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剛剛設立的時候,它的權力根本無法和原有的中書省相比,內閣大學士也不同於丞相。朱元璋對內閣做了嚴格規定:如內閣下麵不得設置任何屬僚,內閣大學士的官階為五品,他們必須按照皇帝的意誌辦事,無權幹預其他部門的事務,不得參與簽署詔令,更無權以部門或個人的名義下達任何指示命令,各部門奏事也不許報告內閣。可見,當時的內閣完全是一個輔助性的辦事機構,大學士也不過是一些與皇帝比較接近的文書工作人員而已。他們的職責僅是“詳諸司奏啟”,名稱隻能使用“翰林院兼平駁諸司文章事某官”,可見內閣大學士純粹是事務性的,而非政務性的職務。所以起初大學士不過是皇帝的私人秘書,決策大權是被皇帝控製著的。洪武時期的內閣大學士,“職卑位微”,“帝方自操鹹柄,學士鮮所參決”。


    使內閣的設立製度化的是明成祖朱棣,也是在這時內閣的職權範圍才發生重大的變化。朱棣雖然不敢違反朱元璋所立的不得議置丞相的規定,但又不願意為了親自處理政務累得筋疲力盡,於是他採取了一種變通的方式,挑選解縉、胡廣、楊榮、楊士奇、胡儼、金幼孜、黃淮等七位年輕而有才能的士人進入內閣,加以重用,在諸如有關和戰、立儲、用人、徵調或蠲免賦役等重大軍國政務上,經常徵求他們的意見,使他們參與討論國家的核心機密。但即使如此,在朱棣當政的22年中,內閣學士的品級依然很低,一直都沒有超過正五品。


    明《杏園雅集圖卷》到了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以後,內閣的地位和作用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因為朱高熾和朱瞻基登極時,朱棣時期受到重用的內閣大學士如楊榮、楊士奇、楊溥等人都還在位,並以前朝舊臣元老的地位和極深的資歷受命輔政,加上皇帝年幼,隻得把政務交給內閣辦理,於是內閣的權力逐漸加重。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後麵的歷屆皇帝差不多都是荒怠懶惰或寵信宦官的人,他們往往會將政務交給內閣處理。於是,內閣地位進一步提高。內閣地位提高的一個顯著標誌是內閣擁有了“票擬”大權。票擬也叫做票旨、條旨,就是所有的章奏先由內閣大學士看過,然後用一個小紙條寫上處理意見,再送進宮裏由皇帝最終決定,這叫做“條旨”。皇帝看過以後,把紙條撕了,再親自用紅筆寫上意見,叫做“批紅”,亦稱“硃批”。皇帝批好了拿出去由下麵執行,這就是正式的諭旨。在君主專製體製下,擁有代替皇帝起草批示的權力,代表著具有絕對權威的“皇言”,其重要地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內閣的“票擬”終究不過是給皇帝提供參考的初步意見,最後的決定權還在皇帝手中。內閣權力的有無及大小,內閣實際地位的高低,也主要體現在其所寫“票擬”被採納的程度上。洪熙、宣德時期,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萬曆前期張居正的“票擬”,差不多都轉化為“硃批”的藍本,在這種情形下,內閣權力迅速增大就成為可能。


    隨著內閣權力的不斷增大,內閣成為一個重要的部門,於是,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內閣大學士開始由尚書擔任,而這些尚書有的還擔任太保、太傅、少保、少傅等,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官階為正一品,於是六部尚書有事隻好請示內閣大學士,這就使他們實際上成為內閣的下屬,等於又恢復了中書省統率六部的舊製。後來內閣大學士又按地位高低順序,分為首輔、次輔、群輔,首輔“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在這種情況下,內閣便有了宰相化的發展傾向,個別內閣輔臣的權力也像以前的丞相那麽大了,於是相繼出現了像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沒有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權的“權相”。正像譚天星在他的《明代內閣政治》中所說那樣:“內閣雖無相名,實有相職;雖有相職,實無相權;既無相權,卻有相責。”朱元璋永遠廢除丞相的規定事實上被完全破壞了。


    內閣的形成(2)


    明朝傳國將近三百年,最初的皇帝還能親自到內閣商議政事。但是後來的皇帝就不能常到內閣,而是由內閣條旨票擬送進去批。有幾個皇帝甚至長期不問政事,如明神宗萬曆皇帝,他做了四十八年皇帝,有二十幾年沒有上過朝,有的朝臣從開始做官直到退休都沒有機會見他一麵。從憲宗到熹宗,前後167年,皇帝都沒有召見過大臣,更不用說到內閣議事了。於是皇帝和內閣的聯繫,就開始通過太監溝通。皇帝有事交給太監,再由太監交給內閣;同樣,內閣有事,也先報給太監,再由太監上呈皇帝,這就給了太監弄權的機會。有的皇帝甚至將批紅的權力也交給了太監,明英宗以後,憲宗、武宗、穆宗、熹宗等皇帝都特別寵信宦官,經常將“批紅”的大權都交給了宦官頭子,於是內閣的職權受到宦官的鉗製。出現了內閣與司禮監雙軌輔政的局麵。明中葉以後,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著名的大宦官,在他們得勢時都大力壓抑和控製著內閣,使明朝歷史上出現了最為嚴重的宦官專權的黑暗政治局麵。在這種情形下,內閣學士要想有所作為,必須首先巴結太監。因為內閣學士根本見不到皇帝,不討好太監,他們的意願、設想便不能被皇帝得知。即使是著名的大政治家張居正也不能例外,身為內閣首輔,他也隻能通過給太監行賄,在他們的幫助下才最終掌握實權,才有機會進行改革。而這一切,恐怕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說明朝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景峰/李金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景峰/李金玉並收藏正說明朝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