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鼓峰是蘇、滿邊界附近一個標高為150米的丘陵,除滿漢鐵路由它身邊通過外,
在戰略上並無多大價值。“九·一八”事變後,日蘇兩國軍隊都在這裏配備了國境
守備隊,圍繞著不明確的國境線,日蘇少數軍隊開始對峙,由張鼓峰到沙草峰一帶,
一直維持著由兩國軍隊輪流占領的局麵。
7月11日,當日陸軍總部得到情報說,約40名蘇聯士兵在張鼓峰山頂構築陣地時,
他們的反應是複雜的。因為當時日本陸軍正集中中國派遣軍全部兵力進行武漢會戰。
因此,對在這裏同蘇聯打一場真正的戰爭,多持批判態度。日本天皇也下令當地日
駐軍立即撤出戰鬥。
當然,一直在等待著進攻命令的當地駐軍,對這樣的命令很難心悅誠服。他們
遲遲不願撤回原來的防線。29日,當他們真正撤退時,在當地又發生了第二次衝突,
終於捲入了一場真正的戰爭。
三、獨斷專行師團長
29日上午9點多。
當尾高師團長接到蘇軍在沙草峰以南構築陣地的報告後,他怎麽也坐不住了,
立即命令日國境守備隊長對其發起進攻。他認為這一事件與張鼓峰事件不同,因此
就強辯說,這與行前下達的當地守軍返回原防地的命令並不矛盾,請求朝鮮軍司令
官允許他再次集結兵力。
朝鮮軍和大本營雖然同意這一事件與張鼓峰事件另作處理的意見,但原則上仍
堅持不擴大的方針,禁止他們在追擊時越過邊境。
然而尾高師團長本來就屬於對蘇強硬派,常常為沒能參加在中國進行的戰爭而
抱怨不已。他不滿意這一方針,事先也未向朝鮮軍司令部請示,就獨斷專行地擅自
決定向蘇軍進攻。
31日拂曉,日軍向張鼓峰到沙草峰一線蘇軍陣地發動夜襲擊,總共投入一個聯
隊約1600人的兵力。進攻基本獲得成功,蘇軍向東撤退。
日軍剛一行動,遠東方麵軍司令員布留赫爾元帥便命令駐波謝特地區步行第40
師各部隊作好戰鬥準備,同時派出兩個加強營派往齊緬納亞山和紮奧繹爾納亞山,
很快爆發了激烈戰鬥。
蘇軍於8月初投入了相當多的兵力,布留赫爾元帥把哈桑湖戰爭交給遠東軍區參
謀長格奧爾基·什捷倫軍長直接指揮其本部開始策劃一次進攻。
8月6日,首先對高地進行了轟炸和密集炮轟,隨後蘇聯步兵發動攻擊。
8月9日,在雙方遭到沉重傷亡之後,戰鬥實際上停頓下來,日軍放棄了對有爭
議領土的占領。
四、 下達“滿蘇邊境糾紛處理綱要”
1939年4月,日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大將命令所屬務兵團司令官要執行“滿蘇
邊境糾紛處理綱要”。這個綱要中的14點是國境問題,它典型地表示出關東軍對邊
界衝突的強硬態度。
這個綱要主要內容是:
1.“我不犯人,也不準人犯我”,這就是關東軍對待邊境線的根本立場。如果
要突襲並殲滅越境蘇軍(包括外蒙軍),則可以“暫時進入蘇聯境內”。
2.在邊境線不明確的地區,各地防衛司令官可以“按自己判斷劃定邊境線”,
並要明確告訴前線部隊。
3.一旦發生糾紛,要求前線部隊“斷然採取堅決果敢的行動”,至於對由此而
產生的事態進行處理的收拾局麵,要“信賴上級司令部”。
從以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要用武力解決糾紛的思想,現在比過去更明
顯了。
這樣一來,隻要當地軍隊忠實地執行司令部命令,或者蘇聯方麵不作出讓步,
就不可避免地遲早會在為境上發生一場大的衝突。
諾門坎事件的第一份報告,傳到關東軍司令部,就是在這個“要綱”下達後不
到20天的時候。
五、第一次諾門坎事件
1939年5月11日,數十名外蒙騎兵過哈拉哈河進入諾門坎布爾特·歐波西南約十
五公裏的地方。“滿洲國”警備隊立即把他們趕回西岸。
12月,外蒙騎兵再次進入東岸,並同“滿洲國”警備隊進行交戰。
發生“諾門坎事件”的第一份報告,是在1939年5月13日下午送到關東軍司令部
的。
5月23日,駐海拉爾的第二十三師團長司令部,正召開聯席會議,向各部隊傳達
“滿蘇邊境糾紛處理綱要”。這時,從諾門坎送來了首批報告,師團長小鬆原道太
郎中將是諾門坎方麵的防衛司令官,他決心與外蒙部隊戰鬥。當即下令部隊出動。
5月13日下午,小鬆原道太郎中將在給關東軍司令部的電報中說:“約七百名外
蒙士兵十二日晨,在諾門坎地區涉過哈拉哈河侵入滿洲國境,與滿洲軍之一部交火。
由於其後方似乎有增援部隊,已令師團所部之一部和滿軍將其殲滅。”
不過,這次交火是在12日還是11日說法不一,關東軍特別是當時的關東軍作戰
在戰略上並無多大價值。“九·一八”事變後,日蘇兩國軍隊都在這裏配備了國境
守備隊,圍繞著不明確的國境線,日蘇少數軍隊開始對峙,由張鼓峰到沙草峰一帶,
一直維持著由兩國軍隊輪流占領的局麵。
7月11日,當日陸軍總部得到情報說,約40名蘇聯士兵在張鼓峰山頂構築陣地時,
他們的反應是複雜的。因為當時日本陸軍正集中中國派遣軍全部兵力進行武漢會戰。
因此,對在這裏同蘇聯打一場真正的戰爭,多持批判態度。日本天皇也下令當地日
駐軍立即撤出戰鬥。
當然,一直在等待著進攻命令的當地駐軍,對這樣的命令很難心悅誠服。他們
遲遲不願撤回原來的防線。29日,當他們真正撤退時,在當地又發生了第二次衝突,
終於捲入了一場真正的戰爭。
三、獨斷專行師團長
29日上午9點多。
當尾高師團長接到蘇軍在沙草峰以南構築陣地的報告後,他怎麽也坐不住了,
立即命令日國境守備隊長對其發起進攻。他認為這一事件與張鼓峰事件不同,因此
就強辯說,這與行前下達的當地守軍返回原防地的命令並不矛盾,請求朝鮮軍司令
官允許他再次集結兵力。
朝鮮軍和大本營雖然同意這一事件與張鼓峰事件另作處理的意見,但原則上仍
堅持不擴大的方針,禁止他們在追擊時越過邊境。
然而尾高師團長本來就屬於對蘇強硬派,常常為沒能參加在中國進行的戰爭而
抱怨不已。他不滿意這一方針,事先也未向朝鮮軍司令部請示,就獨斷專行地擅自
決定向蘇軍進攻。
31日拂曉,日軍向張鼓峰到沙草峰一線蘇軍陣地發動夜襲擊,總共投入一個聯
隊約1600人的兵力。進攻基本獲得成功,蘇軍向東撤退。
日軍剛一行動,遠東方麵軍司令員布留赫爾元帥便命令駐波謝特地區步行第40
師各部隊作好戰鬥準備,同時派出兩個加強營派往齊緬納亞山和紮奧繹爾納亞山,
很快爆發了激烈戰鬥。
蘇軍於8月初投入了相當多的兵力,布留赫爾元帥把哈桑湖戰爭交給遠東軍區參
謀長格奧爾基·什捷倫軍長直接指揮其本部開始策劃一次進攻。
8月6日,首先對高地進行了轟炸和密集炮轟,隨後蘇聯步兵發動攻擊。
8月9日,在雙方遭到沉重傷亡之後,戰鬥實際上停頓下來,日軍放棄了對有爭
議領土的占領。
四、 下達“滿蘇邊境糾紛處理綱要”
1939年4月,日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大將命令所屬務兵團司令官要執行“滿蘇
邊境糾紛處理綱要”。這個綱要中的14點是國境問題,它典型地表示出關東軍對邊
界衝突的強硬態度。
這個綱要主要內容是:
1.“我不犯人,也不準人犯我”,這就是關東軍對待邊境線的根本立場。如果
要突襲並殲滅越境蘇軍(包括外蒙軍),則可以“暫時進入蘇聯境內”。
2.在邊境線不明確的地區,各地防衛司令官可以“按自己判斷劃定邊境線”,
並要明確告訴前線部隊。
3.一旦發生糾紛,要求前線部隊“斷然採取堅決果敢的行動”,至於對由此而
產生的事態進行處理的收拾局麵,要“信賴上級司令部”。
從以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要用武力解決糾紛的思想,現在比過去更明
顯了。
這樣一來,隻要當地軍隊忠實地執行司令部命令,或者蘇聯方麵不作出讓步,
就不可避免地遲早會在為境上發生一場大的衝突。
諾門坎事件的第一份報告,傳到關東軍司令部,就是在這個“要綱”下達後不
到20天的時候。
五、第一次諾門坎事件
1939年5月11日,數十名外蒙騎兵過哈拉哈河進入諾門坎布爾特·歐波西南約十
五公裏的地方。“滿洲國”警備隊立即把他們趕回西岸。
12月,外蒙騎兵再次進入東岸,並同“滿洲國”警備隊進行交戰。
發生“諾門坎事件”的第一份報告,是在1939年5月13日下午送到關東軍司令部
的。
5月23日,駐海拉爾的第二十三師團長司令部,正召開聯席會議,向各部隊傳達
“滿蘇邊境糾紛處理綱要”。這時,從諾門坎送來了首批報告,師團長小鬆原道太
郎中將是諾門坎方麵的防衛司令官,他決心與外蒙部隊戰鬥。當即下令部隊出動。
5月13日下午,小鬆原道太郎中將在給關東軍司令部的電報中說:“約七百名外
蒙士兵十二日晨,在諾門坎地區涉過哈拉哈河侵入滿洲國境,與滿洲軍之一部交火。
由於其後方似乎有增援部隊,已令師團所部之一部和滿軍將其殲滅。”
不過,這次交火是在12日還是11日說法不一,關東軍特別是當時的關東軍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