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法西斯德軍在冬季戰局慘遭失敗,但是德軍參謀總部還是不借一切代價地極力要恢復其軍隊的威望,奪回喪失的主動權並想扭轉戰爭的進程。為此,德軍統帥部決定1943年夏季在蘇德戰場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勢。從戰略上考慮,德軍統帥部認為庫爾斯克突出部是最理想的進攻出發地段。
這次的進攻戰役(代號為“堡壘”作戰)計劃,在1943年4月就製定好了。按照德軍統帥部的意圖,實施“堡壘”作戰的目的是消滅我庫爾斯克突出部上的中央方麵軍和沃羅涅什方麵軍。希特勒統帥部對這次戰役寄託很大希望。前希特勒將軍曼施坦因在回憶錄中寫道:“堡壘’作戰是東線戰爭的決定性的轉折點。”希特勒統帥部指望一旦此役成功,別的地段可乘此有利戰機發起進攻。
然而蘇軍最高統帥部及時地識破了敵人這一陰謀,及時採取措施粉碎了希特勒統帥部的計劃。作為這些措施中的一個措施,是最高統帥部製定了在庫爾斯克突出部上粉碎法西斯德軍的計劃。按照這一計劃要求,我軍應以項有準備的防禦疲憊法西斯德軍的突擊力量,然後以強大的戰略預備隊轉入進攻粉碎敵人的主要集團。
7月5日法西斯德軍在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二地以南地轉遊入進攻。但是,敵人末能突破蘇軍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希特勒匪徒在多次、而又徒勞無益的衝擊中耗盡了自己的兵力,並在我軍的突擊之下向後撤退。
蘇軍展開了強大的進攻,於8月5日解放了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8月23日攻克哈爾科夫,並向第聶伯河揮師疾進。偉大衛國戰爭許多大會戰中的一次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就是這樣結束了。這次會戰中,蘇軍不僅打破了德軍的夏季進攻計劃,而且還給予希特勒匪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在庫爾斯克突出部50天的交戰中,粉碎敵人約30個師(其中有7個坦克師),消滅敵機3,500餘架。這次會戰把法西斯德軍打得一撅不振,直到戰爭結束,法西斯德軍再也沒有恢復元氣。
在奧廖爾、別爾哥羅德和哈爾科夫粉碎法西斯德軍,為我軍轉入全麵進攻創造了條件。蘇軍粉碎了德軍第聶伯河、米尤斯河和莫洛契納亞河防線。經過復季作戰,紅軍在蘇德戰場中央地段向西推近了300公裏,在南線向西推近了600來公裏。
蘇軍的這些勝利,為北高加索方麵軍轉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蘇軍向第聶伯河下遊推進,使敵塔曼集團處於極為困難的境地。塔曼登陸場,作為德軍的進攻出發地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已失去它原來的意義了,但是敵人還在繼續加強塔曼登陸場上的防禦,企圖盡量多守一些時間。敵人這樣做是為了控製塔曼半島上的港口,以保障海上遠輸線暢通無阻並限製我黑海艦隊的活動。此外,塔曼登陸場還是克裏木(敵人空軍的基地)的門戶。
最高統帥部在這種情況下給北高加索方麵軍規定了肅清敵塔曼集團和不讓其向克裏木撤退的任務。敵“蔚藍色防線”是北高加索方麵軍遂行這一任務的主要障礙。
在介紹“蔚藍色防線”之前,我們先概括地介紹一下北高加索方麵軍當前作戰地帶內的地形特點。這裏地形十分複雜。作戰地域的東北部,是亞速海沿岸和庫班河穀的沼澤很多的低地,這裏溺穀沼澤星羅棋布,小溪河汊縱橫交錯。東南部是山林地地形。在塔曼半島腹地瓦列尼科夫斯卡亞、阿納帕一線,地勢平坦,是草原地,略帶沙丘。在塔曼半島西部帖姆留克、布拉戈維申斯科耶一線以西,部隊行動不便,隻能在溺穀之間的窄狹小路上運動。
這樣的地形,便於敵人組織牢固的防禦。他們可把製高點和居民地構築成抵抗樞紐部。法西斯德軍統帥部決定充分利用這種有利的地形條件固守塔曼半島。
“蔚藍色防線”是一個什麽樣的防線呢?
德軍統帥部早在1943年1月就擔心庫班集團會被蘇軍猛攻壓向海邊並被趕下海去。他們從那時起就開始在庫班河下遊塔曼半島的接近地上構築若幹道防禦地區。
希特勒匪徒用武力把當地居民趕到這些地區修工事。成千上萬的城鄉居民,在德寇衝鋒鎗手押解下挖掘塹壕、防坦克壕、掩體。敵人的工兵、特種建築部隊和野戰部隊構築堅固的支撐點和抵抗樞紐部。他們經過四個多月的時間,構築了苦幹道前後距離為5—25公裏的防禦地區。主要防禦地帶(即“蔚藍色防線”)的縱深達6公裏。在“蔚藍色防線”之後30—40公裏的地方還有幾道堅固的防線。
“蔚藍色防線”左起維爾比亞納亞沙咀,途經亞速海沿岸許多溺穀,爾後逆庫爾卡河而上(敵人利用了這條河的56公裏長的高大土堤),繼之“蔚藍色防線”向東折去,沿阿達古姆河沼澤地形,一直延伸到基輔斯卡亞鎮(這個地段前麵庫班河下遊的沼澤地一望無邊),爾後防禦前沿又向南折去。
在“蔚藍色防線”中段32公裏寬的地帶內,各兵種都可行動。因而,希特勒匪徒對這個地段的工事構築非常重視。這裏設有兩道陣地,每道陣地上構築有大量的防禦樞紐部和支撐點(它們設立製高點上或城鎮鄉村居民地內),在各個支撐點之間還修有帶鋼帽頂蓋的鋼筋混凝土發射點。
第一陣地上的主要防禦樞紐部位於基輔斯卡亞鎮內和195.5高地上。基輔斯卡亞樞紐部掩護穿經瓦列尼科夫斯卡亞鎮的塔曼公路,195.5高地樞紐部掩護穿經下巴坎斯卡亞鎮和上巴坎斯基鎮的諾沃羅西斯克公路和鐵路。
這次的進攻戰役(代號為“堡壘”作戰)計劃,在1943年4月就製定好了。按照德軍統帥部的意圖,實施“堡壘”作戰的目的是消滅我庫爾斯克突出部上的中央方麵軍和沃羅涅什方麵軍。希特勒統帥部對這次戰役寄託很大希望。前希特勒將軍曼施坦因在回憶錄中寫道:“堡壘’作戰是東線戰爭的決定性的轉折點。”希特勒統帥部指望一旦此役成功,別的地段可乘此有利戰機發起進攻。
然而蘇軍最高統帥部及時地識破了敵人這一陰謀,及時採取措施粉碎了希特勒統帥部的計劃。作為這些措施中的一個措施,是最高統帥部製定了在庫爾斯克突出部上粉碎法西斯德軍的計劃。按照這一計劃要求,我軍應以項有準備的防禦疲憊法西斯德軍的突擊力量,然後以強大的戰略預備隊轉入進攻粉碎敵人的主要集團。
7月5日法西斯德軍在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二地以南地轉遊入進攻。但是,敵人末能突破蘇軍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希特勒匪徒在多次、而又徒勞無益的衝擊中耗盡了自己的兵力,並在我軍的突擊之下向後撤退。
蘇軍展開了強大的進攻,於8月5日解放了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8月23日攻克哈爾科夫,並向第聶伯河揮師疾進。偉大衛國戰爭許多大會戰中的一次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就是這樣結束了。這次會戰中,蘇軍不僅打破了德軍的夏季進攻計劃,而且還給予希特勒匪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在庫爾斯克突出部50天的交戰中,粉碎敵人約30個師(其中有7個坦克師),消滅敵機3,500餘架。這次會戰把法西斯德軍打得一撅不振,直到戰爭結束,法西斯德軍再也沒有恢復元氣。
在奧廖爾、別爾哥羅德和哈爾科夫粉碎法西斯德軍,為我軍轉入全麵進攻創造了條件。蘇軍粉碎了德軍第聶伯河、米尤斯河和莫洛契納亞河防線。經過復季作戰,紅軍在蘇德戰場中央地段向西推近了300公裏,在南線向西推近了600來公裏。
蘇軍的這些勝利,為北高加索方麵軍轉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蘇軍向第聶伯河下遊推進,使敵塔曼集團處於極為困難的境地。塔曼登陸場,作為德軍的進攻出發地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已失去它原來的意義了,但是敵人還在繼續加強塔曼登陸場上的防禦,企圖盡量多守一些時間。敵人這樣做是為了控製塔曼半島上的港口,以保障海上遠輸線暢通無阻並限製我黑海艦隊的活動。此外,塔曼登陸場還是克裏木(敵人空軍的基地)的門戶。
最高統帥部在這種情況下給北高加索方麵軍規定了肅清敵塔曼集團和不讓其向克裏木撤退的任務。敵“蔚藍色防線”是北高加索方麵軍遂行這一任務的主要障礙。
在介紹“蔚藍色防線”之前,我們先概括地介紹一下北高加索方麵軍當前作戰地帶內的地形特點。這裏地形十分複雜。作戰地域的東北部,是亞速海沿岸和庫班河穀的沼澤很多的低地,這裏溺穀沼澤星羅棋布,小溪河汊縱橫交錯。東南部是山林地地形。在塔曼半島腹地瓦列尼科夫斯卡亞、阿納帕一線,地勢平坦,是草原地,略帶沙丘。在塔曼半島西部帖姆留克、布拉戈維申斯科耶一線以西,部隊行動不便,隻能在溺穀之間的窄狹小路上運動。
這樣的地形,便於敵人組織牢固的防禦。他們可把製高點和居民地構築成抵抗樞紐部。法西斯德軍統帥部決定充分利用這種有利的地形條件固守塔曼半島。
“蔚藍色防線”是一個什麽樣的防線呢?
德軍統帥部早在1943年1月就擔心庫班集團會被蘇軍猛攻壓向海邊並被趕下海去。他們從那時起就開始在庫班河下遊塔曼半島的接近地上構築若幹道防禦地區。
希特勒匪徒用武力把當地居民趕到這些地區修工事。成千上萬的城鄉居民,在德寇衝鋒鎗手押解下挖掘塹壕、防坦克壕、掩體。敵人的工兵、特種建築部隊和野戰部隊構築堅固的支撐點和抵抗樞紐部。他們經過四個多月的時間,構築了苦幹道前後距離為5—25公裏的防禦地區。主要防禦地帶(即“蔚藍色防線”)的縱深達6公裏。在“蔚藍色防線”之後30—40公裏的地方還有幾道堅固的防線。
“蔚藍色防線”左起維爾比亞納亞沙咀,途經亞速海沿岸許多溺穀,爾後逆庫爾卡河而上(敵人利用了這條河的56公裏長的高大土堤),繼之“蔚藍色防線”向東折去,沿阿達古姆河沼澤地形,一直延伸到基輔斯卡亞鎮(這個地段前麵庫班河下遊的沼澤地一望無邊),爾後防禦前沿又向南折去。
在“蔚藍色防線”中段32公裏寬的地帶內,各兵種都可行動。因而,希特勒匪徒對這個地段的工事構築非常重視。這裏設有兩道陣地,每道陣地上構築有大量的防禦樞紐部和支撐點(它們設立製高點上或城鎮鄉村居民地內),在各個支撐點之間還修有帶鋼帽頂蓋的鋼筋混凝土發射點。
第一陣地上的主要防禦樞紐部位於基輔斯卡亞鎮內和195.5高地上。基輔斯卡亞樞紐部掩護穿經瓦列尼科夫斯卡亞鎮的塔曼公路,195.5高地樞紐部掩護穿經下巴坎斯卡亞鎮和上巴坎斯基鎮的諾沃羅西斯克公路和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