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為我國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開創了我國地理學上實地考察自然,係統描述自然的先河,被世人稱為“千古奇書”、“古今一大奇著”。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徐霞客的“遊記讀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


    宋應星及其《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水閘》


    《天工開物·生熟煉鐵爐》


    《天工開物·水閘》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人,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江西、福建、安徽為官,明亡後,棄官回鄉。崇禎十年(1637年)四月,寫成《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一部總結我國明末以前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成就的百科全書,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隻刊刻18卷,分別敘述了有關我國古代農業、紡織、製糖、冶鑄、造船、釀酒以及製造火藥、兵器等物品的生產過程。從生活資料到生產資料,從民用機械到國防武器,當時有關國計民生的部門,應有盡有,內容廣博,文字簡潔,插圖生動,別具一格,堪稱我國古代不朽的科技巨著。宋應星因此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稱為“中國的阿格裏科拉”和“中國的狄德羅”。


    《天工開物》是宋應星的主要代表作,此書於崇禎十年(1637年)由友人塗紹煃資助刊刻。《天工開物》所述幾乎包括了社會全部生產領域,《天工開物·生熟煉鐵爐》各卷先後順序的安排依據“貴五穀而賤金玉”的原則。宋應星把與人民衣食有關的農業各卷置於全書之首,其次是有關工業各卷,而以不切國計民生的珠玉一卷殿後,體現了作者重農、重工和注重實學的思想。尤其可貴的是,書中附圖123幅,包括提花機、鑽井設備、軋蔗機、大型澆注錘鍛千斤錨、階梯式磁窯、玉石加工磨床等。所繪內容,結構準確,比例恰當,立體感強,依其圖樣與數據,即可將所繪的各種機械設備重新製造出來。


    《天工開物》詳細地記載了有關煉鋅技術,其中介紹了密封加熱法,解決了鋅極易氧化的難題,也記載了鐵礦石變成鋼的生產過程,完全符合現代鋼鐵生產原理。書中還介紹了防治稻田八大災害的方法,至今仍然在農村中廣泛流傳和應用。《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冷浸田使用骨灰蘸秧根,是我國使用磷肥的最早記錄;利用不同品種蠶蛾雜交而生出“嘉種”,是我國利用雜交技術改良蠶種的最早記錄。書中記載的精巧複雜的提花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記載的鋅的冶煉技術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天工開物》是一部有關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是對中國古代農業和工業生產技術係統而全麵的總結,其所述範圍之廣為以往任何著作所不及,是保留我國科技史料最豐富的一部書,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我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其中還記錄了不少在當時居於世界前列的工藝措施和科學創見,在世界科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傳教士的宗教和科學活動


    《坤輿萬國全國》


    《程君房墨苑》中利瑪竇撰文及插圖


    利瑪竇像明末是中國歷史上西方文化第一次大規模輸入的時期。明中葉以後,地理大發現的進展使東西新航路暢通,天主教修會——耶穌會便派遣大批傳教士來華,形成傳教士東進的高潮。一時間,來華傳教的西方教士達數百人之多,他們在中國積極從事宗教活動,但最終,他們在科學技術方麵的影響甚至超出了宗教本身。歷史學家這樣評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蜜蜂本意是覓食,但它傳播了花粉”。傳教士與科學技術的關聯和基督教在華傳播是同步過程,許多傳教士是以科學作為傳教工具的。


    西班牙人方濟各·沙勿略是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的先驅。1541年,沙勿略從裏斯本出發到了印度和日本。在日本,他感到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很深,便決心訪問中國。在朋友的幫助下,沙勿略組織了一個赴中國的使團。1552年4月,他離開印度果阿前赴中國。但抵達馬六甲時,使團被扣,沙勿略的計劃失敗了。沙勿略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偷渡到中國,但也失敗了,年底,沙勿略染上瘧疾,不久便去世了,年僅46歲。沙勿略雖然未能進入中國傳教,但他的努力激勵著他的同道。在葡萄牙人搶占澳門之後,耶穌會開始以此為據點,開始向中國內地滲透。


    1582年,義大利人羅明堅經兩廣總督陳瑞的批準,第一個進入中國內地,居住在廣東肇慶天寧寺,開始傳教,並著手建立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個傳教根據地。羅明堅還在澳門的時候,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被耶穌會派到澳門,協助羅明堅共同打開中國的傳教局麵。此後,利瑪竇在中國寓居28年,為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發揮了重大作用。


    萬曆十一年(1583年),羅明堅和利瑪竇來到廣東肇慶,並很快與肇慶知府拉上了關係,被批準擇地居住和修建教堂。利瑪竇公開展覽西方先進的機械製造產品和科技成果,如鍾錶、三稜鏡、聖母像、地圖等。他利用在義大利所學的知識,致力於製造天球儀、地球儀,成為西方先進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後來利瑪竇又在南昌、南京等地傳教遊歷十多年,結交了許多中國朋友,如徐光啟等人。萬曆皇帝對利瑪竇所進呈的自鳴鍾非常感興趣,甚至特地在皇宮內為自鳴鍾蓋了一座鍾樓。萬曆皇帝第一次看見那座高大的自鳴鍾時,鍾還沒有調好,就命令立刻召見神父們。傳教士們被允許在北京長期居住,明政府每隔四個月還給他們發一次津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說明朝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景峰/李金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景峰/李金玉並收藏正說明朝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