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結成同盟,宣布各國利用一切人力物力資源,對德、意、日作戰 。
1月2日,蔣復電羅斯福,同意接受中國戰區統帥。
但建議美國任命一位參謀長。
美國選任了史迪威將軍。
1942年3月,美國陸軍中將約瑟夫·w·史迪威,根據中美協議,來華就任中緬印戰區美國陸軍司令及中國戰區的參謀長。
不久,他與蔣介石在緬甸作戰的戰略與計劃、中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對華租借物資的控製權、改造國民黨軍隊以及裝備共產黨軍隊等方 麵,產生了嚴重的對立,最終導致了蔣介石強迫美國召回史迪威,即所謂“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於20和30年代曾兩度在中國工作,先後在華10年,粗懂中國語言,能用漢語會話,在美國人中被稱為“中國通”。
他身材修長,言談簡潔。
他說話尖酸刻薄,背後把蔣介石稱為“花生米”,所以他綽號叫“醋性子喬”。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到重慶正式向蔣介石報到,說明他的職責是:美國總統的代表;駐華美軍司令官;駐華空軍司令官;對華租借物資 監理官;滇緬路監理官;中國戰區參謀長。
不管職責有幾條,史迪威的在華使命主要是“增強用於戰爭的美援的效果和改進中國軍隊的戰鬥效能”。
當時,美國採取“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
它的對華政策是:發揮中國戰場的作用,盡量多牽製和消滅日本軍隊,以便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小的代價戰勝日本;同時,控製蔣介石政 府,使中國成為戰後依附於美國、抗衡蘇聯的亞洲的主要穩定力量。
史迪威到任後的第二天,侵緬日軍攻占仰光,滇緬路有被切斷的危險。
蔣介石根據史迪威的要求,派他赴緬甸指揮中國第5、第6軍作戰。
可是,他卻指揮不動這兩個軍,部隊進退皆以蔣介石的秘令行事。
於是,開始了史、蔣之間圍繞指揮權問題的鬥爭。
緬甸失守後,史迪威同部分中國軍隊一起撤退到印度。
他認為,要想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必須對中國軍隊重新進行整訓和裝備。
他對中國的士兵評價很高,認為隻要領導得當,他們完全可以同任何國家的軍隊媲美;對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貪汙、無能、不關心士兵生活 和軍事訓練,則極端鄙視。
---------------
22.中國戰區(6)
---------------
他深信,中國擁有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60個師,就能夠打敗日本。
為此,史迪威向蔣介石提出了一份改革中國軍隊的計劃。
蔣介石為了取得美式裝備,同意史迪威在印度設立蘭姆珈訓練學校,在中國昆明和桂林設立訓練中心,裝備和訓練一批中國師,但卻堅決 反對史迪威提出的撤換和處罰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要求。
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史、蔣之間的矛盾。
1942年夏天,由於非洲戰局的變化,英國人吃了敗仗。
美國把大批供應中國的租借物資,特別是飛機調往埃及,更激起了蔣介石的不滿。
蔣介石向美國正式提出了帶有截止期限的三項要求,如果這些租借物資不能如期運到,他就“取消”中國戰區,“重新調整”中國的立場 ,做出“其他安排”。
1942年8月,蔣介石曾向來訪的羅斯福的特使柯裏提出撤換史迪威的請求。
史迪威和他的政治顧問戴維斯、謝偉思等人,通過長期觀察認為:國民黨政府“是個腐朽殘暴的政權”,政治上不民主;經濟上貪汙腐化 ,囤積援華物資;軍事上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準備內戰。
他們擔心,如果中國發生內戰,將直接影響到抗日的大局。
1943年9月16日,史迪威建議蔣介石武裝和使用中共部隊對日作戰。
為了了解中共並建立聯繫,1944年1月15日,戴維斯擬定了派遣美軍觀察團赴延安的計劃。
2月4日,史迪威向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報告說,國民黨政府用50萬軍隊在華北圍堵中共軍隊,對中國抗日戰爭大有損害。
對此,羅斯福頗感憂慮。
2月9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正式提出派遣軍事代表團赴延安的要求,遭到蔣的拒絕。
3月22日,羅斯福再次致電催促蔣介石。
到4月22日,蔣介石才不得不表示同意,但卻又以種種理由進行拖延。
1944年4月,日軍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後,國民黨軍隊一潰千裏。
羅斯福決定派副總統華萊士到中國,說服蔣介石與中共達成一項聯合抗日的協定。
6月18日至30日,華萊士同蔣介石在重慶進行了多次會談。
蔣介石堅持反共立場,並要求把史迪威和美國駐華大使高斯調走。
這時,國民黨戰場的形勢越來越糟。
羅斯福接受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建議,於6月30日提升史迪威為四星上將,並向蔣介石施加壓力,要求由史迪威指揮包括共產黨軍隊在內的所 有中國軍隊。
這是蔣介石最忌諱的一個問題,他已經越來越把共產黨而不是日本人作為他的權力的主要威脅。
1月2日,蔣復電羅斯福,同意接受中國戰區統帥。
但建議美國任命一位參謀長。
美國選任了史迪威將軍。
1942年3月,美國陸軍中將約瑟夫·w·史迪威,根據中美協議,來華就任中緬印戰區美國陸軍司令及中國戰區的參謀長。
不久,他與蔣介石在緬甸作戰的戰略與計劃、中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對華租借物資的控製權、改造國民黨軍隊以及裝備共產黨軍隊等方 麵,產生了嚴重的對立,最終導致了蔣介石強迫美國召回史迪威,即所謂“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於20和30年代曾兩度在中國工作,先後在華10年,粗懂中國語言,能用漢語會話,在美國人中被稱為“中國通”。
他身材修長,言談簡潔。
他說話尖酸刻薄,背後把蔣介石稱為“花生米”,所以他綽號叫“醋性子喬”。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到重慶正式向蔣介石報到,說明他的職責是:美國總統的代表;駐華美軍司令官;駐華空軍司令官;對華租借物資 監理官;滇緬路監理官;中國戰區參謀長。
不管職責有幾條,史迪威的在華使命主要是“增強用於戰爭的美援的效果和改進中國軍隊的戰鬥效能”。
當時,美國採取“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
它的對華政策是:發揮中國戰場的作用,盡量多牽製和消滅日本軍隊,以便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小的代價戰勝日本;同時,控製蔣介石政 府,使中國成為戰後依附於美國、抗衡蘇聯的亞洲的主要穩定力量。
史迪威到任後的第二天,侵緬日軍攻占仰光,滇緬路有被切斷的危險。
蔣介石根據史迪威的要求,派他赴緬甸指揮中國第5、第6軍作戰。
可是,他卻指揮不動這兩個軍,部隊進退皆以蔣介石的秘令行事。
於是,開始了史、蔣之間圍繞指揮權問題的鬥爭。
緬甸失守後,史迪威同部分中國軍隊一起撤退到印度。
他認為,要想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必須對中國軍隊重新進行整訓和裝備。
他對中國的士兵評價很高,認為隻要領導得當,他們完全可以同任何國家的軍隊媲美;對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貪汙、無能、不關心士兵生活 和軍事訓練,則極端鄙視。
---------------
22.中國戰區(6)
---------------
他深信,中國擁有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60個師,就能夠打敗日本。
為此,史迪威向蔣介石提出了一份改革中國軍隊的計劃。
蔣介石為了取得美式裝備,同意史迪威在印度設立蘭姆珈訓練學校,在中國昆明和桂林設立訓練中心,裝備和訓練一批中國師,但卻堅決 反對史迪威提出的撤換和處罰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要求。
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史、蔣之間的矛盾。
1942年夏天,由於非洲戰局的變化,英國人吃了敗仗。
美國把大批供應中國的租借物資,特別是飛機調往埃及,更激起了蔣介石的不滿。
蔣介石向美國正式提出了帶有截止期限的三項要求,如果這些租借物資不能如期運到,他就“取消”中國戰區,“重新調整”中國的立場 ,做出“其他安排”。
1942年8月,蔣介石曾向來訪的羅斯福的特使柯裏提出撤換史迪威的請求。
史迪威和他的政治顧問戴維斯、謝偉思等人,通過長期觀察認為:國民黨政府“是個腐朽殘暴的政權”,政治上不民主;經濟上貪汙腐化 ,囤積援華物資;軍事上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準備內戰。
他們擔心,如果中國發生內戰,將直接影響到抗日的大局。
1943年9月16日,史迪威建議蔣介石武裝和使用中共部隊對日作戰。
為了了解中共並建立聯繫,1944年1月15日,戴維斯擬定了派遣美軍觀察團赴延安的計劃。
2月4日,史迪威向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報告說,國民黨政府用50萬軍隊在華北圍堵中共軍隊,對中國抗日戰爭大有損害。
對此,羅斯福頗感憂慮。
2月9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正式提出派遣軍事代表團赴延安的要求,遭到蔣的拒絕。
3月22日,羅斯福再次致電催促蔣介石。
到4月22日,蔣介石才不得不表示同意,但卻又以種種理由進行拖延。
1944年4月,日軍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後,國民黨軍隊一潰千裏。
羅斯福決定派副總統華萊士到中國,說服蔣介石與中共達成一項聯合抗日的協定。
6月18日至30日,華萊士同蔣介石在重慶進行了多次會談。
蔣介石堅持反共立場,並要求把史迪威和美國駐華大使高斯調走。
這時,國民黨戰場的形勢越來越糟。
羅斯福接受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建議,於6月30日提升史迪威為四星上將,並向蔣介石施加壓力,要求由史迪威指揮包括共產黨軍隊在內的所 有中國軍隊。
這是蔣介石最忌諱的一個問題,他已經越來越把共產黨而不是日本人作為他的權力的主要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