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拍”主要取材於《太平廣記》、《剪燈新話》、《夷堅誌》、《齊東野話》等書,所本故事按時代來分,“初刻”含唐9種,宋7種,元6種,明13種,時代不明者5種。“二刻”含春秋1種,宋14種,明19種,時代不明者2種。“兩拍”中描寫愛情婚姻家庭的有《通闈闥堅心燈火》、《姚滴珠避羞惹差》、《同窗友認假作真》等,描寫晚明商人經商生活的有《轉運漢巧遇洞庭紅》、《烏將軍一飯必酬》、《疊居奇程客得助》等,描寫官場黑暗和吏治腐敗的有《惡船家計賺假屍銀》等。
“兩拍”題材來源,大多有所憑藉,但事實隻是借題發揮的一個影子,作品更近創作。“兩拍”所著墨的是明末之際的市井故事,與“三言”都可稱得上是中國社會商業文明萌芽時期的一部紀錄片,尤其是商品經濟興起後對傳統道德的衝擊在“兩拍”中占有較大篇幅,細緻的心理變化襯托出當時社會的深刻變革,讀來令人拍案。
“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
唐寅(1470~1523),江蘇吳縣人,生於成化六年(1470年),字伯虎,又字子畏,號魯國唐生,晚年好佛學,又號六如居士,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稱,繪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繪《震澤煙樹圖》唐寅繪《秋風紈扇圖》唐寅自幼天資聰敏,博覽《四書五經》、《史記》、《昭明文選》等典籍。喜愛繪畫,拜名畫家周臣為師,又與文徵明同師沈周。16歲時參加童生試,經縣試、府試、院試,高中第一名案首。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故也有“南京解元”之稱。次年進京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下獄,成了朝廷黨爭的犧牲品,後來經吳寬保舉出獄,他無辜受牽連入獄,妻子又改嫁,精神上備受打擊。
由於仕途受挫,飽嚐世態炎涼,開始“千裏壯遊”,足跡遍及江、浙、皖、湘、鄂、閩、贛,遊歷中國的名山大川,大量從事繪畫創作。唐寅的繪畫以山水為主,繼承了李成、範寬和宋元之風,造景或雄偉險峻,或平遠清悠,山石皴法以大斧劈為基,中鋒行筆摻合“披麻”、“亂柴”諸法,風格獨特。其作品烘染墨彩,更是隨象多變,明潔滋潤,巧妙無窮,世稱“六如居上筆靈逸,洗其勾研,煥然神明”。其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堪稱登峰造極。傳世作品有《騎驢歸思圖》、《秋風紈扇圖》、《李瑞瑞圖》、《一世姻緣圖》、《山路鬆聲圖》等,其作品中常流露遭受打擊後的憂鬱之情和消極出世的思想。
唐寅瀟灑飄逸,傲世不羈,常常放浪形骸,玩世不恭,說話做事常有驚人之處。某年春節,有個財主送給唐伯虎禮物,請他給寫幾個吉字,圖個吉利。唐伯虎滿口答應,來到財主家,“刷刷刷”寫下:“父死、子死、孫死”。財主怒不可遏,惱羞成怒,一把抓住唐伯虎:“我哪點對不住你,你竟用這麽惡毒的話咒我全家?”唐伯虎慢悠悠地說道:“這是很好的祝福辭嗬!一個家族的人如果是按這個順序,父親死了兒子死,兒子死了孫子死,那說明家裏沒有橫死暴死的,每一代人都無禍無災,個個都壽終正寢。這樣的家庭能不幸福嗎?”財主想想,這道理倒也對,隻得把唐伯虎恭恭敬敬送走。
由於唐寅放蕩無羈,又曾治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再加上其仕女畫爐火純青,故被後人誤解,有許多風流傳說,如“唐伯虎三點秋香”等。其實他坎坷一生,生活窮困潦倒,鬱鬱不得誌,貧困悽苦。“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過著以作畫賣文聊補家用的窮苦生活。到了晚年,唐伯虎體弱多病,不能天天作畫了,唯一的生活來源中斷,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有時不得不靠朋友的接濟來維持一家生活。更不幸的是,在這樣拮據的生活環境裏,她的妻子先他而去。妻子的死,使唐伯虎傷心欲絕,不久,這位傑出的書畫家帶著絕望,走完了他那坎坷的人生之路。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是年54歲。臨終,唐伯虎留下一首絕命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隻當漂流在它鄉。
一代風流才子的終局,竟是這等悽慘!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時珍像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今湖北蘄春縣蘄州鎮)人。李時珍出生於世代業醫的人家,他的父親是當地名醫。李時珍在三次鄉試落榜之後,繼承家業,走上了研習醫藥之路。他20歲開始學醫,34歲時受聘楚王府,任奉祠正,管理祭祀禮節方麵的事情。後被薦入京師,任朝廷太醫院院判,不久告歸蘄州,一麵行醫治病,一麵編修《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李時珍歷時27年(1552~1578年)的嘔心瀝血之作,三易其稿。為了完成這一鴻篇巨製,李時珍涉獵群書,鑽研文獻近千種,作劄記數百萬字,廣羅博採前人的著述和經驗;多次離家遠行,親身實踐,歷盡千辛萬苦,廣泛收集單方秘方,精心編選,反覆實踐,就地採藥,終於完成了這部巨著。《本草綱目》集中藥學之大成,立本草之新體係,糾本草之偏誤,增前人未錄之新品,闡明中藥性味之理論,被達爾文譽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兩拍”題材來源,大多有所憑藉,但事實隻是借題發揮的一個影子,作品更近創作。“兩拍”所著墨的是明末之際的市井故事,與“三言”都可稱得上是中國社會商業文明萌芽時期的一部紀錄片,尤其是商品經濟興起後對傳統道德的衝擊在“兩拍”中占有較大篇幅,細緻的心理變化襯托出當時社會的深刻變革,讀來令人拍案。
“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
唐寅(1470~1523),江蘇吳縣人,生於成化六年(1470年),字伯虎,又字子畏,號魯國唐生,晚年好佛學,又號六如居士,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稱,繪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繪《震澤煙樹圖》唐寅繪《秋風紈扇圖》唐寅自幼天資聰敏,博覽《四書五經》、《史記》、《昭明文選》等典籍。喜愛繪畫,拜名畫家周臣為師,又與文徵明同師沈周。16歲時參加童生試,經縣試、府試、院試,高中第一名案首。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故也有“南京解元”之稱。次年進京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下獄,成了朝廷黨爭的犧牲品,後來經吳寬保舉出獄,他無辜受牽連入獄,妻子又改嫁,精神上備受打擊。
由於仕途受挫,飽嚐世態炎涼,開始“千裏壯遊”,足跡遍及江、浙、皖、湘、鄂、閩、贛,遊歷中國的名山大川,大量從事繪畫創作。唐寅的繪畫以山水為主,繼承了李成、範寬和宋元之風,造景或雄偉險峻,或平遠清悠,山石皴法以大斧劈為基,中鋒行筆摻合“披麻”、“亂柴”諸法,風格獨特。其作品烘染墨彩,更是隨象多變,明潔滋潤,巧妙無窮,世稱“六如居上筆靈逸,洗其勾研,煥然神明”。其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堪稱登峰造極。傳世作品有《騎驢歸思圖》、《秋風紈扇圖》、《李瑞瑞圖》、《一世姻緣圖》、《山路鬆聲圖》等,其作品中常流露遭受打擊後的憂鬱之情和消極出世的思想。
唐寅瀟灑飄逸,傲世不羈,常常放浪形骸,玩世不恭,說話做事常有驚人之處。某年春節,有個財主送給唐伯虎禮物,請他給寫幾個吉字,圖個吉利。唐伯虎滿口答應,來到財主家,“刷刷刷”寫下:“父死、子死、孫死”。財主怒不可遏,惱羞成怒,一把抓住唐伯虎:“我哪點對不住你,你竟用這麽惡毒的話咒我全家?”唐伯虎慢悠悠地說道:“這是很好的祝福辭嗬!一個家族的人如果是按這個順序,父親死了兒子死,兒子死了孫子死,那說明家裏沒有橫死暴死的,每一代人都無禍無災,個個都壽終正寢。這樣的家庭能不幸福嗎?”財主想想,這道理倒也對,隻得把唐伯虎恭恭敬敬送走。
由於唐寅放蕩無羈,又曾治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再加上其仕女畫爐火純青,故被後人誤解,有許多風流傳說,如“唐伯虎三點秋香”等。其實他坎坷一生,生活窮困潦倒,鬱鬱不得誌,貧困悽苦。“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過著以作畫賣文聊補家用的窮苦生活。到了晚年,唐伯虎體弱多病,不能天天作畫了,唯一的生活來源中斷,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有時不得不靠朋友的接濟來維持一家生活。更不幸的是,在這樣拮據的生活環境裏,她的妻子先他而去。妻子的死,使唐伯虎傷心欲絕,不久,這位傑出的書畫家帶著絕望,走完了他那坎坷的人生之路。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是年54歲。臨終,唐伯虎留下一首絕命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隻當漂流在它鄉。
一代風流才子的終局,竟是這等悽慘!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時珍像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今湖北蘄春縣蘄州鎮)人。李時珍出生於世代業醫的人家,他的父親是當地名醫。李時珍在三次鄉試落榜之後,繼承家業,走上了研習醫藥之路。他20歲開始學醫,34歲時受聘楚王府,任奉祠正,管理祭祀禮節方麵的事情。後被薦入京師,任朝廷太醫院院判,不久告歸蘄州,一麵行醫治病,一麵編修《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李時珍歷時27年(1552~1578年)的嘔心瀝血之作,三易其稿。為了完成這一鴻篇巨製,李時珍涉獵群書,鑽研文獻近千種,作劄記數百萬字,廣羅博採前人的著述和經驗;多次離家遠行,親身實踐,歷盡千辛萬苦,廣泛收集單方秘方,精心編選,反覆實踐,就地採藥,終於完成了這部巨著。《本草綱目》集中藥學之大成,立本草之新體係,糾本草之偏誤,增前人未錄之新品,闡明中藥性味之理論,被達爾文譽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