運。王闓運此時與胡、左並不熟悉,便找到左宗棠的親家、時任翰林院編修的郭嵩燾。郭嵩燾聞訊大驚,遂又通過王-高這條信息通道,向肅順求救。肅順這才指示應對之法:
“必俟內外臣工有疏保薦,餘方能啟齒” ;
一往一復,如此麻煩,後世讀者不得不批評這種拖泥帶水的作風。但是,如此麻煩,實在又是一種必然。中央集權製度中,位於權力金字塔頂尖的皇帝,最希望朝廷內外形成一種扁平化的政治局麵,四方聽命於一人,萬民皆知有皇上。最深惡痛絕的,則是中外勾結,形成政治集團;雖說這種集團不一定就是篡權奪位的反革命團體,但是,或多或少,都會削弱中央集權。因此,臣子最害怕被目為“朋黨”;反之,攻擊政敵,最狠的招數就是將其羅織為“朋黨”。歷朝歷代,都不乏黨錮之禍,就是這種政治警惕性的現實反應。當然,歷朝歷代,又都不乏朋黨。政治本就是一項人與人鬥、其樂無窮的益智體操,單槍匹馬必定鬥不過人多勢眾,不參與由師生、籍貫乃至學問、性情等元素組成的各類“朋黨”,在政治生活中必然無所施展,甚至會受到排擠傾軋。朋黨實在是先求自保、緩圖發展的政治學入門功課。故我們可從史書中看到:不分清流濁流,不論忠臣奸佞,人各有朋,朋必成黨;孰是孰非,固然要就事論事,但是朋黨之不可避免,則無疑義。然則,理想主義者追求的不群不黨,根本就違反了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乃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政治幼稚病。孤家寡人的皇帝極不願看到朋比成奸的黨團,身單勢孤的臣下卻不得不投靠組織,這種矛盾,實在是時勢使然,無法解決。但是,正如厚黑學理論家李宗吾所謂:世間固多做得說不得之事;朋黨也是隻可意會,不便言傳,尤其不敢讓皇帝看出絲毫破綻。“保左”固然是為國家惜取人才,但由肅順首倡的話,文宗必定要懷疑一品大員和區區幕客之間的關係,必定要追究這種關係背後是否存在一個更為龐大的人際網絡,稍一不慎,涉事者就會落個結黨營私的罪名。因此,肅順極為小心,“必俟內外臣工有疏保薦”,“方能啟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