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 作者:譚伯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身體不好,就要安排後事。雖然這年剛滿三十,但是“咳嗽不止,時有紅痰”,兆頭確實不好,為社稷國家考慮,早一點安排後事,確有必要。皇帝的後事,最要者就是立太子。鹹豐隻有一個不到五歲的兒子,省去了定嫡的麻煩,但是更大的麻煩卻隨之產生,那就是如何防止太子生母侵權誤國的麻煩。中國帝王自有其一套家學,不論國事、家事,都有列代明君聖主做榜樣,預防像慈禧這樣年富力強的幼帝之母,該拜誰為師呢?
漢武帝過河間,有個媒婆化裝成“望氣”的術士,向他推薦了個患有小兒麻痹症的趙姓“奇女”。找來一看,“兩手皆拳”,武帝伸手一掰,伸曲自如,此女的麻痹症竟然不治而愈。“由是得幸”,給他生了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昭帝。“奇女”居鉤弋宮,史稱“鉤弋夫人”。昭帝五歲時(跟載淳差不多大),漢武帝命畫工作《周公負成王圖》,掛在甘泉宮,“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不久,武帝自知大限將至,乃無故“譴責鉤弋夫人”,夫人叩頭求饒,武帝但說送去下獄。夫人臨行回顧,使勁拋媚眼,武帝罵道:“趣行!女不得活”(伯牛案白話宜譯為:快滾!你死定了)。鉤弋夫人遂在雲陽宮被殺。武帝殺了太子生母還不夠,其他為他生了兒子的妃嬪,“無不譴死”。左右群臣不解,問:“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武帝說:嗯,你們蠢人不能明白,這很正常嘛。以前國家為什麽亂?就是因為“主少母壯”啊。寡後獨居,必定驕蹇,必定淫亂,必定自恣,誰能管住她?你們就忘了呂後的故事麽?補續《史記》的褚少孫對漢武帝這招讚不絕口:
“豈可謂非聖賢哉!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故非淺聞愚儒之所及也。諡為‘武’,豈虛哉”。
讀“相砍書”長大的後代君臣,沒有不知道鉤弋故事的,諡為“文”的鹹豐帝也不例外。所以鹹豐問身後之計於肅順,說不日將效漢武故事,“卿謂何如?”肅順給的建議就是應該照辦。但是,鹹豐畢竟不是“聖賢”,不忍在生前動手,而是病篤時寫了封遺詔給皇後慈安,說慈禧若有不法,即可誅之 。後來,慈禧在自己身上割了塊肥肉,煲了一鍋高湯,給慈安進補,慈安一時激動,就把這道遺詔燒了 。清文宗(即鹹豐)不是漢武帝的好學生,將來重修《清史》的袞袞諸公,在此段記載後務必仿照“太史公曰”的格式,加以批語,揭示婦人之仁足以絕後(同治就沒有兒子)、亡國的教訓。
二、祺祥故事“肅黨”和後黨
但說鹹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午後,鹹豐病重昏厥,吩咐內臣留崗加班,不得散去。晚間甦醒過來,於子初三刻召集慈安、慈禧二後,宗室載垣、端華、景壽、肅順以及軍機大臣穆廕、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交代後事:立載淳為皇太子;載垣等八人輔佐幼主,贊襄政務。怕日後口說無憑,各位請皇帝手寫詔書為據,鹹豐諭以病重不能執筆,故遺詔有“承寫”字樣 。載垣等八人也就是俗稱的“顧命八大臣”。按道理,恭王是鹹豐同父異母之弟,少時感情又特別投契,顧命之事自當由恭王領銜承擔;然如前所述,鹹豐、恭王之間嫌猜已深
,所以不太親近的叔伯兄弟載垣、端華和肅順反而得以“顧命”。恭王也曾為此努力過,當鹹豐三、四月間病重,就說要來熱河問安,鹹豐說:“相見徒增傷感。不必來覲”;一口回絕。而慈安、慈禧不得參與顧命,則是遵從後妃、宮監不得與聞國事的祖訓。所以,顧命八大臣成為欽派的下一代領導集體,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原則上來說,除非到同治長大成人 ,八大臣仍不歸政於皇帝,那才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否則,在此之前,任何人侵犯、剝奪八大臣的輔政權力,都是抗旨犯上,應當視為“亂臣賊子”。但是,政治是骯髒的,政治又是屈服於武力的。政治權力的合法性、正當性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隨時賦予的。成王敗寇的原則,不但適用於改朝換代,也適用於宮廷政變。
如果真有一個為了維護先帝鹹豐授予的輔政權力不被侵犯而組織起來的緊密型政治集團,以肅順為領袖 ,其餘七位顧命大臣為附翼,某些留京官員為外援,並控製了一部分駐守京畿的軍隊,那麽可以稱之為“肅黨”。但是,考察當時事實,我們發現,並沒有出現這樣一個組織嚴密的政治集團。民國三年春末,肅順的幕客王闓運重遊北京,再次來到昔日遊宴之地法源寺,和門生弟子輩舉行了一次“留春宴” 。眾人“感往欣今,斐然有作”,詩作匯而成集,由王闓運寫序。序首,他提到了“肅黨”:“其時(伯牛案指鹹豐九、十年間)夷患初興,朝議和戰。尹杏農主戰,郭筠仙主和,俱為‘清流’。肅裕庭依違和戰之間,兼善尹、郭,而號為‘權臣’。餘為裕庭知賞,而號為‘肅黨’” ;在同、光兩朝,慈禧秉政的年代,“清流”專指“主戰派”,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則為“濁流”。而王序將鹹豐末年政見不同的尹耕雲、郭嵩燾混而稱之曰“清流”,“權臣”肅順則“兼善”之,隱然已將肅順視為當時“政府”。因為,不是“政府”,必有所偏;隻有“政府”才能折衷取捨,不分清濁而俱為我用。所以,接下來“餘為裕庭知賞,而號為‘肅黨’”一句,則是對政敵們用“肅黨”一詞,汙衊具有政治合法性的肅順“政府”為拉幫結派、招權納賄的“政黨”深表不屑。
漢武帝過河間,有個媒婆化裝成“望氣”的術士,向他推薦了個患有小兒麻痹症的趙姓“奇女”。找來一看,“兩手皆拳”,武帝伸手一掰,伸曲自如,此女的麻痹症竟然不治而愈。“由是得幸”,給他生了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昭帝。“奇女”居鉤弋宮,史稱“鉤弋夫人”。昭帝五歲時(跟載淳差不多大),漢武帝命畫工作《周公負成王圖》,掛在甘泉宮,“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不久,武帝自知大限將至,乃無故“譴責鉤弋夫人”,夫人叩頭求饒,武帝但說送去下獄。夫人臨行回顧,使勁拋媚眼,武帝罵道:“趣行!女不得活”(伯牛案白話宜譯為:快滾!你死定了)。鉤弋夫人遂在雲陽宮被殺。武帝殺了太子生母還不夠,其他為他生了兒子的妃嬪,“無不譴死”。左右群臣不解,問:“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武帝說:嗯,你們蠢人不能明白,這很正常嘛。以前國家為什麽亂?就是因為“主少母壯”啊。寡後獨居,必定驕蹇,必定淫亂,必定自恣,誰能管住她?你們就忘了呂後的故事麽?補續《史記》的褚少孫對漢武帝這招讚不絕口:
“豈可謂非聖賢哉!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故非淺聞愚儒之所及也。諡為‘武’,豈虛哉”。
讀“相砍書”長大的後代君臣,沒有不知道鉤弋故事的,諡為“文”的鹹豐帝也不例外。所以鹹豐問身後之計於肅順,說不日將效漢武故事,“卿謂何如?”肅順給的建議就是應該照辦。但是,鹹豐畢竟不是“聖賢”,不忍在生前動手,而是病篤時寫了封遺詔給皇後慈安,說慈禧若有不法,即可誅之 。後來,慈禧在自己身上割了塊肥肉,煲了一鍋高湯,給慈安進補,慈安一時激動,就把這道遺詔燒了 。清文宗(即鹹豐)不是漢武帝的好學生,將來重修《清史》的袞袞諸公,在此段記載後務必仿照“太史公曰”的格式,加以批語,揭示婦人之仁足以絕後(同治就沒有兒子)、亡國的教訓。
二、祺祥故事“肅黨”和後黨
但說鹹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午後,鹹豐病重昏厥,吩咐內臣留崗加班,不得散去。晚間甦醒過來,於子初三刻召集慈安、慈禧二後,宗室載垣、端華、景壽、肅順以及軍機大臣穆廕、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交代後事:立載淳為皇太子;載垣等八人輔佐幼主,贊襄政務。怕日後口說無憑,各位請皇帝手寫詔書為據,鹹豐諭以病重不能執筆,故遺詔有“承寫”字樣 。載垣等八人也就是俗稱的“顧命八大臣”。按道理,恭王是鹹豐同父異母之弟,少時感情又特別投契,顧命之事自當由恭王領銜承擔;然如前所述,鹹豐、恭王之間嫌猜已深
,所以不太親近的叔伯兄弟載垣、端華和肅順反而得以“顧命”。恭王也曾為此努力過,當鹹豐三、四月間病重,就說要來熱河問安,鹹豐說:“相見徒增傷感。不必來覲”;一口回絕。而慈安、慈禧不得參與顧命,則是遵從後妃、宮監不得與聞國事的祖訓。所以,顧命八大臣成為欽派的下一代領導集體,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原則上來說,除非到同治長大成人 ,八大臣仍不歸政於皇帝,那才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否則,在此之前,任何人侵犯、剝奪八大臣的輔政權力,都是抗旨犯上,應當視為“亂臣賊子”。但是,政治是骯髒的,政治又是屈服於武力的。政治權力的合法性、正當性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隨時賦予的。成王敗寇的原則,不但適用於改朝換代,也適用於宮廷政變。
如果真有一個為了維護先帝鹹豐授予的輔政權力不被侵犯而組織起來的緊密型政治集團,以肅順為領袖 ,其餘七位顧命大臣為附翼,某些留京官員為外援,並控製了一部分駐守京畿的軍隊,那麽可以稱之為“肅黨”。但是,考察當時事實,我們發現,並沒有出現這樣一個組織嚴密的政治集團。民國三年春末,肅順的幕客王闓運重遊北京,再次來到昔日遊宴之地法源寺,和門生弟子輩舉行了一次“留春宴” 。眾人“感往欣今,斐然有作”,詩作匯而成集,由王闓運寫序。序首,他提到了“肅黨”:“其時(伯牛案指鹹豐九、十年間)夷患初興,朝議和戰。尹杏農主戰,郭筠仙主和,俱為‘清流’。肅裕庭依違和戰之間,兼善尹、郭,而號為‘權臣’。餘為裕庭知賞,而號為‘肅黨’” ;在同、光兩朝,慈禧秉政的年代,“清流”專指“主戰派”,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則為“濁流”。而王序將鹹豐末年政見不同的尹耕雲、郭嵩燾混而稱之曰“清流”,“權臣”肅順則“兼善”之,隱然已將肅順視為當時“政府”。因為,不是“政府”,必有所偏;隻有“政府”才能折衷取捨,不分清濁而俱為我用。所以,接下來“餘為裕庭知賞,而號為‘肅黨’”一句,則是對政敵們用“肅黨”一詞,汙衊具有政治合法性的肅順“政府”為拉幫結派、招權納賄的“政黨”深表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