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轉入戰時體製(2)
---------------
史達林早在1918年就明確指出:“軍隊沒有鞏固的後方就不能長久存在。要有鞏固的前方,就必須使軍隊不斷地從後方得到補充兵員、彈 藥和糧食。”戰爭爆發後,蘇聯政府則著手改善作戰部隊的後勤保障。1941年8月,國防委員會作出決定,組建蘇軍總後勤部和方麵軍、集團軍 後勤部,設立蘇軍後勤及方麵軍、集團軍後勤部長職務,委任黨的高級幹部、著名的軍事家、蘇聯副國防人民委員、軍需勤務中將赫魯廖夫兼 蘇軍總後勤部長。接著,又設立了蘇軍空軍、海軍後勤部長的職務。對後勤部門實行的根本改革和集中指揮,很快在廣闊的蘇德戰場的蘇軍防 禦作戰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赫魯廖夫在1942年4月給國防人民委員的一份報告中指出:“10月的實踐證明,新組建的方麵軍和集團軍後勤部是 具有生命力的。他們完全沒有辜負自己的使命。”
海軍按照戰前的規定,海軍艦隊和區艦隊在作戰上隸屬於方麵軍司令員,協調一致地在濱海方向作戰。海軍人民委員部和海軍總司令部隻 領導海軍艦隊在海戰區的獨立作戰行動。
新的戰爭環境對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的形勢,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於1941年6月29日發布命令,提出了黨的政 治工作的新方針,並決定改組原來的政治機關和黨組織以改變其活動的方式方法。7月16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正式通過 “改組政治宣傳機構和在工農紅軍中實行軍事委員製度”的決議。根據這一決議,紅軍總政治宣傳部和海軍總政治宣傳部均改組為總政治部。 各方麵軍、艦隊、集團軍和兵團的政治宣傳部、宣傳處相應地改組為政治部和政治處。各團、師、司令部、軍事院校和陸海軍機關實行了軍事 委員製度。
預備隊建設也得到了加強。1941年8月,建立了蘇軍編組補充總部和軍訓總部,分別承擔部隊、兵團的編組、補充、訓練和對蘇聯居民進行 義務軍訓的任務。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黨和政府認為:戰爭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對人民、軍隊的精神動員,“前線的生命和行動在任何時候都取決於 後方”。戰爭爆發的當天,蘇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通過廣播發表了蘇聯政府關於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進攻蘇聯的通告 ,嚴正指出:德國的目標是要消滅歷史上第一個愛好和平的社會主義國家,消滅蘇聯人民。蘇聯人民的偉大衛國戰爭是正義的,蘇聯人民應該 積極行動起來與德國法西斯侵略者作鬥爭,維護和平和社會主義。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也發布命令,宣布從6月23日起,在除中亞、外貝加爾和遠 東以外的14個軍區,對1905—1918年出生的有服兵役義務的人實行動員,並在部分地區實行軍事管製。戰爭開始後的第二天,雅羅斯拉夫斯基 院士在《真理報》發表重要文章:《蘇聯人民的偉大衛國戰爭》。該文指出了蘇維埃國家麵臨的嚴重危險,提出蘇聯人民應當承擔的緊迫任務 。蘇聯政府將該文印成100萬本冊子,作為動員全國人民迅速轉入戰時軌道的重要文件散發各地。6月24日,根據蘇聯人民委員會、聯共(布)中 央的決議,專門成立了蘇聯新聞局,報導紅軍在前線的作戰情況,刊登統帥部戰報,為外國報紙、電台提供材料等。為了進一步集中領導軍隊 和對敵方的宣傳和反宣傳,6月25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又成立了蘇聯軍事政治宣傳局。
6月29日,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向前線附近各州的黨組織和蘇維埃組織發布命令,提出要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 口號下,動員國家全部力量和一切手段抵禦侵略,把國家變成一個統一的戰鬥堡壘,進行一場神聖的戰爭,無情地打擊敵人,保衛蘇維埃的每 寸土地,並努力戰鬥到最後一滴血。指示中規定了黨組織在戰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所擔負的任務。
7月3日,史達林發表了極富號召力的廣播演說。他心情沉重地指出:希特勒德國背信棄義的軍事進攻,使蘇聯麵臨著嚴重的危險,“這是 蘇維埃國家生死存亡的問題,是蘇聯各族人民生死存亡的問題,是蘇聯各族人民享受自由還是淪為奴隸的問題”,“同法西斯德國的戰爭,絕 不能看成普通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是兩國軍隊之間的戰爭,它同時是全體蘇聯人民反對法西斯軍隊的偉大戰爭”。全體蘇聯人民必須“堅決 克服泰然自若、漠不關心的心理,克服和平建設的情緒”,“使一切都服從於粉碎敵人的組織任務”,“把自己的全部工作轉到新的、戰時的 軌道上來”,“扞衛自己的自由、自己的榮譽、自己的祖國”。史達林表示相信:“我們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趾高氣揚的敵人很快就會相信 這一點。”
蘇聯人民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紛紛加入一線部隊,願為保衛祖國獻出自己的一切。在奧姆斯克,截至1941年7月24日晚10時,在區兵役局 申請入伍者就達2254人;在新西伯利亞,戰爭爆發後的第一個星期,就有6680人申請入伍;在烏茲別克斯坦申請入伍者高達14萬人。截至 1941年7月1日,全國有530萬人加入了紅軍。在戰爭的最初10個月中,就有50萬哈薩克、塔吉克和其他民族的蘇聯公民應徵入伍。數萬名婦女進 入工廠、礦山、鐵路、集體農莊等部門。殲擊營的數量不斷增加。戰爭開始僅一個月,全國就成立了1755個殲擊營,計328萬人,另外還有30 萬誌願人員。民兵組織在列寧格勒、莫斯科人民的倡議下,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從1941年6月30日起的短短幾天內,在列寧格勒就有20萬誌 願人員參加了民兵組織,組建了10個師、14個獨立機炮營,共計135萬人。其中有共產黨員2萬名,共青團員18萬名。在莫斯科,從7月7日 起共組建了12個民兵師,計12萬人。在基輔,到7月8日,共有19個民兵支隊約3萬餘人。1941年夏秋,全國共組建了約60個民兵師,200個獨立 團。此外,還有大量其他的軍事組織。許多蘇聯人民捐款捐物,截至1941年9月21日,捐款數高達58750萬盧布。在戰爭的頭18個月裏,蘇聯人 民就捐獻了現金105億盧布。他們的捐款為國家組建了幾十個坦克縱隊和航空大隊。
17.轉入戰時體製(2)
---------------
史達林早在1918年就明確指出:“軍隊沒有鞏固的後方就不能長久存在。要有鞏固的前方,就必須使軍隊不斷地從後方得到補充兵員、彈 藥和糧食。”戰爭爆發後,蘇聯政府則著手改善作戰部隊的後勤保障。1941年8月,國防委員會作出決定,組建蘇軍總後勤部和方麵軍、集團軍 後勤部,設立蘇軍後勤及方麵軍、集團軍後勤部長職務,委任黨的高級幹部、著名的軍事家、蘇聯副國防人民委員、軍需勤務中將赫魯廖夫兼 蘇軍總後勤部長。接著,又設立了蘇軍空軍、海軍後勤部長的職務。對後勤部門實行的根本改革和集中指揮,很快在廣闊的蘇德戰場的蘇軍防 禦作戰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赫魯廖夫在1942年4月給國防人民委員的一份報告中指出:“10月的實踐證明,新組建的方麵軍和集團軍後勤部是 具有生命力的。他們完全沒有辜負自己的使命。”
海軍按照戰前的規定,海軍艦隊和區艦隊在作戰上隸屬於方麵軍司令員,協調一致地在濱海方向作戰。海軍人民委員部和海軍總司令部隻 領導海軍艦隊在海戰區的獨立作戰行動。
新的戰爭環境對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的形勢,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於1941年6月29日發布命令,提出了黨的政 治工作的新方針,並決定改組原來的政治機關和黨組織以改變其活動的方式方法。7月16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正式通過 “改組政治宣傳機構和在工農紅軍中實行軍事委員製度”的決議。根據這一決議,紅軍總政治宣傳部和海軍總政治宣傳部均改組為總政治部。 各方麵軍、艦隊、集團軍和兵團的政治宣傳部、宣傳處相應地改組為政治部和政治處。各團、師、司令部、軍事院校和陸海軍機關實行了軍事 委員製度。
預備隊建設也得到了加強。1941年8月,建立了蘇軍編組補充總部和軍訓總部,分別承擔部隊、兵團的編組、補充、訓練和對蘇聯居民進行 義務軍訓的任務。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黨和政府認為:戰爭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對人民、軍隊的精神動員,“前線的生命和行動在任何時候都取決於 後方”。戰爭爆發的當天,蘇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通過廣播發表了蘇聯政府關於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進攻蘇聯的通告 ,嚴正指出:德國的目標是要消滅歷史上第一個愛好和平的社會主義國家,消滅蘇聯人民。蘇聯人民的偉大衛國戰爭是正義的,蘇聯人民應該 積極行動起來與德國法西斯侵略者作鬥爭,維護和平和社會主義。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也發布命令,宣布從6月23日起,在除中亞、外貝加爾和遠 東以外的14個軍區,對1905—1918年出生的有服兵役義務的人實行動員,並在部分地區實行軍事管製。戰爭開始後的第二天,雅羅斯拉夫斯基 院士在《真理報》發表重要文章:《蘇聯人民的偉大衛國戰爭》。該文指出了蘇維埃國家麵臨的嚴重危險,提出蘇聯人民應當承擔的緊迫任務 。蘇聯政府將該文印成100萬本冊子,作為動員全國人民迅速轉入戰時軌道的重要文件散發各地。6月24日,根據蘇聯人民委員會、聯共(布)中 央的決議,專門成立了蘇聯新聞局,報導紅軍在前線的作戰情況,刊登統帥部戰報,為外國報紙、電台提供材料等。為了進一步集中領導軍隊 和對敵方的宣傳和反宣傳,6月25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又成立了蘇聯軍事政治宣傳局。
6月29日,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向前線附近各州的黨組織和蘇維埃組織發布命令,提出要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 口號下,動員國家全部力量和一切手段抵禦侵略,把國家變成一個統一的戰鬥堡壘,進行一場神聖的戰爭,無情地打擊敵人,保衛蘇維埃的每 寸土地,並努力戰鬥到最後一滴血。指示中規定了黨組織在戰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所擔負的任務。
7月3日,史達林發表了極富號召力的廣播演說。他心情沉重地指出:希特勒德國背信棄義的軍事進攻,使蘇聯麵臨著嚴重的危險,“這是 蘇維埃國家生死存亡的問題,是蘇聯各族人民生死存亡的問題,是蘇聯各族人民享受自由還是淪為奴隸的問題”,“同法西斯德國的戰爭,絕 不能看成普通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是兩國軍隊之間的戰爭,它同時是全體蘇聯人民反對法西斯軍隊的偉大戰爭”。全體蘇聯人民必須“堅決 克服泰然自若、漠不關心的心理,克服和平建設的情緒”,“使一切都服從於粉碎敵人的組織任務”,“把自己的全部工作轉到新的、戰時的 軌道上來”,“扞衛自己的自由、自己的榮譽、自己的祖國”。史達林表示相信:“我們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趾高氣揚的敵人很快就會相信 這一點。”
蘇聯人民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紛紛加入一線部隊,願為保衛祖國獻出自己的一切。在奧姆斯克,截至1941年7月24日晚10時,在區兵役局 申請入伍者就達2254人;在新西伯利亞,戰爭爆發後的第一個星期,就有6680人申請入伍;在烏茲別克斯坦申請入伍者高達14萬人。截至 1941年7月1日,全國有530萬人加入了紅軍。在戰爭的最初10個月中,就有50萬哈薩克、塔吉克和其他民族的蘇聯公民應徵入伍。數萬名婦女進 入工廠、礦山、鐵路、集體農莊等部門。殲擊營的數量不斷增加。戰爭開始僅一個月,全國就成立了1755個殲擊營,計328萬人,另外還有30 萬誌願人員。民兵組織在列寧格勒、莫斯科人民的倡議下,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從1941年6月30日起的短短幾天內,在列寧格勒就有20萬誌 願人員參加了民兵組織,組建了10個師、14個獨立機炮營,共計135萬人。其中有共產黨員2萬名,共青團員18萬名。在莫斯科,從7月7日 起共組建了12個民兵師,計12萬人。在基輔,到7月8日,共有19個民兵支隊約3萬餘人。1941年夏秋,全國共組建了約60個民兵師,200個獨立 團。此外,還有大量其他的軍事組織。許多蘇聯人民捐款捐物,截至1941年9月21日,捐款數高達58750萬盧布。在戰爭的頭18個月裏,蘇聯人 民就捐獻了現金105億盧布。他們的捐款為國家組建了幾十個坦克縱隊和航空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