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農民起義的嚴重威脅,明朝政府於崇禎七年(1634年)末提升洪承疇為兵部尚書,統一指揮陝西、山西、河南、四川和湖北等省官兵。次年,明朝政府又調兵七萬二千餘,準備在六個月之內消滅起義軍。為了迎擊明軍,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領導人聚會河南滎陽。會上,回民領袖馬守應主張北渡黃河,轉移山西,遭到張獻忠等人反對。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戰略,主張聯合作戰、分兵迎擊明軍。這一戰略思想得到大會贊同,於是決定分兵五路:一路向南,阻擊湖廣、四川方麵的明軍;二路向西阻擋陝西明軍;李自成雕像三路屯兵滎陽、汜水一帶,扼守黃河;高迎祥和張獻忠等東征安徽等地;馬守應往來策應。
滎陽大會對粉碎明朝的軍事圍剿乃至推翻明朝統治起了重大作用。高迎祥、張獻忠等在豫鄂川陝交界山區流動作戰,與明軍周旋,明軍不得不分兵把守要隘,陷入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的困境。明將洪承疇為改變被動局麵,以重兵包圍起義中心地區,實施重點進攻,高迎祥起義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轉入西部山區。崇禎九年(1636)秋,闖王高迎祥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在陝西盩厔(今周至)黑水峪伏擊俘獲,後押至北京,英勇就義。
李自成和張獻忠(2)
此後,李自成被擁戴為闖王,他接過繡著“闖”字的戰旗,率領部下七萬多名戰士,繼續進行戰鬥。高迎祥犧牲後,起義軍逐漸分成為兩支勁旅,一支由張獻忠領導,活動在湖北、安徽、河南一帶;另一支由繼承“闖王”稱號的李自成領導,活動在甘肅、寧夏、陝西一帶。崇禎十一年(1638年),在洪承疇優勢兵力圍攻下,起義軍蒙受了很大損失。李自成兵敗梓潼,退守岷州(今甘肅岷縣)、臨洮。張獻忠敗於南陽、麻城,最後投降了明軍,起義轉入低潮。
為保存起義軍力量,李自成率部進入河南,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一月攻占洛陽,殺死了福王朱常洵。張獻忠經過一年休整,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在穀城再次起兵,在羅山(今湖北竹山縣東南)殲滅明軍主力左良玉部,後轉入四川,在達州戰役中大獲全勝,隨即兵進湖北,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攻陷襄陽,鎮壓了襄王。李自成、張獻忠相繼攻占洛陽、襄陽,宣告了明朝圍剿政策的破產。
張獻忠、李自成兩支大軍相互應援,分別在川陝和河南戰場與明軍作戰。張獻忠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同年,張獻忠在武昌稱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權。次年,張獻忠帶兵入川,八月攻陷成都,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李自成則從洛陽轉入湖廣作戰,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攻下襄陽,次年,稱新順王,初步建立了政權。此後連克承天府(今湖北鍾祥縣)、孝感、黃州(今湖北黃岡市)等地,基本上消滅了明朝在河南的精兵,“據河洛取天下”。
李自成起義軍攻占襄陽後,在政治上,提出“均田免糧”口號,受到各地人民熱烈歡迎,軍事上,逐漸改變過去流動作戰的戰術,派遣將領分守所克城邑,嚴密軍事組織,把軍隊分為騎兵和步兵兩種,形成營隊兩級編製,戰術上步騎配合的良好局麵:騎兵誘敵,步兵拒戰,然後騎兵包抄合圍,攻城時則騎兵布圍,步兵衝鋒,晝夜三番輪攻。同時,他又確定了先取關中,繼取山西,後占北京的策略。這表明起義軍已由流動作戰階段進入陣地戰階段,全麵具備了推翻明朝的實力。
潼關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大軍攻克潼關,率十萬大軍圍殲明三邊總督孫傳庭,十一月起義軍不戰而進入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勢力進一步壯大,把西安作為攻打北京的基地。然後,李自成親率大軍渡黃河進入山西,攻克太原,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縣),從北麵威脅北京。另一路起義軍由左營製將軍劉芳亮率領,渡黃河攻克山西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分取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保定,從南麵威脅北京。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從昌平圍攻北京,北京明軍不攻自潰,十九日李自成率兵進城,崇禎帝在煤山自殺,明朝統治被推翻。
李自成起義軍進京後,麵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消滅明朝殘餘勢力,鞏固剛剛建立的新政權。當時,明朝殘餘勢力中力量最強的是盤踞在山海關的寧遠總兵吳三桂的部隊,也是起義軍的心腹大患。但是,李自成起義軍進入北京之後,很快出現奢侈腐敗的嚴重情況;而且出於對農民起義軍仇恨的地主階級本性,吳三桂投降滿洲貴族,與清軍聯合鎮壓起義軍。
李自成曾用來處理政務的故宮武英殿四月,李自成親率大軍攻打吳三桂,雙方在山海關激戰,在滿漢地主階級軍隊的聯合進攻下,李自成起義軍失敗,撤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匆忙稱帝,次日退出北京。李自成撤出北京後,有計劃地實施戰略退卻的計劃,經山西平陽、韓城進入西安。清軍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冬分兵兩路進攻西安,次年二月,潼關失守,李自成從西安經襄陽進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遭到地主武裝的突然襲擊,壯烈犧牲。另一說李自成脫逃,削髮為僧,名奉天玉和尚,得以善終。
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後,政治上,設置左右丞相、六部尚書等文武官員,頒行《通天曆》,並開科取士,選拔三十人為進士,任為郡縣各官;經濟上,設錢局鑄“大順通寶”行用,同時對西南各族百姓“蠲免邊境三年租賦”;軍事上,設五軍都督府,分兵一百二十營,並四麵出擊,逐漸占據了四川省全境。不久,四川各地的明朝將領曾英、李占春、於大海、王祥、楊展、曹勛等,紛紛聚集兵馬,襲擊大西農民軍,屠殺大西政權地方官員,給大西政權很大威脅。對此,張獻忠進行了嚴厲的鎮壓。
滎陽大會對粉碎明朝的軍事圍剿乃至推翻明朝統治起了重大作用。高迎祥、張獻忠等在豫鄂川陝交界山區流動作戰,與明軍周旋,明軍不得不分兵把守要隘,陷入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的困境。明將洪承疇為改變被動局麵,以重兵包圍起義中心地區,實施重點進攻,高迎祥起義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轉入西部山區。崇禎九年(1636)秋,闖王高迎祥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在陝西盩厔(今周至)黑水峪伏擊俘獲,後押至北京,英勇就義。
李自成和張獻忠(2)
此後,李自成被擁戴為闖王,他接過繡著“闖”字的戰旗,率領部下七萬多名戰士,繼續進行戰鬥。高迎祥犧牲後,起義軍逐漸分成為兩支勁旅,一支由張獻忠領導,活動在湖北、安徽、河南一帶;另一支由繼承“闖王”稱號的李自成領導,活動在甘肅、寧夏、陝西一帶。崇禎十一年(1638年),在洪承疇優勢兵力圍攻下,起義軍蒙受了很大損失。李自成兵敗梓潼,退守岷州(今甘肅岷縣)、臨洮。張獻忠敗於南陽、麻城,最後投降了明軍,起義轉入低潮。
為保存起義軍力量,李自成率部進入河南,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一月攻占洛陽,殺死了福王朱常洵。張獻忠經過一年休整,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在穀城再次起兵,在羅山(今湖北竹山縣東南)殲滅明軍主力左良玉部,後轉入四川,在達州戰役中大獲全勝,隨即兵進湖北,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攻陷襄陽,鎮壓了襄王。李自成、張獻忠相繼攻占洛陽、襄陽,宣告了明朝圍剿政策的破產。
張獻忠、李自成兩支大軍相互應援,分別在川陝和河南戰場與明軍作戰。張獻忠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同年,張獻忠在武昌稱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權。次年,張獻忠帶兵入川,八月攻陷成都,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李自成則從洛陽轉入湖廣作戰,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攻下襄陽,次年,稱新順王,初步建立了政權。此後連克承天府(今湖北鍾祥縣)、孝感、黃州(今湖北黃岡市)等地,基本上消滅了明朝在河南的精兵,“據河洛取天下”。
李自成起義軍攻占襄陽後,在政治上,提出“均田免糧”口號,受到各地人民熱烈歡迎,軍事上,逐漸改變過去流動作戰的戰術,派遣將領分守所克城邑,嚴密軍事組織,把軍隊分為騎兵和步兵兩種,形成營隊兩級編製,戰術上步騎配合的良好局麵:騎兵誘敵,步兵拒戰,然後騎兵包抄合圍,攻城時則騎兵布圍,步兵衝鋒,晝夜三番輪攻。同時,他又確定了先取關中,繼取山西,後占北京的策略。這表明起義軍已由流動作戰階段進入陣地戰階段,全麵具備了推翻明朝的實力。
潼關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大軍攻克潼關,率十萬大軍圍殲明三邊總督孫傳庭,十一月起義軍不戰而進入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勢力進一步壯大,把西安作為攻打北京的基地。然後,李自成親率大軍渡黃河進入山西,攻克太原,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縣),從北麵威脅北京。另一路起義軍由左營製將軍劉芳亮率領,渡黃河攻克山西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分取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保定,從南麵威脅北京。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從昌平圍攻北京,北京明軍不攻自潰,十九日李自成率兵進城,崇禎帝在煤山自殺,明朝統治被推翻。
李自成起義軍進京後,麵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消滅明朝殘餘勢力,鞏固剛剛建立的新政權。當時,明朝殘餘勢力中力量最強的是盤踞在山海關的寧遠總兵吳三桂的部隊,也是起義軍的心腹大患。但是,李自成起義軍進入北京之後,很快出現奢侈腐敗的嚴重情況;而且出於對農民起義軍仇恨的地主階級本性,吳三桂投降滿洲貴族,與清軍聯合鎮壓起義軍。
李自成曾用來處理政務的故宮武英殿四月,李自成親率大軍攻打吳三桂,雙方在山海關激戰,在滿漢地主階級軍隊的聯合進攻下,李自成起義軍失敗,撤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匆忙稱帝,次日退出北京。李自成撤出北京後,有計劃地實施戰略退卻的計劃,經山西平陽、韓城進入西安。清軍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冬分兵兩路進攻西安,次年二月,潼關失守,李自成從西安經襄陽進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遭到地主武裝的突然襲擊,壯烈犧牲。另一說李自成脫逃,削髮為僧,名奉天玉和尚,得以善終。
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後,政治上,設置左右丞相、六部尚書等文武官員,頒行《通天曆》,並開科取士,選拔三十人為進士,任為郡縣各官;經濟上,設錢局鑄“大順通寶”行用,同時對西南各族百姓“蠲免邊境三年租賦”;軍事上,設五軍都督府,分兵一百二十營,並四麵出擊,逐漸占據了四川省全境。不久,四川各地的明朝將領曾英、李占春、於大海、王祥、楊展、曹勛等,紛紛聚集兵馬,襲擊大西農民軍,屠殺大西政權地方官員,給大西政權很大威脅。對此,張獻忠進行了嚴厲的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