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楓師長於9月11日在夏邑八裏莊戰鬥中犧牲。
張愛萍繼任師長。
河南新區的開闢和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進一步打通了華中、華北、陝北的戰略聯繫,對控製中原戰略要地,堅持和發展中原的抗日 戰爭具有重要意義。
1944年底和1945年初,八路軍第359旅主力挺進湘粵邊區,試圖建立根據地。
1944年下半年,日軍向粵漢鐵路和湘桂沿線的國民黨軍進攻。
國民黨軍連連敗退,大片國土淪入敵手。
中共中央決定以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組成南下支隊,分批南下,開闢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嶺)抗日根據地,爾後打通與 廣東東江縱隊的聯繫。
11月9日,王震、王首道率領由4000餘人組成的八路軍第1遊擊支隊(通稱南下支隊)從延安出發,東渡黃河,進入太嶽根據地。
12月27日,南下支隊渡過黃河,進入河南。
1945年1月20日,該部進入鄂豫皖根據地,21日在湖北省大悟山與新四軍第5師會合。
2月中旬,該部繼續南下。
新四軍第5師的兩個團也隨同行動。
當月下旬,渡過長江,進入鄂南的鄂城、大冶、陽新地區。
我軍渡江後,於2月26日在大田阪殲滅追擊我軍的日軍300多人、偽軍200多人,爾後挺進大幕山區。
南下的部隊在鄂南稍事休整後,把隨同行動的新四軍部隊留在當地堅持鬥爭,南下支隊繼續南進,於3月26日占領平江,建立了平江縣抗日 民主政府。
根據鬥爭形勢的需要,南下支隊正式改名為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旋即轉戰鄂南、湘北,在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交界地區,開闢了東西 150公裏、南北100公裏,擁有200多萬人口和13個縣政權的湘鄂贛抗日根據地。
後來由於形勢發生根本變化,向湘粵邊進軍的南下支隊雖然未能實現創建五嶺根據地的戰略企圖,但卻增強了我軍在中原的力量,領導和 推動了粵漢鐵路沿線人民的抗日鬥爭。
1944年下半年和1945年初,新四軍第1師主力南下蘇浙皖邊區,以擴大根據地。
東南沿海在戰略反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44年9月9日,日軍第13集團軍攻占溫州,並相繼占領福州,控製了閩、浙沿海地區,以防止美軍在這個方向登陸,並確保京滬杭三角地 帶。
---------------
22.中國戰區(5)
---------------
國民黨軍紛紛西撤。
中共領導的蘇南敵後抗日軍民經過艱苦鬥爭,不僅堅守住了原有地區,而且開闢了郎(溪)廣(德)和長興外圍地區。
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南敵後發展,控製蘇浙皖邊,發展浙江沿海地區,為爾後收復南京、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創造條件的戰略 任務,新四軍第1師3個團及地方幹部300多人,在師長兼政委粟裕率領下,於12月27日,由蘇中渡江南下,向浙江進軍。
到1945年1月初,在浙江省長興縣與新四軍第16旅會師。
隨即成立了蘇浙軍區,粟裕為司令員,譚震林為政治委員,統一指揮江南和浙東部隊。
同時,將部隊整編為3個縱隊,並確定了進軍部署:第1縱隊進至安吉、遞鋪以東,餘杭以北,開闢莫幹山及杭(州)嘉(興)湖(州)地區;第3 縱隊進至廣德、泗安地區,配合第1縱隊行動;第2縱隊鞏固四明、會稽山區,並逐步向西發展,策應主力南進。
2、3月間,蘇浙軍區部隊多次粉碎日偽軍的進攻,並連續取得第一、第二次天目山反頑作戰的勝利,控製了蘇浙皖邊的長興、廣德、臨安 、餘杭之間10個縣的廣大地區,解放了100多萬人口。
為了加強蘇浙地區的力量,新四軍第1師副師長葉飛奉命率領教導旅3個團及地方幹部數百人,於3月中旬,繼續由蘇中渡江南下,4月到達 蘇浙軍區。
部隊改編為第4縱隊,葉飛任蘇浙軍區副司令。
該縱隊以一部渡過富春江,與第2縱隊會合,打通了與浙東根據地的聯繫,以另一部開闢了杭(州)嘉(興)湖(州)新區。
第2縱隊主力繼續鞏固四明山區,並向西發展,解放了上虞縣城。
6月,蘇浙軍區部隊又取得第三次天目山反頑作戰的勝利。
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敵後戰場,都取得了攻勢作戰的重大勝利。
據不完全統計,我軍共對敵作戰2萬餘次,打死打傷日偽軍26萬餘人,俘虜日偽軍6萬餘人,爭取偽軍反正3萬人,攻克縣城47座,摧毀敵據 點5000餘處,收復國土8萬平方公裏。
隨著局部反攻的勝利進展,解放區迅速擴大,人民武裝力量也急劇發展壯大。
日軍占領的大多數中心城市、交通線、海岸線,幾乎都已處在人民武裝的包圍之中。
中國人民的最後勝利和日本法西斯的最後失敗,都為期不遠了。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當天,蔣介石委員長即召見蘇、英、美駐華大使,建議成立中、英、美、荷、澳、加拿大、紐西蘭軍事同盟,以軸 心國為公敵,共同對敵作戰。
此後數日,蔣又與上述諸國大使武官磋商,並請美國代表向羅斯福總統提出具體建議。
12月31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建議成立中國戰區,並告已徵得英、澳、荷、新一致同意,公推蔣為中國戰區統帥。
張愛萍繼任師長。
河南新區的開闢和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進一步打通了華中、華北、陝北的戰略聯繫,對控製中原戰略要地,堅持和發展中原的抗日 戰爭具有重要意義。
1944年底和1945年初,八路軍第359旅主力挺進湘粵邊區,試圖建立根據地。
1944年下半年,日軍向粵漢鐵路和湘桂沿線的國民黨軍進攻。
國民黨軍連連敗退,大片國土淪入敵手。
中共中央決定以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組成南下支隊,分批南下,開闢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嶺)抗日根據地,爾後打通與 廣東東江縱隊的聯繫。
11月9日,王震、王首道率領由4000餘人組成的八路軍第1遊擊支隊(通稱南下支隊)從延安出發,東渡黃河,進入太嶽根據地。
12月27日,南下支隊渡過黃河,進入河南。
1945年1月20日,該部進入鄂豫皖根據地,21日在湖北省大悟山與新四軍第5師會合。
2月中旬,該部繼續南下。
新四軍第5師的兩個團也隨同行動。
當月下旬,渡過長江,進入鄂南的鄂城、大冶、陽新地區。
我軍渡江後,於2月26日在大田阪殲滅追擊我軍的日軍300多人、偽軍200多人,爾後挺進大幕山區。
南下的部隊在鄂南稍事休整後,把隨同行動的新四軍部隊留在當地堅持鬥爭,南下支隊繼續南進,於3月26日占領平江,建立了平江縣抗日 民主政府。
根據鬥爭形勢的需要,南下支隊正式改名為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旋即轉戰鄂南、湘北,在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交界地區,開闢了東西 150公裏、南北100公裏,擁有200多萬人口和13個縣政權的湘鄂贛抗日根據地。
後來由於形勢發生根本變化,向湘粵邊進軍的南下支隊雖然未能實現創建五嶺根據地的戰略企圖,但卻增強了我軍在中原的力量,領導和 推動了粵漢鐵路沿線人民的抗日鬥爭。
1944年下半年和1945年初,新四軍第1師主力南下蘇浙皖邊區,以擴大根據地。
東南沿海在戰略反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44年9月9日,日軍第13集團軍攻占溫州,並相繼占領福州,控製了閩、浙沿海地區,以防止美軍在這個方向登陸,並確保京滬杭三角地 帶。
---------------
22.中國戰區(5)
---------------
國民黨軍紛紛西撤。
中共領導的蘇南敵後抗日軍民經過艱苦鬥爭,不僅堅守住了原有地區,而且開闢了郎(溪)廣(德)和長興外圍地區。
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南敵後發展,控製蘇浙皖邊,發展浙江沿海地區,為爾後收復南京、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創造條件的戰略 任務,新四軍第1師3個團及地方幹部300多人,在師長兼政委粟裕率領下,於12月27日,由蘇中渡江南下,向浙江進軍。
到1945年1月初,在浙江省長興縣與新四軍第16旅會師。
隨即成立了蘇浙軍區,粟裕為司令員,譚震林為政治委員,統一指揮江南和浙東部隊。
同時,將部隊整編為3個縱隊,並確定了進軍部署:第1縱隊進至安吉、遞鋪以東,餘杭以北,開闢莫幹山及杭(州)嘉(興)湖(州)地區;第3 縱隊進至廣德、泗安地區,配合第1縱隊行動;第2縱隊鞏固四明、會稽山區,並逐步向西發展,策應主力南進。
2、3月間,蘇浙軍區部隊多次粉碎日偽軍的進攻,並連續取得第一、第二次天目山反頑作戰的勝利,控製了蘇浙皖邊的長興、廣德、臨安 、餘杭之間10個縣的廣大地區,解放了100多萬人口。
為了加強蘇浙地區的力量,新四軍第1師副師長葉飛奉命率領教導旅3個團及地方幹部數百人,於3月中旬,繼續由蘇中渡江南下,4月到達 蘇浙軍區。
部隊改編為第4縱隊,葉飛任蘇浙軍區副司令。
該縱隊以一部渡過富春江,與第2縱隊會合,打通了與浙東根據地的聯繫,以另一部開闢了杭(州)嘉(興)湖(州)新區。
第2縱隊主力繼續鞏固四明山區,並向西發展,解放了上虞縣城。
6月,蘇浙軍區部隊又取得第三次天目山反頑作戰的勝利。
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敵後戰場,都取得了攻勢作戰的重大勝利。
據不完全統計,我軍共對敵作戰2萬餘次,打死打傷日偽軍26萬餘人,俘虜日偽軍6萬餘人,爭取偽軍反正3萬人,攻克縣城47座,摧毀敵據 點5000餘處,收復國土8萬平方公裏。
隨著局部反攻的勝利進展,解放區迅速擴大,人民武裝力量也急劇發展壯大。
日軍占領的大多數中心城市、交通線、海岸線,幾乎都已處在人民武裝的包圍之中。
中國人民的最後勝利和日本法西斯的最後失敗,都為期不遠了。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當天,蔣介石委員長即召見蘇、英、美駐華大使,建議成立中、英、美、荷、澳、加拿大、紐西蘭軍事同盟,以軸 心國為公敵,共同對敵作戰。
此後數日,蔣又與上述諸國大使武官磋商,並請美國代表向羅斯福總統提出具體建議。
12月31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建議成立中國戰區,並告已徵得英、澳、荷、新一致同意,公推蔣為中國戰區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