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稱賢相,必首三楊”(1)


    楊士奇像所謂“三楊”,指明朝前期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他們都是歷經成祖(永樂)、仁宗(洪熙)、宣宗(宣德)、英宗(正統)四朝(1403~1449)的宰輔重臣,在朝臣中德高望重、聲譽卓越,是明朝前期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因居地、郡望不同,時人稱楊士奇為“西楊”,楊溥為“南楊”,楊榮為“東楊”。在他們的合力輔佐下,明朝在洪武之後的半個世紀內,出現了一個“天下清平,朝無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大好局麵,因此,《明史》有“明稱賢相,必首三楊”的說法,可見,三人確實是居功至偉。


    楊士奇(1365~1444),明江西泰和人,名寓,號東裏,字以行。年輕時曾在湖廣一帶做塾師多年,靠教書維持生活。楊溥像建文初年在王叔英的舉薦下入翰林,充編纂官,參與了《太祖實錄》的編修工作。永樂初與解縉等七人同時被朱棣選入內閣。仁宗即位後,以東宮舊臣的身份升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歷兵部尚書。仁、宣二帝時期及英宗初年,長期主持內閣。他知人善任,引薦於謙、周忱、況鍾等人。為官清廉,為天下楷模。後來因為兒子楊稷犯罪受到牽連而被迫辭職,死後諡號文貞。著有《東裏文集》、《文淵閣書目》,輯有《歷代名臣奏議》、《三朝聖諭錄》等。


    楊溥(1372~1446),明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字弘濟,建文進士,授以翰林編修。永樂年間侍奉太子,為洗馬官。後來因為受太子遣使迎接皇帝遲到,為漢王陷害,關進監獄十年,在牢房中讀書不輟。仁宗即位後,楊溥獲釋。主持修建弘文閣,宣宗登基,將楊溥召入內閣,與楊士奇、楊榮等共同掌管機務,並升為禮部尚書。英宗初年,獲少保頭銜,晉升武英殿大學士。死後諡號文定,著有《水雲錄》、《文定集》等。


    楊榮(1370~1440),字勉仁,初名子榮,明福建建安(今福建省建甌)人。建文元年(1399年)參加福建鄉試考中第一,建文二年(1400年)禮部會試名列第三,殿試獲二甲第二,賜進士楊榮像出身,授翰林院編修。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攻下南京後準備登基時,楊榮攔住他的馬頭對成祖說:“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一句話使朱棣恍然大悟,急忙調轉馬頭去拜謁孝陵(太祖陵)。因為此事,楊榮給成祖留下極好的印象,永樂初楊榮與解縉等七人同時被選為文淵閣大學士。由於他思維敏捷,足智多謀,深得朱棣賞識,多次隨成祖北征,規劃邊務,參決軍事。仁宗即位後,先後升為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宣宗時又加少傅,贈太師。正統五年(1440年)退休回家,死在返鄉的路上,時年70歲。英宗贈封楊榮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文敏,並舉行國祭,遣官護送靈柩還故裏隆重埋葬。他著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等。


    三人皆於建文帝時期進入翰林院,前後侍奉過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實的“四朝元老”。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朱高熾嗣位,楊溥入內閣與楊榮、楊士奇等共典機務,開始了三楊共同輔政時期,仁宗勤於政事,修建弘文館,與大臣們談論經史,不知疲倦。三楊幫助仁宗製定國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儼然一派和平景象,創下了明朝政治中的一段佳話。


    三楊中楊士奇先後受到仁宗、宣宗、英宗三位皇帝的重用,他在文淵閣處理政事四十年,任職時間是明朝最長的。他為官處事,顧全大局,不計小處,兢兢業業,關心民情,請求減免賦稅,縮減官田,審理積案,減汰工役,安撫逃民,懲治貪官汙吏,深受百姓擁戴,同時他慧眼識人,善於選拔新人,他推薦的於謙、況鍾、周忱後來都成為明朝名臣。楊榮在文淵閣任職也長達三十八年,他機敏通達,善於觀察,思維敏捷,多謀能斷,深受成祖賞識。成祖性本威嚴,凡遇大臣議事未決,或至發怒,隻要楊榮到了,成祖馬上就會變怒為喜,議事就會有好的結果。成祖注重邊政,楊榮以通曉邊務為成祖所倚重,他曾五次隨君出塞,兩次巡邊。重修太祖高廟實錄,總裁仁宗、宣宗實錄。成祖譽為歲寒鬆柏,仁宗賜銀印,文稱“繩衍糾繆”,給他憑藉此印可以上疏密奏朝政好壞的權力。皇室對楊榮的優遇可謂隆厚,而他卻未恃寵驕矜,仍堅持他“事君有體,進諫有方”的本分。


    這二人各有長處,能夠互為補充,取長補短,正如明宣宗朱瞻基所言:“楊榮明達有為,楊士奇博古守正……事涉軍旅,則多從(楊)榮;事涉禮儀製度,則多從(楊)士奇。”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處處以國家大事為重,能夠相互諒解,不以個人恩怨影響國家事務。據史書記載,楊榮有時不能廉潔奉公,曾經多次接受邊關大將饋贈的良馬。事情傳到宣宗耳中,於是宣宗向楊士奇對證,楊士奇卻大力稱讚楊榮長於軍務,是他和其他朝臣所不能相比的,不能因為他犯了這樣的小錯誤就抓住不放。宣宗聽完則笑著告訴他,楊榮曾經在自己麵前說他和夏原吉的壞話,楊士奇聽後,不僅沒有憤怒的表示,反而請求宣宗能夠像信任他一樣信任楊榮。後來楊榮聽說了這件事,感覺自己非常對不起楊士奇,內心十分慚愧,從此二人盡釋前嫌,視為知己。


    楊溥不像他們那樣傑出,且性格內向,但是他操守很好,朝中大臣都很服氣他。宣宗十分信任這幾位閣臣,對他們提出的建議總是能夠認真對待,虛心接納,君臣之間的關係十分融洽。史書記載說:“當是時,帝勵精圖治,(楊)士奇等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遊事,每歲首,賜百官旬休。車駕亦時幸西苑萬歲山,諸學士皆從。賦詩賡和,從容問民間疾苦。”在三楊執掌內閣的時期裏,政治清明,海內太平,天下井然,百姓殷富,出現了所謂的“仁宣之治”的局麵,這種盛世的形成,三楊功不可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說明朝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景峰/李金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景峰/李金玉並收藏正說明朝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