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思想方麵,王守仁以“存天理,滅人慾”原則為指導,要求“行法以振威”。他強調刑罰是“德治教化”的保障,“果有頑梗強橫,不服政化者”,就一定要“即行擒拿,治以軍法,毋容縱盜,益長刁頑”。同時強調要以體現為封建禮義的“良知”治心,德刑並用,寬猛兼施,做到既“破山中賊”,又“破心中賊”。他主張明“賞罰”以提高統治效力,行德治禮教以預防“犯罪”。
王守仁因反對朝廷宦官,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在此任上,他捕獲一個強盜頭目。在審訊時,強盜頭目說:“我犯的是死罪,要殺要剮,隨你!我知道你是大學問家,別和我談道德良知。我們這種人從來不信這個。”王守仁說:“好。今天我們不談道德良知。不過,天這麽熱,在審案前還是把外衣脫了吧!”強盜頭目說:“好!”脫去外衣後,王守仁又說:“還是熱,把內衣也脫了吧!”強盜頭目便又脫了內衣。王守仁更進一步說道:“幹脆我們把褲頭也脫了吧!”一聽說要脫褲頭,強盜頭目趕緊說:“這可使不得!”王守仁當即誘導:“為什麽‘使不得’?這是因為在你心中最後還剩有那麽一點羞恥感。像你這樣十惡不赦的傢夥,我照樣可以和你談‘道德良知’!”強盜頭目心誠口服,便將自己的罪行如實供出。
王守仁不是軍事家,但其所表現出的軍事才能又非一般將帥所及。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寧王朱宸濠起兵,爭奪皇位,發生叛亂。寧王反叛後,朝野震驚,許多將帥都束手無策。這時,王守仁挺身而出。王守仁所率的隻不過是金陵城附近州縣的衙役兵勇,甚至一班剛被招安的土匪流寇,然而王守仁卻用這支隊伍無往不勝,四十天竟大功告成,一時被譽為“大明軍神”。一介儒生,指揮千軍萬馬若提筆研墨,令人嘆為觀止。
“王學左派”與王艮
王艮紀念館嘉靖、萬曆年間,明代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麵的變化相應地引發了思想界的變革,市民階層要求衝破封建桎梏、爭取人格獨立,以王艮、顏鈞、何心隱、李贄為代表的“王學左派”應運而生,成為一批封建社會的叛逆者。這一學派的門徒多來自勞動階層,如樵夫、陶匠、農民,他們的活動接近勞動群眾,反映他們的思想願望。“王學左派”代表人物就是王艮。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主張從現實生活中尋求真理,從日常生活中貫徹封建倫理道德,肯定人民由於生活需要而提出的物質要求,認為飲食男女的人慾就是天性,這種觀點包含有反對封建等級製度的平民思想,它崇尚人性,反對封建禁欲主義的說教。強調身為家國天下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為封建倫理道德的出發點。明白地指出“正人必先正己”,“正己”就是“正身”。正身應人人平等,包括統治階級在內,概莫能外。這樣的觀點,與那些封建統治者隻要平民百姓“正心”,而他們卻可以為所欲為的觀點有著天淵之別。
在“王學左派”的後期代表人物李贄的思想裏已經出現了唯物主義的因素,李贄在當時被人稱為“異端”之士,他猛烈地抨擊封建禮教,認為穿衣吃飯的問題即可說明,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自然要求,因而“道”不在於禁欲,而在於滿足人們的需要和追求物質的快樂。
“王學左派”的代表人物王艮,字汝止,號心齋。他家境貧寒,隻上過3年學,後跟隨父兄在煎鹽的亭子裏幹活。靠刻苦自學,王艮終於成為一名儒學大家,並形成了一種不重師教而重自得,不守章句、不泥傳注而好信口談解的平民學風。
王艮原來叫王銀,據說王艮在拜王守仁為師時,王守仁認為他有些高傲,個性太強。為了使王銀今後能謙虛謹慎,注意克製自己,就把他的名字“銀”,改成了一個帶有靜止意思的“艮”字,從此就叫王艮。
王艮38歲那年,他從別人處了解到王守仁的思想,便去南昌找這位心學大師請教。結果,一番問對,王艮被王守仁的理論所折服,隻好拜師稱徒。可回頭一想,王守仁的思想中也有與己不合之處,便後悔了。第二天早上,見到王守仁,便直言拜其為師有些輕率之意。王守仁一聽,高興地說:“你不輕易地相信盲從別人,太好了。”兩人便展開論戰,直到王艮心悅誠服。王守仁事後對門人們說:“當初我手擒叛賊朱宸濠也沒有今天激動嗬!王艮疑就是疑,信就是信,一絲不苟,你們都不如他啊!”
嘉靖元年(1522年),為了宣傳王守仁的學說,40歲的王艮辭別了王守仁,自己設計並製造了一輛古怪的蒲輪車,由兩個仆童推著,開始向京城進發,路經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四省,一路上講學不輟,到達京城時轟動了整個京師。王陽明死後,王艮自立門戶,開始獨立授徒講學。
王艮在接受王守仁學說的同時,注重“自得”之風,“往往駕師說之上,持論益高遠”。在理論上,其禪宗佛學色彩更為明顯,故而對封建傳統思想的破壞作用也更大;反對篤信謹守封建禮教,肯定人的情慾的合理性,反映了當時市民階級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
王守仁因反對朝廷宦官,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在此任上,他捕獲一個強盜頭目。在審訊時,強盜頭目說:“我犯的是死罪,要殺要剮,隨你!我知道你是大學問家,別和我談道德良知。我們這種人從來不信這個。”王守仁說:“好。今天我們不談道德良知。不過,天這麽熱,在審案前還是把外衣脫了吧!”強盜頭目說:“好!”脫去外衣後,王守仁又說:“還是熱,把內衣也脫了吧!”強盜頭目便又脫了內衣。王守仁更進一步說道:“幹脆我們把褲頭也脫了吧!”一聽說要脫褲頭,強盜頭目趕緊說:“這可使不得!”王守仁當即誘導:“為什麽‘使不得’?這是因為在你心中最後還剩有那麽一點羞恥感。像你這樣十惡不赦的傢夥,我照樣可以和你談‘道德良知’!”強盜頭目心誠口服,便將自己的罪行如實供出。
王守仁不是軍事家,但其所表現出的軍事才能又非一般將帥所及。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寧王朱宸濠起兵,爭奪皇位,發生叛亂。寧王反叛後,朝野震驚,許多將帥都束手無策。這時,王守仁挺身而出。王守仁所率的隻不過是金陵城附近州縣的衙役兵勇,甚至一班剛被招安的土匪流寇,然而王守仁卻用這支隊伍無往不勝,四十天竟大功告成,一時被譽為“大明軍神”。一介儒生,指揮千軍萬馬若提筆研墨,令人嘆為觀止。
“王學左派”與王艮
王艮紀念館嘉靖、萬曆年間,明代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麵的變化相應地引發了思想界的變革,市民階層要求衝破封建桎梏、爭取人格獨立,以王艮、顏鈞、何心隱、李贄為代表的“王學左派”應運而生,成為一批封建社會的叛逆者。這一學派的門徒多來自勞動階層,如樵夫、陶匠、農民,他們的活動接近勞動群眾,反映他們的思想願望。“王學左派”代表人物就是王艮。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主張從現實生活中尋求真理,從日常生活中貫徹封建倫理道德,肯定人民由於生活需要而提出的物質要求,認為飲食男女的人慾就是天性,這種觀點包含有反對封建等級製度的平民思想,它崇尚人性,反對封建禁欲主義的說教。強調身為家國天下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為封建倫理道德的出發點。明白地指出“正人必先正己”,“正己”就是“正身”。正身應人人平等,包括統治階級在內,概莫能外。這樣的觀點,與那些封建統治者隻要平民百姓“正心”,而他們卻可以為所欲為的觀點有著天淵之別。
在“王學左派”的後期代表人物李贄的思想裏已經出現了唯物主義的因素,李贄在當時被人稱為“異端”之士,他猛烈地抨擊封建禮教,認為穿衣吃飯的問題即可說明,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自然要求,因而“道”不在於禁欲,而在於滿足人們的需要和追求物質的快樂。
“王學左派”的代表人物王艮,字汝止,號心齋。他家境貧寒,隻上過3年學,後跟隨父兄在煎鹽的亭子裏幹活。靠刻苦自學,王艮終於成為一名儒學大家,並形成了一種不重師教而重自得,不守章句、不泥傳注而好信口談解的平民學風。
王艮原來叫王銀,據說王艮在拜王守仁為師時,王守仁認為他有些高傲,個性太強。為了使王銀今後能謙虛謹慎,注意克製自己,就把他的名字“銀”,改成了一個帶有靜止意思的“艮”字,從此就叫王艮。
王艮38歲那年,他從別人處了解到王守仁的思想,便去南昌找這位心學大師請教。結果,一番問對,王艮被王守仁的理論所折服,隻好拜師稱徒。可回頭一想,王守仁的思想中也有與己不合之處,便後悔了。第二天早上,見到王守仁,便直言拜其為師有些輕率之意。王守仁一聽,高興地說:“你不輕易地相信盲從別人,太好了。”兩人便展開論戰,直到王艮心悅誠服。王守仁事後對門人們說:“當初我手擒叛賊朱宸濠也沒有今天激動嗬!王艮疑就是疑,信就是信,一絲不苟,你們都不如他啊!”
嘉靖元年(1522年),為了宣傳王守仁的學說,40歲的王艮辭別了王守仁,自己設計並製造了一輛古怪的蒲輪車,由兩個仆童推著,開始向京城進發,路經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四省,一路上講學不輟,到達京城時轟動了整個京師。王陽明死後,王艮自立門戶,開始獨立授徒講學。
王艮在接受王守仁學說的同時,注重“自得”之風,“往往駕師說之上,持論益高遠”。在理論上,其禪宗佛學色彩更為明顯,故而對封建傳統思想的破壞作用也更大;反對篤信謹守封建禮教,肯定人的情慾的合理性,反映了當時市民階級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