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係統地反映了中國釋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體係,成功地將道教的天上、地獄和海洋的神仙體係與佛教的西天糅合到一起,並在同時體現“世上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
《西遊記》的成書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開始出現,因此也反映出對封建體係的不滿,第一次提出“皇帝輪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膽言論。同時這本書對神仙體係的描繪正是作者當時生活的明朝政治社會的縮影。
《水滸傳》
《水滸傳》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宋代說書伎藝興盛,在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拿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宋末明初,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的話本、戲劇相繼問世,最後,施耐庵把這些故事明刻本《水滸傳》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寫成《水滸傳》。《水滸傳》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市井風情,社會景觀。
《水滸傳》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其社會意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滸傳》圍繞“官逼民反”這一線索展開情節,表現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竿而起,聚義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起義失敗的全過程。其最閃光的思想在於,它將封建統治者視為“盜賊草寇”的起義農民給予充分肯定,並深刻揭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
《水滸傳》反映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的規律,是循序漸進,步步深入,而終於全麵展開的。英雄們的起義行動,是由小到大,由個人反抗,到集體行動,由無組織到有組織,由小山頭到大山頭,最後匯成一股浩浩蕩蕩的起義巨流。《水滸傳》在記敘歌頌起義軍的武裝鬥爭時,還比較重視戰爭經驗的總結,起義軍戰勝敵人,不僅憑勇敢,還靠智慧。
《水滸傳》作者以其高度的藝術表現力,生動豐富的文學語言,敘述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塑造了眾多可愛的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鬆、林沖、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真實的歷史環境中,緊扣人物身份和經歷刻劃人物性格;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鬥爭中生死存亡的關頭來描寫人物性格,還善於運用比較法、反襯法來凸顯人物性格。《水滸傳》繼承與發展了中國古代小說與講史話本的傳統特色。故事極富傳奇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變化莫測。每一故事的高潮,都緊扣讀者的心弦。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吸取話劇本、戲曲中三國演義的精彩內容,再參照《三國誌》的歷史資料,再加上其他史書,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寫成的。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及魏、蜀、吳三國歷史為題材,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一為止,前後共97年。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劇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
四大奇書(2)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麵的。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400多個人物,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誌,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薄雲天”。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形象。
《三國演義》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40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麵。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誇張有時不合情理。
《三國演義》是一部“陳敘百年、賅括萬事”的經世作品,以英雄豪傑作為話題,對演義中眾多的英雄形象,從歷史學、文化學、人類學、心理學、美學等諸多方麵加以發揮和闡述,進而使中華民族傳統的英雄觀念得以發揚光大。問世以來,影響深遠,是廣大人民認識三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軍事、政治鬥爭和整個社會麵貌的教科書;它曾為後世農民革命的戰略策略提供了借鑑;幾百年來它為民族戲曲提供了大量題材;為後世文學提供了一種反映複雜歷史生活的體裁。
《西遊記》的成書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開始出現,因此也反映出對封建體係的不滿,第一次提出“皇帝輪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膽言論。同時這本書對神仙體係的描繪正是作者當時生活的明朝政治社會的縮影。
《水滸傳》
《水滸傳》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宋代說書伎藝興盛,在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拿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宋末明初,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的話本、戲劇相繼問世,最後,施耐庵把這些故事明刻本《水滸傳》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寫成《水滸傳》。《水滸傳》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市井風情,社會景觀。
《水滸傳》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其社會意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滸傳》圍繞“官逼民反”這一線索展開情節,表現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竿而起,聚義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起義失敗的全過程。其最閃光的思想在於,它將封建統治者視為“盜賊草寇”的起義農民給予充分肯定,並深刻揭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
《水滸傳》反映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的規律,是循序漸進,步步深入,而終於全麵展開的。英雄們的起義行動,是由小到大,由個人反抗,到集體行動,由無組織到有組織,由小山頭到大山頭,最後匯成一股浩浩蕩蕩的起義巨流。《水滸傳》在記敘歌頌起義軍的武裝鬥爭時,還比較重視戰爭經驗的總結,起義軍戰勝敵人,不僅憑勇敢,還靠智慧。
《水滸傳》作者以其高度的藝術表現力,生動豐富的文學語言,敘述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塑造了眾多可愛的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鬆、林沖、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真實的歷史環境中,緊扣人物身份和經歷刻劃人物性格;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鬥爭中生死存亡的關頭來描寫人物性格,還善於運用比較法、反襯法來凸顯人物性格。《水滸傳》繼承與發展了中國古代小說與講史話本的傳統特色。故事極富傳奇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變化莫測。每一故事的高潮,都緊扣讀者的心弦。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吸取話劇本、戲曲中三國演義的精彩內容,再參照《三國誌》的歷史資料,再加上其他史書,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寫成的。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及魏、蜀、吳三國歷史為題材,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一為止,前後共97年。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劇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
四大奇書(2)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麵的。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400多個人物,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誌,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薄雲天”。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形象。
《三國演義》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40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麵。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誇張有時不合情理。
《三國演義》是一部“陳敘百年、賅括萬事”的經世作品,以英雄豪傑作為話題,對演義中眾多的英雄形象,從歷史學、文化學、人類學、心理學、美學等諸多方麵加以發揮和闡述,進而使中華民族傳統的英雄觀念得以發揚光大。問世以來,影響深遠,是廣大人民認識三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軍事、政治鬥爭和整個社會麵貌的教科書;它曾為後世農民革命的戰略策略提供了借鑑;幾百年來它為民族戲曲提供了大量題材;為後世文學提供了一種反映複雜歷史生活的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