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 作者:譚伯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圓明園是否為英法聯軍所燒,猶有一辨。或雲聯軍到圓明園本隻想擒賊擒王,把當家的鹹豐給找出來,管園大臣文豐在園門前阻攔軍隊,說禦駕已經離開,公園暫不開放,聯軍當時也就沒有進去。文豐“知奸人必乘間起”,空園計演一回演不得二回,入園劫掠的事情肯定會發生,他絕對阻止不了,於是自行了斷,跳了福海。王闓運《圓明園詞》中,那句被錢鍾書的老師陳衍斥為“打油體”的“即今福海冤如海,誰信神洲尚有神”,就是專為文豐抒發的感慨。文係主動殉難,可以稱“烈”、稱“忠”,王闓運為什麽要用“冤”字呢?原來,京城雖然陷落,恭王很快就與聯軍交涉,並達成和議,故大臣們或來不及死節,或沒準備好死節,真正“主辱臣死”的,就隻有一個文豐。和議簽訂得快,君臣上下,遂都諱言京城陷落這個事實。而文豐死事,也就不能公開褒獎為“殉國”,否則,鹹豐就得算亡國一次,其他大臣就得算苟活人間。“死者不得為忠,生者乃可無愧也”;因此,文豐的事跡匯報上去,撫恤的詔書但模糊其詞,說“突遭兵燓,深堪閔惻”,而不會褒獎他為國盡忠的行為。所以,王闓運要說“福海冤如海”而不信“神洲尚有神”了 。
文豐死後,聯軍才入園搜捕,苦主鹹豐已走,園中空無一人。聯軍見宮殿“陳設巨麗”,都“相戒弗入”,生怕弄壞弄丟,事後賠償不起,於是退到園外 。而“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借聯軍之名,入內縱火,然後聯軍“從之,火三晝夜不息”。此所謂“貴族窮者”,指在京旗民,誰帶頭已不可考。但是,另有傳聞,則指名道姓,坐實了主持策劃入園燒掠的“奸人”,共有兩個人被列為候選。先揀稍微著名的說。龔橙,別名孝拱、刷刺、太息、小定、昌匏等等。他的名氣不大,他爸名氣很大,就是詩文都入選過語文教材的龔自珍。他自己則被當作文學素材,進了《孽海花》 。他之所以被嫌疑為“奸人”,事跡有三。一、自號“半倫”,說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倫都沒有了,隻剩下愛妾,故稱“半倫”。這是所謂“名教罪人”。二、和英國公使威妥瑪關係極好,是威氏的《漢書》教師兼高級幕客,此所謂“漢奸”。三、揚言:“中國天下,與其送與滿清,不如送與西人”。由此三者,當時士大夫階層都認定他是火燒圓明園的主謀;他也沒有主動澄清過,於是這個“奸人”的嫌疑,半倫先生最大 。第二個“奸人”嫌犯,就沒有什麽名氣,隻知道姓李,其人籍貫履歷,已不可考。據說鬼子進村,李某就是嚮導,後來此事暴露,被抓將官裏,“下獄窮治,誅之”,家產籍沒,全部賜給文豐的家屬 ,福海之冤,算是稍稍湔雪一二。
二、祺祥故事清文宗不是漢武帝
歷史就是這樣,不一定要查明主從,才能延續下去。不管誰主謀,圓明園反正是燒掉了,而圓明園那把大火,不過是祺祥故事的背景,我們要追隨禦駕從圓明園到避暑山莊的七日行程,辨別出一路上隱伏的殺機。
這趟行程,是避難,或者叫戰略退守。但是,公開說避難說退守就不好了,所以公開的說法是“謁陵”,也就是上墳掃墓。出發的當天,還有明詔,說要“君死社稷”,為已成前
方的首都軍民打氣。前麵說了,僧格林沁格於軍事實力對比,首先建議撤退。日後中央內部討論此行的得失,卻說成了“事多出肅順所贊畫”,懦弱、誤國、不識大體的黑鍋都讓他背上了。不過,他沒有建議撤退,撤退路上的具體事務,倒真由他“贊畫”,而“贊畫”的結果,就把未來的兩宮太後都給得罪了。肅順先於大隊人馬離京,安排一路上的供應以及到達之後的安置。事出倉促,他隻能盡量安排好鹹豐的生活,其他人眾,包括慈安、慈禧二後的供應就管不了那麽多,所以“後、妃不得食,唯以豆乳充飯”。而肅順跟在鹹豐邊上,隨身攜帶“食擔”,酒肉俱全,兩位爺一路吃喝拉撒,與出遊無異。二位娘娘天天喝豆奶,純屬逃難級別的飲食標準,當然會“以此切齒於肅順”了。到了承德,她們一肚子氣沒消化掉,都要出在皇帝身上。抵達承德後,飲食恢復往日標準,慈安就說:“流離羈旅,何用看席?請蠲之”;意思就是老娘一路上沒吃好,幹脆以後也別吃好的了。鹹豐說,對,我得吩咐一下肅六(肅順在家排行如此)。肅順多聰明的人,知道鹹豐肯定不樂意喝豆奶啊,於是回覆:娘娘說的對,資金確實有困難,應該節省。但是突然調低腐敗指數,外人(包括承德的辦事人員以及留京的辦撫人員)必會“驚疑”,妄自猜測行宮的內部情況以及朝廷的財政實力,導致發生不可意料的事情。鹹豐“心喜所對”,原來吃香喝辣全是為了“社稷”的安危,一席之義大矣哉!於是告訴頭髮長見識短的皇後:“肅六雲不可”。可憐的肅順,再次招致兩位娘娘的嫉恨,“後益惡肅順矣” 。
盡管吃得不錯,鹹豐的心情並不好。九月,和議成,是為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而俄羅斯趁火打劫,藉口調停有功,也簽了個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裏江以東地區盡數吞併。剿匪方麵,支撐東南半壁江山的驍將張國樑自幾個月前大營潰散後,杳無下落,江蘇“糜爛”,形勢大壞。內憂外患,百感交集,所以心病引發身病,龍體大大不適。而圓明園被焚的消息,更是令人心碎;留下美好回憶的園池殿閣,如今都成了斷壁殘垣,獨悼遺蹤,情何以堪?本來議和成功即應回京收拾殘局,由此之故,十月一日,詔:“天氣漸寒,暫緩迴鑾”。
文豐死後,聯軍才入園搜捕,苦主鹹豐已走,園中空無一人。聯軍見宮殿“陳設巨麗”,都“相戒弗入”,生怕弄壞弄丟,事後賠償不起,於是退到園外 。而“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借聯軍之名,入內縱火,然後聯軍“從之,火三晝夜不息”。此所謂“貴族窮者”,指在京旗民,誰帶頭已不可考。但是,另有傳聞,則指名道姓,坐實了主持策劃入園燒掠的“奸人”,共有兩個人被列為候選。先揀稍微著名的說。龔橙,別名孝拱、刷刺、太息、小定、昌匏等等。他的名氣不大,他爸名氣很大,就是詩文都入選過語文教材的龔自珍。他自己則被當作文學素材,進了《孽海花》 。他之所以被嫌疑為“奸人”,事跡有三。一、自號“半倫”,說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倫都沒有了,隻剩下愛妾,故稱“半倫”。這是所謂“名教罪人”。二、和英國公使威妥瑪關係極好,是威氏的《漢書》教師兼高級幕客,此所謂“漢奸”。三、揚言:“中國天下,與其送與滿清,不如送與西人”。由此三者,當時士大夫階層都認定他是火燒圓明園的主謀;他也沒有主動澄清過,於是這個“奸人”的嫌疑,半倫先生最大 。第二個“奸人”嫌犯,就沒有什麽名氣,隻知道姓李,其人籍貫履歷,已不可考。據說鬼子進村,李某就是嚮導,後來此事暴露,被抓將官裏,“下獄窮治,誅之”,家產籍沒,全部賜給文豐的家屬 ,福海之冤,算是稍稍湔雪一二。
二、祺祥故事清文宗不是漢武帝
歷史就是這樣,不一定要查明主從,才能延續下去。不管誰主謀,圓明園反正是燒掉了,而圓明園那把大火,不過是祺祥故事的背景,我們要追隨禦駕從圓明園到避暑山莊的七日行程,辨別出一路上隱伏的殺機。
這趟行程,是避難,或者叫戰略退守。但是,公開說避難說退守就不好了,所以公開的說法是“謁陵”,也就是上墳掃墓。出發的當天,還有明詔,說要“君死社稷”,為已成前
方的首都軍民打氣。前麵說了,僧格林沁格於軍事實力對比,首先建議撤退。日後中央內部討論此行的得失,卻說成了“事多出肅順所贊畫”,懦弱、誤國、不識大體的黑鍋都讓他背上了。不過,他沒有建議撤退,撤退路上的具體事務,倒真由他“贊畫”,而“贊畫”的結果,就把未來的兩宮太後都給得罪了。肅順先於大隊人馬離京,安排一路上的供應以及到達之後的安置。事出倉促,他隻能盡量安排好鹹豐的生活,其他人眾,包括慈安、慈禧二後的供應就管不了那麽多,所以“後、妃不得食,唯以豆乳充飯”。而肅順跟在鹹豐邊上,隨身攜帶“食擔”,酒肉俱全,兩位爺一路吃喝拉撒,與出遊無異。二位娘娘天天喝豆奶,純屬逃難級別的飲食標準,當然會“以此切齒於肅順”了。到了承德,她們一肚子氣沒消化掉,都要出在皇帝身上。抵達承德後,飲食恢復往日標準,慈安就說:“流離羈旅,何用看席?請蠲之”;意思就是老娘一路上沒吃好,幹脆以後也別吃好的了。鹹豐說,對,我得吩咐一下肅六(肅順在家排行如此)。肅順多聰明的人,知道鹹豐肯定不樂意喝豆奶啊,於是回覆:娘娘說的對,資金確實有困難,應該節省。但是突然調低腐敗指數,外人(包括承德的辦事人員以及留京的辦撫人員)必會“驚疑”,妄自猜測行宮的內部情況以及朝廷的財政實力,導致發生不可意料的事情。鹹豐“心喜所對”,原來吃香喝辣全是為了“社稷”的安危,一席之義大矣哉!於是告訴頭髮長見識短的皇後:“肅六雲不可”。可憐的肅順,再次招致兩位娘娘的嫉恨,“後益惡肅順矣” 。
盡管吃得不錯,鹹豐的心情並不好。九月,和議成,是為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而俄羅斯趁火打劫,藉口調停有功,也簽了個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裏江以東地區盡數吞併。剿匪方麵,支撐東南半壁江山的驍將張國樑自幾個月前大營潰散後,杳無下落,江蘇“糜爛”,形勢大壞。內憂外患,百感交集,所以心病引發身病,龍體大大不適。而圓明園被焚的消息,更是令人心碎;留下美好回憶的園池殿閣,如今都成了斷壁殘垣,獨悼遺蹤,情何以堪?本來議和成功即應回京收拾殘局,由此之故,十月一日,詔:“天氣漸寒,暫緩迴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