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輿萬國全國》《程君房墨苑》中利瑪竇撰文及插圖利瑪竇來到中國後,他把傳教與儒學相結合,被稱為“合儒”﹑“補儒”、“趨儒”。為了博得士大夫的信任,他用15年的時間鑽研儒家經典,被稱為“西儒利氏”。他一麵教學,一麵傳教,他甚至用中文寫成《天主實義》,把天主教教義與儒家學說相比附,求同存異。經過數年的努力,利瑪竇的傳教工作獲得了當時名士葉向高﹑徐光啟﹑李之藻﹑袁宏道﹑楊廷筠﹑瞿太素一批官員和開明人士的信任和支持。
利瑪竇之後來華的傳教士中,著名的還有熊三拔、龍華民、畢方濟、金尼閣、湯若望等。他們在傳教的同時,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知識。在數學方麵,利瑪竇和徐光啟合作翻譯了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利瑪竇和李文藻合作翻譯了《同文算指》。在天文學方麵,傳教士龍華民協助完成了《崇禎曆書》的修撰。在地理學方麵,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天學實義》,龐迪我的《職方外紀》等都給中國帶來了地理知識。為了大規模測算,傳教士們還根據歐洲數學家的著作,編譯了《割圓八線表》﹑《測量全義》。傳教士的科學活動使明末出現了一個科技發展與交流高峰。
f0 13 明朝的滅亡
李自成和張獻忠(1)
明人繪《饑民圖說·饑民逃荒》
李自成雕像
明朝末年,各地農民不斷揭竿而起,舉行了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武裝暴動和起義,地瘠民貧、生產落後的陝北也先後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天啟七年(1627年),王二率領陝北澄縣饑民衝進縣城,殺了知縣張鬥耀,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次年,王嘉胤聚眾數千人起事,王二率部趕來匯合。緊接著,安塞的高迎祥發動起義。高迎祥因戰功卓著,被起義軍稱為“闖王”。在這些農民起義軍中,湧現出兩位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和張獻忠。
李自成,陝西米脂雙泉裏李繼遷寨(今屬橫山)人,出生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二十一日,乳名黃來兒,初名鴻基,祖輩世代務農。二十一歲那年,無依無靠的他應募到銀川驛站當一名驛卒。不久,因無力償還豪紳文舉人的債,被戴上枷鎖嚴刑拷打,在窮夥伴的幫助下,他殺死文舉人,又與侄兒李過逃往甘肅當邊兵。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兵大舉南下,京師吃緊。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調四方軍隊赴北京增援。李自成所在部隊隨參將王國向京師進發,途經金縣(今甘肅榆中),兵士們要求發餉,參將王國卻剋扣不發,於是發生了兵變,憤怒的兵士們殺死了參將,準備逃跑。
明人繪《饑民圖說·饑民逃荒》李自成平時為人敦厚樸實,辦事又幹練,且有謀略,深受兵士們的尊重。於是他說服大家,組織起來,投奔起義軍,很快就拉起了一支隊伍。他們先加入王左掛和張存孟領導的隊伍,後因王、張投降了官府,他就帶著李過等投奔高迎祥。由於李自成從小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臂力過人,善於騎射,再加上意誌堅強,機智勇敢,處事果斷,又有謀略,因此得到闖王高迎祥的信任,成了一名勇將,號稱“闖將”。
張獻忠,字秉吾,號敬軒,延安膚施(今陝西定邊東)人,出身貧苦家庭,與李自成同歲,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後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他因被人陷害,犯了“法”當斬,“主將陳洪範奇其狀貌,為請於總兵官王威釋之”,最後以“鞭一百免”。革役後他逃回到老家。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等起義。他自號“八大王”。由於他“身長瘦而麵微黃,須一尺六寸,僄勁果俠,軍中稱為‘黃虎’”。這一隊伍初屬王自用,後自成一軍。因張獻忠幼時讀過一點書,又受過軍事訓練,為人多智謀,果敢勇猛,很快就顯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後來逐漸成為明朝末年和李自成齊名的傑出農民起義領袖。
陝北的一係列起義震驚了明朝統治者,崇禎皇帝準備用剿撫兼施的策略盡快平息農民起義,因此三邊總督楊鶴執行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政策,企圖瓦解農民起義軍。在明軍剿撫兼施的進攻形勢下,陝西戰場的起義軍除壯烈犧牲的外,不少首領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有的則呈現出時降時叛的複雜局麵。為避開明軍主力,王嘉胤率軍入晉,起義中心轉移到山西。王嘉胤犧牲後,王自用聯合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各部,號稱三十六營,在山西繼續戰鬥,農民起義軍自此由分散作戰狀態進入協同作戰階段。
起義軍勢力的壯大,宣告了明朝招撫政策的破產,主撫派楊鶴也因此下台,洪承疇繼任三邊總督,集中力量圍剿起義軍。後來,王自用在作戰中犧牲,起義軍在高迎祥領導下,與明軍繼續作戰,但損失較大。為保存實力,起義軍從山西轉入河南。崇禎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經河南省澠池縣突破明軍黃河防線,轉移到明軍力量薄弱的豫西,積蓄力量,繼續戰鬥。澠池突圍的勝利,不但使起義軍未被消滅,反而變被動為主動,對後來起義軍勢力壯大具有重大意義。
利瑪竇之後來華的傳教士中,著名的還有熊三拔、龍華民、畢方濟、金尼閣、湯若望等。他們在傳教的同時,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知識。在數學方麵,利瑪竇和徐光啟合作翻譯了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利瑪竇和李文藻合作翻譯了《同文算指》。在天文學方麵,傳教士龍華民協助完成了《崇禎曆書》的修撰。在地理學方麵,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天學實義》,龐迪我的《職方外紀》等都給中國帶來了地理知識。為了大規模測算,傳教士們還根據歐洲數學家的著作,編譯了《割圓八線表》﹑《測量全義》。傳教士的科學活動使明末出現了一個科技發展與交流高峰。
f0 13 明朝的滅亡
李自成和張獻忠(1)
明人繪《饑民圖說·饑民逃荒》
李自成雕像
明朝末年,各地農民不斷揭竿而起,舉行了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武裝暴動和起義,地瘠民貧、生產落後的陝北也先後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天啟七年(1627年),王二率領陝北澄縣饑民衝進縣城,殺了知縣張鬥耀,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次年,王嘉胤聚眾數千人起事,王二率部趕來匯合。緊接著,安塞的高迎祥發動起義。高迎祥因戰功卓著,被起義軍稱為“闖王”。在這些農民起義軍中,湧現出兩位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和張獻忠。
李自成,陝西米脂雙泉裏李繼遷寨(今屬橫山)人,出生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二十一日,乳名黃來兒,初名鴻基,祖輩世代務農。二十一歲那年,無依無靠的他應募到銀川驛站當一名驛卒。不久,因無力償還豪紳文舉人的債,被戴上枷鎖嚴刑拷打,在窮夥伴的幫助下,他殺死文舉人,又與侄兒李過逃往甘肅當邊兵。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兵大舉南下,京師吃緊。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調四方軍隊赴北京增援。李自成所在部隊隨參將王國向京師進發,途經金縣(今甘肅榆中),兵士們要求發餉,參將王國卻剋扣不發,於是發生了兵變,憤怒的兵士們殺死了參將,準備逃跑。
明人繪《饑民圖說·饑民逃荒》李自成平時為人敦厚樸實,辦事又幹練,且有謀略,深受兵士們的尊重。於是他說服大家,組織起來,投奔起義軍,很快就拉起了一支隊伍。他們先加入王左掛和張存孟領導的隊伍,後因王、張投降了官府,他就帶著李過等投奔高迎祥。由於李自成從小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臂力過人,善於騎射,再加上意誌堅強,機智勇敢,處事果斷,又有謀略,因此得到闖王高迎祥的信任,成了一名勇將,號稱“闖將”。
張獻忠,字秉吾,號敬軒,延安膚施(今陝西定邊東)人,出身貧苦家庭,與李自成同歲,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後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他因被人陷害,犯了“法”當斬,“主將陳洪範奇其狀貌,為請於總兵官王威釋之”,最後以“鞭一百免”。革役後他逃回到老家。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等起義。他自號“八大王”。由於他“身長瘦而麵微黃,須一尺六寸,僄勁果俠,軍中稱為‘黃虎’”。這一隊伍初屬王自用,後自成一軍。因張獻忠幼時讀過一點書,又受過軍事訓練,為人多智謀,果敢勇猛,很快就顯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後來逐漸成為明朝末年和李自成齊名的傑出農民起義領袖。
陝北的一係列起義震驚了明朝統治者,崇禎皇帝準備用剿撫兼施的策略盡快平息農民起義,因此三邊總督楊鶴執行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政策,企圖瓦解農民起義軍。在明軍剿撫兼施的進攻形勢下,陝西戰場的起義軍除壯烈犧牲的外,不少首領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有的則呈現出時降時叛的複雜局麵。為避開明軍主力,王嘉胤率軍入晉,起義中心轉移到山西。王嘉胤犧牲後,王自用聯合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各部,號稱三十六營,在山西繼續戰鬥,農民起義軍自此由分散作戰狀態進入協同作戰階段。
起義軍勢力的壯大,宣告了明朝招撫政策的破產,主撫派楊鶴也因此下台,洪承疇繼任三邊總督,集中力量圍剿起義軍。後來,王自用在作戰中犧牲,起義軍在高迎祥領導下,與明軍繼續作戰,但損失較大。為保存實力,起義軍從山西轉入河南。崇禎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經河南省澠池縣突破明軍黃河防線,轉移到明軍力量薄弱的豫西,積蓄力量,繼續戰鬥。澠池突圍的勝利,不但使起義軍未被消滅,反而變被動為主動,對後來起義軍勢力壯大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