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火的考驗:美國內戰及重建 作者:[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部的一些主要政治人物還宣稱。徵兵違背了邦聯正在奮鬥的目標。喬治亞州好鬥的州長約瑟夫·e·布朗說:“在喬治亞州退出聯邦前的任何美國政府法案對憲法賦予的自由權利的打擊,也沒有像這個徵兵法那樣厲害。”布朗竭力挫敗徵募士兵的做法。他委派許多喬治亞州人擔任免除服兵役的文職官員或民兵軍官的職務。這個州的民兵軍官之多,到了官多於兵的地步,因此一位南部邦聯的將軍以厭惡的口吻敘述一個典型的民兵連隊,說它由“三個校級軍官、四個參謀、十個上尉、三十個中尉和一個有腸胃病的列兵所組成”。其它一些州長,特別是北卡羅來納州的澤布倫·萬斯也以公民自由權和各州權益為理由反對徵兵。他們的反對已成為各州權益與中央集權之間巨大衝突的一部分,從而妨礙了邦聯的戰爭工作。
但是,盡管徵兵法遭到反對,而且在執行中效果不大並發生種種舞弊現象,但它的確為邦聯軍隊招來了士兵。倘若不是徵兵,南部就很難使戰爭堅持到1862年,因為徵兵法除輸送新兵到部隊之外,還使老兵不能退役。在邦聯軍隊服役的人數可能總共有12萬人,估計有70000人是頂替的。實際上有多少人頂替服役還是個待解決的問題,因為許多有關頂替的證明文件都是假的。不管怎樣,與聯邦軍隊8%相比,邦聯軍隊中征來和頂替的士兵大概占20%。在南部,強製誌願兵重新入伍,這就意味著每一個邦聯士兵在戰爭期間長期服役,除非戰死或因傷病退役。而在聯邦則相反,服役期滿的士兵不能被徵用,或被強製重新入伍。所以,雖然在聯邦服役的士兵總數比在邦聯服役的士兵大兩倍半,但在部隊中老兵的數目在任何時候都相差不大。因為一個老兵被認為最少可抵得上兩個新兵,所以邦聯在人力方麵上的劣勢實際上不是那麽大。
然而,在發動戰爭所需的資源方麵,南部的弱點比人力方麵的弱點還要大。北部擁有接近90%的全國工業生產能力。在某些對軍工生產重要的工業中,聯邦的優勢甚至更起決定作用。根據1860年的統計數字,北部的大小艦艇就比南部多11倍,北部比南部多生產14倍生鐵、16倍紡織品、23倍火車機車,31倍槍枝(但是,槍枝的重要市場往往是在南部)。在食品生產方麵,北部的優勢稍高於二比一(或按人口計算大約和南部一樣)。但是,聯邦每平方英裏鐵路密度大兩倍以上,機車和汽車的總數多出幾倍。南部在鐵路方麵的劣勢由於缺乏補充能力而劇增,造成了運輸緊張,往往使前方缺少食物和補給品。北部牲口稍占優勢,但不足二比一;邦聯的許多牲口是在上南部一些地區,而這些地區不久便被聯邦軍隊所控製。
邦聯的有利條件
由於上述的劣勢,南部人怎樣才能指望取得勝利?有一個邦聯的新聞記者這樣寫道:“有些條件要比數字更能加強軍隊。”他堅持認為:南部“在某些有利條件方麵可以抵消北部在物資資源方麵所占的巨大優勢”。
戰爭的目的和士氣
最重要的有利條件是從作戰雙方相反的戰爭目的中產生的。邦聯“取得勝利”的目的不是要侵占北部,也不是摧毀其軍隊;他們隻是堅持防衛,防止北部摧毀南部軍隊。南部人尋求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那種精神,當時英軍的物質優勢比1861年北部的優勢大得多。他們也注意其它小國革命成功的經驗。在菲利普二世統治下的西班牙竭盡全力不能撲滅尼德蘭的反叛。奧地利軍團向小國瑞士進軍而徒勞無功。傑斐遜·戴維斯在1861年4月26日給邦聯議會的第一篇戰爭谘文中這樣說過,像那些熱愛自由的叛逆者那樣,“我們不謀求任何征服、任何擴張,也不謀求我們剛剛組成的邦聯各州作出任何讓步。我們所要求的是不要幹涉我們”。
為了取勝,北部不得不入侵、征服和摧毀南部的力量和反抗意誌。侵略和征服在邏輯上比保衛領土難得多。英國軍事專家回顧1776年英國軍隊的經驗,在1861年承認,像邦聯那樣大的國家是不能被征服的。在內戰早期,倫敦《泰晤士報》曾這樣評論:“把反叛者從波多馬克河南岸趕走甚至占領裏奇蒙是一回事,但征服和永久控製幾乎像歐洲俄羅斯那樣大的一個國家則是另一回事,……任何獨立戰爭莫不以勝利告終,除非在這一戰爭中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就像英國在獨立戰爭時期不得不放棄對殖民地的征服一樣,所以,北部也將不得不放棄征服南部。”
那種無形的但卻是重要的精神因素對一支為保衛自己祖國而戰的軍隊來說是十分有利的。一位邦聯首領這樣寫道:“我們在自己的國土上戰鬥,為我們的生存而戰鬥,我們就具有巨大的有利條件。縱觀全球,難道說100萬在本土保衛自己抵禦外侮的軍隊從單純軍事觀點來看,不比入侵別國的500萬外國軍隊更強大嗎?”當邦聯變成了侵略者的時候,這種士氣上的有利條件就轉向北部了。在葛底斯堡戰役的第一天,一位聯邦的官員就這樣寫道:“我們士兵戰鬥的熱情比他們在維吉尼亞時高三倍。賓夕法尼亞州遭到侵略,而我們正在自己的本土上進行戰鬥,這種信念強烈地影響著他們的情緒。”當邦聯在葛底斯堡戰鬥後撤到維吉尼亞時,李將軍的一位參謀軍官說:“必須承認,我們的士兵在波多馬克這一邊(南邊)作戰時,情緒是飽滿的。……他們不願在人民對他們抱有敵意的國家裏作戰,而今天他們每一個人都確實比三天前強兩倍。”
但是,盡管徵兵法遭到反對,而且在執行中效果不大並發生種種舞弊現象,但它的確為邦聯軍隊招來了士兵。倘若不是徵兵,南部就很難使戰爭堅持到1862年,因為徵兵法除輸送新兵到部隊之外,還使老兵不能退役。在邦聯軍隊服役的人數可能總共有12萬人,估計有70000人是頂替的。實際上有多少人頂替服役還是個待解決的問題,因為許多有關頂替的證明文件都是假的。不管怎樣,與聯邦軍隊8%相比,邦聯軍隊中征來和頂替的士兵大概占20%。在南部,強製誌願兵重新入伍,這就意味著每一個邦聯士兵在戰爭期間長期服役,除非戰死或因傷病退役。而在聯邦則相反,服役期滿的士兵不能被徵用,或被強製重新入伍。所以,雖然在聯邦服役的士兵總數比在邦聯服役的士兵大兩倍半,但在部隊中老兵的數目在任何時候都相差不大。因為一個老兵被認為最少可抵得上兩個新兵,所以邦聯在人力方麵上的劣勢實際上不是那麽大。
然而,在發動戰爭所需的資源方麵,南部的弱點比人力方麵的弱點還要大。北部擁有接近90%的全國工業生產能力。在某些對軍工生產重要的工業中,聯邦的優勢甚至更起決定作用。根據1860年的統計數字,北部的大小艦艇就比南部多11倍,北部比南部多生產14倍生鐵、16倍紡織品、23倍火車機車,31倍槍枝(但是,槍枝的重要市場往往是在南部)。在食品生產方麵,北部的優勢稍高於二比一(或按人口計算大約和南部一樣)。但是,聯邦每平方英裏鐵路密度大兩倍以上,機車和汽車的總數多出幾倍。南部在鐵路方麵的劣勢由於缺乏補充能力而劇增,造成了運輸緊張,往往使前方缺少食物和補給品。北部牲口稍占優勢,但不足二比一;邦聯的許多牲口是在上南部一些地區,而這些地區不久便被聯邦軍隊所控製。
邦聯的有利條件
由於上述的劣勢,南部人怎樣才能指望取得勝利?有一個邦聯的新聞記者這樣寫道:“有些條件要比數字更能加強軍隊。”他堅持認為:南部“在某些有利條件方麵可以抵消北部在物資資源方麵所占的巨大優勢”。
戰爭的目的和士氣
最重要的有利條件是從作戰雙方相反的戰爭目的中產生的。邦聯“取得勝利”的目的不是要侵占北部,也不是摧毀其軍隊;他們隻是堅持防衛,防止北部摧毀南部軍隊。南部人尋求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那種精神,當時英軍的物質優勢比1861年北部的優勢大得多。他們也注意其它小國革命成功的經驗。在菲利普二世統治下的西班牙竭盡全力不能撲滅尼德蘭的反叛。奧地利軍團向小國瑞士進軍而徒勞無功。傑斐遜·戴維斯在1861年4月26日給邦聯議會的第一篇戰爭谘文中這樣說過,像那些熱愛自由的叛逆者那樣,“我們不謀求任何征服、任何擴張,也不謀求我們剛剛組成的邦聯各州作出任何讓步。我們所要求的是不要幹涉我們”。
為了取勝,北部不得不入侵、征服和摧毀南部的力量和反抗意誌。侵略和征服在邏輯上比保衛領土難得多。英國軍事專家回顧1776年英國軍隊的經驗,在1861年承認,像邦聯那樣大的國家是不能被征服的。在內戰早期,倫敦《泰晤士報》曾這樣評論:“把反叛者從波多馬克河南岸趕走甚至占領裏奇蒙是一回事,但征服和永久控製幾乎像歐洲俄羅斯那樣大的一個國家則是另一回事,……任何獨立戰爭莫不以勝利告終,除非在這一戰爭中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就像英國在獨立戰爭時期不得不放棄對殖民地的征服一樣,所以,北部也將不得不放棄征服南部。”
那種無形的但卻是重要的精神因素對一支為保衛自己祖國而戰的軍隊來說是十分有利的。一位邦聯首領這樣寫道:“我們在自己的國土上戰鬥,為我們的生存而戰鬥,我們就具有巨大的有利條件。縱觀全球,難道說100萬在本土保衛自己抵禦外侮的軍隊從單純軍事觀點來看,不比入侵別國的500萬外國軍隊更強大嗎?”當邦聯變成了侵略者的時候,這種士氣上的有利條件就轉向北部了。在葛底斯堡戰役的第一天,一位聯邦的官員就這樣寫道:“我們士兵戰鬥的熱情比他們在維吉尼亞時高三倍。賓夕法尼亞州遭到侵略,而我們正在自己的本土上進行戰鬥,這種信念強烈地影響著他們的情緒。”當邦聯在葛底斯堡戰鬥後撤到維吉尼亞時,李將軍的一位參謀軍官說:“必須承認,我們的士兵在波多馬克這一邊(南邊)作戰時,情緒是飽滿的。……他們不願在人民對他們抱有敵意的國家裏作戰,而今天他們每一個人都確實比三天前強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