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共190多萬字,52卷。收集的藥物共1892種,收入藥方11096個,比前人增加4倍;還繪製了1110幅插圖。卷一至卷四是附錄,收入序言、凡例、目錄、附圖、引用書目、資料及一些醫藥基礎理論等。卷五以後是主體部分,李時珍把1800多種藥物分為16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穀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每一部又分為若幹類,共計60類。其中植物1095種,動物340種,礦石357種。在藥物解說方麵,《本草綱目》包括八個部分:第一,釋名,羅列典籍中藥物的異名,並解說諸名的由來;李時珍行醫的湖北蘄州元妙觀第二,集解,集錄諸家對該藥產地、形態、栽培、採集等的論述;第三,修治,介紹該藥的炮製法和保存法;第四,氣味,介紹該藥的藥性;第五,主治,列舉該藥所能醫治的主要病症;第六,發明,闡明藥理或記錄前人和自己的心得體會;第七,正誤,糾正過去本草書中的錯誤;第八,附方,介紹以此藥為主的各種驗方及其主治。明代製藥銅爐可謂條理清析,內容完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不僅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還駁斥了方士道家妄圖通過服食煉丹求得長生不老的邪說謬論。
《本草綱目》提出了當時最先進的藥物分類法:一是按照“從微至貴”的原則,即從無機到有機,從低等到高等;二是“物以類從,目隨綱舉”,以綱轄目,依首歸類。《本草綱目》不但是一部總結我國2000多年來藥物學知識和經驗的巨著,而且是一部具備了初期植物形態分類學內容的巨著。
作為一代名醫,李時珍對民間疾苦有著深切的了解,他給許多窮人看病,都不收醫藥費。人們稱讚他是“千裏就藥於門,立活不取值。”同時,李時珍不阿附權貴,常常借自己名醫之手愚弄權貴。他曾任四川蓬溪知縣,後辭官回鄉。相傳,離職前,新任的縣官為李時珍餞行。新知縣要李時珍為其開一帖滋補單方。李時珍早聞新知縣是“酒色財氣”四全的昏官,便提筆開了一紙藥方:柏子仁三錢,木瓜二錢,官桂三錢,柴胡三錢,益智二錢,附子三錢,八角二錢,人參一錢,台烏三錢,上黨三錢, 山藥二錢。次日,新知縣將藥方交給師爺,讓他去取藥,師爺仔細一看,說:“李時珍是在罵你啊!”接著道出了其中奧秘,原來每味中藥的第一個字組成一句話:柏木官柴益附八人台上山(薄木棺材亦附八人抬上山)。
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水轉翻車》
《農政全書·水轉翻車》《農政全書》是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編著的大型農業科學巨著。
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上海人。徐光啟自幼好學,經行萬裏,廣谘博訊,20歲考取秀才,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中進士。崇禎五年(1632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並參機要。徐光啟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麵的,但他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廣、影響最深遠的還要數農業與水利方麵的研究。
《農政全書》寫於1625~1628年。徐光啟寫作此書時尚未確定書名,暫稱為《農書》或《種藝書》。這本書的醞釀雖然經歷了很長時間,但到這時才係統地進行增補、審訂、批點、編排等工作。編寫成稿後,沒有立即付刻。這部農書由其弟子陳子龍等人負責修訂,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刻板付印,定名為《農政全書》,這時,徐光啟已經離世6年了。
徐光啟墓《農政全書》分為12目,共60卷,50餘萬字。12目中包括:農本3卷;田製2卷;農事6卷;水利9卷;農器4卷;樹藝6卷;蠶桑4卷;蠶桑廣類2卷;種植4卷;牧養1卷;製造1卷;荒政18卷。《農政全書》包容了與農業有關的政策、製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及技術知識,等等,不僅是17世紀以前中國農學的總結,而且還介紹了一些外來的農業知識。
《農政全書》是在對前人的農書和有關農業的文獻進行係統摘編譯述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體會撰寫而成的,全書徵引的文獻達200多種,可謂“雜采眾家”。
《農政全書》包括農政思想和農業技術兩大方麵,而農政思想占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徐光啟的農政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用墾荒和開發水利的方法來發展北方的農業生產。要重視備荒、救荒等荒政。在農業技術方麵,破除了中國古代農學中的“唯風土論”思想;進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術;推廣甘薯種植,總結栽培經驗;總結蝗蟲災害的發生規律和治蝗的方法。
《農政全書》是徐光啟長期實踐和調查研究的結晶。他數十年如一日,幾乎傾其畢生精力鑽研農業科學。《農政全書》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篇幅最大的農業科學史中最完備的一部農業科學巨著。
徐霞客與《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像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江蘇江陰人。自幼博覽古今史籍、輿地及山海圖經。22歲起,他決定外出旅行,歷時30餘載,北至燕、晉,南及雲、貴、兩廣。沿途歷盡艱險,將觀察所得以日記形式記載下來。
《徐霞客遊記》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這些日記,後經季會明等人整理成書,成了舉世聞名的《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遊記》世傳有10卷、12卷、20卷等多種版本。主要按日記記述作者1613~1639年旅行觀察所得,對沿途的地理、水文、地質、動植物均有詳細的記載,生動、準確、詳細地記錄著祖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景觀,開闢了地理學上係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其中,有關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地貌特徵及其形成原因的探討,早於歐洲人兩個世紀,尤其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另外,遊記的文筆清麗新奇,記述精詳真實,既是一部科學巨著,又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文學遊記,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本草綱目》提出了當時最先進的藥物分類法:一是按照“從微至貴”的原則,即從無機到有機,從低等到高等;二是“物以類從,目隨綱舉”,以綱轄目,依首歸類。《本草綱目》不但是一部總結我國2000多年來藥物學知識和經驗的巨著,而且是一部具備了初期植物形態分類學內容的巨著。
作為一代名醫,李時珍對民間疾苦有著深切的了解,他給許多窮人看病,都不收醫藥費。人們稱讚他是“千裏就藥於門,立活不取值。”同時,李時珍不阿附權貴,常常借自己名醫之手愚弄權貴。他曾任四川蓬溪知縣,後辭官回鄉。相傳,離職前,新任的縣官為李時珍餞行。新知縣要李時珍為其開一帖滋補單方。李時珍早聞新知縣是“酒色財氣”四全的昏官,便提筆開了一紙藥方:柏子仁三錢,木瓜二錢,官桂三錢,柴胡三錢,益智二錢,附子三錢,八角二錢,人參一錢,台烏三錢,上黨三錢, 山藥二錢。次日,新知縣將藥方交給師爺,讓他去取藥,師爺仔細一看,說:“李時珍是在罵你啊!”接著道出了其中奧秘,原來每味中藥的第一個字組成一句話:柏木官柴益附八人台上山(薄木棺材亦附八人抬上山)。
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水轉翻車》
《農政全書·水轉翻車》《農政全書》是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編著的大型農業科學巨著。
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上海人。徐光啟自幼好學,經行萬裏,廣谘博訊,20歲考取秀才,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中進士。崇禎五年(1632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並參機要。徐光啟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麵的,但他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廣、影響最深遠的還要數農業與水利方麵的研究。
《農政全書》寫於1625~1628年。徐光啟寫作此書時尚未確定書名,暫稱為《農書》或《種藝書》。這本書的醞釀雖然經歷了很長時間,但到這時才係統地進行增補、審訂、批點、編排等工作。編寫成稿後,沒有立即付刻。這部農書由其弟子陳子龍等人負責修訂,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刻板付印,定名為《農政全書》,這時,徐光啟已經離世6年了。
徐光啟墓《農政全書》分為12目,共60卷,50餘萬字。12目中包括:農本3卷;田製2卷;農事6卷;水利9卷;農器4卷;樹藝6卷;蠶桑4卷;蠶桑廣類2卷;種植4卷;牧養1卷;製造1卷;荒政18卷。《農政全書》包容了與農業有關的政策、製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及技術知識,等等,不僅是17世紀以前中國農學的總結,而且還介紹了一些外來的農業知識。
《農政全書》是在對前人的農書和有關農業的文獻進行係統摘編譯述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體會撰寫而成的,全書徵引的文獻達200多種,可謂“雜采眾家”。
《農政全書》包括農政思想和農業技術兩大方麵,而農政思想占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徐光啟的農政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用墾荒和開發水利的方法來發展北方的農業生產。要重視備荒、救荒等荒政。在農業技術方麵,破除了中國古代農學中的“唯風土論”思想;進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術;推廣甘薯種植,總結栽培經驗;總結蝗蟲災害的發生規律和治蝗的方法。
《農政全書》是徐光啟長期實踐和調查研究的結晶。他數十年如一日,幾乎傾其畢生精力鑽研農業科學。《農政全書》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篇幅最大的農業科學史中最完備的一部農業科學巨著。
徐霞客與《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像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江蘇江陰人。自幼博覽古今史籍、輿地及山海圖經。22歲起,他決定外出旅行,歷時30餘載,北至燕、晉,南及雲、貴、兩廣。沿途歷盡艱險,將觀察所得以日記形式記載下來。
《徐霞客遊記》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這些日記,後經季會明等人整理成書,成了舉世聞名的《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遊記》世傳有10卷、12卷、20卷等多種版本。主要按日記記述作者1613~1639年旅行觀察所得,對沿途的地理、水文、地質、動植物均有詳細的記載,生動、準確、詳細地記錄著祖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景觀,開闢了地理學上係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其中,有關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地貌特徵及其形成原因的探討,早於歐洲人兩個世紀,尤其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另外,遊記的文筆清麗新奇,記述精詳真實,既是一部科學巨著,又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文學遊記,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