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1942-1946年的遠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八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往西方大國統治時所給予它們的政治自由還要少,但無論是印尼人、緬甸人或其他東南亞人,在當了那麽多年的僕從之後,沒有一個不為自己能當一個1見上文,原著第24頁,第40頁以下,第62頁以下,第78頁以下。
名義上自由的主權國家的公民而感到驕傲的。日本做到了西方列強曾說過而事實上從未做到的事。此外,幾乎在東南亞的每一個地區都掀起了抵抗運動,這些抵抗運動絕大部分出於自發:它們並不是由從前統治這些地區的強國鼓動起來的。而是東南亞人民自己組織起來的——大部分是由政治上的左翼分子自願結合而成,因為右翼分子(他們通常在本國擁有大宗財產)對於要冒著生命和財產的危險去公開反對得勝的敵人,是要更為小心翼翼,瞻前顧後的。抵抗運動雖然經過多年223的挫折,但最後結果證明了他們是勝利的一方,這使他們贏得了巨大的威望,而且他們對自己在贏得勝利這件事上所作的貢獻,也許傾向於估價得比其實際的貢獻為高。他們對他們的狹小地區以外所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在勝利中的那一份功勞、而對別人所起的作用卻沒有同等看待。因此,他們要求取得勝利的果實,而他們認為,唯一合適的報酬是由他們自己來管理國家,這個國家不僅是他們自己
的,而且他們認為是自己從敵人手中拯救出來的。
此外,因為各國抵抗運動的成員大部分來自左翼,所以抵抗運動格外具有民族主義色彩,並更加反對那些曾傾向於同日本人合作的富裕階級。因此,在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戰爭結束時都出現了強烈的民族主義的、往往是共產主義的好戰的左翼,他們為打仗而組織起來,裝備著由盟國在戰時分發給他們的充足的武器,並且充滿了一種新的自信心。東南亞統帥部所必須與之
打交道的就是這樣一些人。
因此,在政治領域內,一個主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要求獨立——這一要求,是抵抗運動所大聲疾呼、並得到上述有關的大部分國家其他各階層人士支持的。比較清醒的民族主義者仍然希望同宗主國進行友好合作,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害怕抵抗運動的左傾趨向;但是,在1945年和1946年所出現的條件下,他們的呼聲很難被人注意,因為一般說來,他們沒有組織起來,而左翼卻仍然保持著戰爭時期的組織,並且得到一些準軍事性組織
的支持。
在西方宗主國列強中間,大都缺乏明確的方針。他們把力量和注意力集中於主要而迫切的任務上麵,即首先是抵抗,然後是打敗強大的敵人;而對於下一步該做什麽卻沒有明確的打算。在每一個宗主國裏,要求完全恢復戰前狀態的大有人在。在殖民地損失了資本的工商企業現在急於想補償自己的損失,在殖民地發了跡的官員們也想重振舊業。對於許多昔日的歐洲僑民,特別是——但並不僅僅是——政界人士,發生作用的另一個動力是,他們感到,自己對居住在周圍的、曾由他們幫助組織各種事務的人們懷有一種慈父般的感情,他們真誠地相信,這些人的幸福確實需要他們或者象他們自己那樣的其他歐224洲人的幫助。另一方麵,西方宗主國中的左翼,出於理論信仰上的原因,對東南亞極端民族主義者的事業深表贊同。所以,東南亞統帥部以及後來接替它進行管理的民政當局部麵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對這個問題得不到一個使各方麵都感到滿意的解決辦法。結果,從1945年到1946年,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由於民族主義精神的加強而發生了衝突,這種衝突使得
這一地區遭受了從未有過的苦難。
這個時期裏,在東南亞出現的那種混亂的政治局勢不僅是個地方性問題,它是一個與全世界都有關係的問題。戰前,東南亞曾是世界上重要商品的重要產地之一。緬甸、暹羅和印度支那曾是世界三個主要大米輸出國,平均每年出口六百萬噸,其中一部分供這個次大陸的其他地區(主要是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消費,同時也供應中國、印度和錫蘭。東南亞落入日本人手中以後,這些出口便中止了,其影響遠遠超出了次大陸本身。後果之一是1943年孟加拉發生了一場災難性的饑荒。東南亞還曾是其他產品(諸如橡膠、錫、奎寧和食糖)的主要產地。但是,在1945年的情況下,大米是主要的必需品。
東南亞不但出口停止,而且生產也急劇下降。由於被剝奪了市場,當地的耕種者不再生產超出維持其自身生活需要的產品。結果,農田日趨荒蕪。
東南亞的糧食供應潛力,對於一個人口正在迅速增長的世界來說是極端重要的,恢復生產必然成為政策中的一項主要目標。的確,幾乎可以這樣說,
在本地區肩負主要責任的英國政府的政策可用“大米”二字來概括。
顯然,這個問題不是各個地區可以自行解決的,需要協同努力。在重新占領的初期,東南亞統帥部根據華盛頓聯合糧食委員會的部署,負責分配大米;但是,軍事管製不能維持長久,於是英國政府任命基勒恩勳爵為東南亞特別專員,基勒恩勳爵於1946年3月16日在新加坡就職。總的來說,他的工作是協調東南亞的經濟機構,特別是採取適當的措施來增產糧食和分配糧食給缺糧地區,就英屬領地的事務而言,他還擔任了本地區有關國際關225
名義上自由的主權國家的公民而感到驕傲的。日本做到了西方列強曾說過而事實上從未做到的事。此外,幾乎在東南亞的每一個地區都掀起了抵抗運動,這些抵抗運動絕大部分出於自發:它們並不是由從前統治這些地區的強國鼓動起來的。而是東南亞人民自己組織起來的——大部分是由政治上的左翼分子自願結合而成,因為右翼分子(他們通常在本國擁有大宗財產)對於要冒著生命和財產的危險去公開反對得勝的敵人,是要更為小心翼翼,瞻前顧後的。抵抗運動雖然經過多年223的挫折,但最後結果證明了他們是勝利的一方,這使他們贏得了巨大的威望,而且他們對自己在贏得勝利這件事上所作的貢獻,也許傾向於估價得比其實際的貢獻為高。他們對他們的狹小地區以外所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在勝利中的那一份功勞、而對別人所起的作用卻沒有同等看待。因此,他們要求取得勝利的果實,而他們認為,唯一合適的報酬是由他們自己來管理國家,這個國家不僅是他們自己
的,而且他們認為是自己從敵人手中拯救出來的。
此外,因為各國抵抗運動的成員大部分來自左翼,所以抵抗運動格外具有民族主義色彩,並更加反對那些曾傾向於同日本人合作的富裕階級。因此,在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戰爭結束時都出現了強烈的民族主義的、往往是共產主義的好戰的左翼,他們為打仗而組織起來,裝備著由盟國在戰時分發給他們的充足的武器,並且充滿了一種新的自信心。東南亞統帥部所必須與之
打交道的就是這樣一些人。
因此,在政治領域內,一個主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要求獨立——這一要求,是抵抗運動所大聲疾呼、並得到上述有關的大部分國家其他各階層人士支持的。比較清醒的民族主義者仍然希望同宗主國進行友好合作,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害怕抵抗運動的左傾趨向;但是,在1945年和1946年所出現的條件下,他們的呼聲很難被人注意,因為一般說來,他們沒有組織起來,而左翼卻仍然保持著戰爭時期的組織,並且得到一些準軍事性組織
的支持。
在西方宗主國列強中間,大都缺乏明確的方針。他們把力量和注意力集中於主要而迫切的任務上麵,即首先是抵抗,然後是打敗強大的敵人;而對於下一步該做什麽卻沒有明確的打算。在每一個宗主國裏,要求完全恢復戰前狀態的大有人在。在殖民地損失了資本的工商企業現在急於想補償自己的損失,在殖民地發了跡的官員們也想重振舊業。對於許多昔日的歐洲僑民,特別是——但並不僅僅是——政界人士,發生作用的另一個動力是,他們感到,自己對居住在周圍的、曾由他們幫助組織各種事務的人們懷有一種慈父般的感情,他們真誠地相信,這些人的幸福確實需要他們或者象他們自己那樣的其他歐224洲人的幫助。另一方麵,西方宗主國中的左翼,出於理論信仰上的原因,對東南亞極端民族主義者的事業深表贊同。所以,東南亞統帥部以及後來接替它進行管理的民政當局部麵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對這個問題得不到一個使各方麵都感到滿意的解決辦法。結果,從1945年到1946年,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由於民族主義精神的加強而發生了衝突,這種衝突使得
這一地區遭受了從未有過的苦難。
這個時期裏,在東南亞出現的那種混亂的政治局勢不僅是個地方性問題,它是一個與全世界都有關係的問題。戰前,東南亞曾是世界上重要商品的重要產地之一。緬甸、暹羅和印度支那曾是世界三個主要大米輸出國,平均每年出口六百萬噸,其中一部分供這個次大陸的其他地區(主要是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消費,同時也供應中國、印度和錫蘭。東南亞落入日本人手中以後,這些出口便中止了,其影響遠遠超出了次大陸本身。後果之一是1943年孟加拉發生了一場災難性的饑荒。東南亞還曾是其他產品(諸如橡膠、錫、奎寧和食糖)的主要產地。但是,在1945年的情況下,大米是主要的必需品。
東南亞不但出口停止,而且生產也急劇下降。由於被剝奪了市場,當地的耕種者不再生產超出維持其自身生活需要的產品。結果,農田日趨荒蕪。
東南亞的糧食供應潛力,對於一個人口正在迅速增長的世界來說是極端重要的,恢復生產必然成為政策中的一項主要目標。的確,幾乎可以這樣說,
在本地區肩負主要責任的英國政府的政策可用“大米”二字來概括。
顯然,這個問題不是各個地區可以自行解決的,需要協同努力。在重新占領的初期,東南亞統帥部根據華盛頓聯合糧食委員會的部署,負責分配大米;但是,軍事管製不能維持長久,於是英國政府任命基勒恩勳爵為東南亞特別專員,基勒恩勳爵於1946年3月16日在新加坡就職。總的來說,他的工作是協調東南亞的經濟機構,特別是採取適當的措施來增產糧食和分配糧食給缺糧地區,就英屬領地的事務而言,他還擔任了本地區有關國際關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