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又創造了直樸的專門選鄉、會試闡墨的馬二先生,用大量筆墨描寫這一可愛的人物,也是同八股文有密切關係的。可是這位可愛的馬二先生,進學成了秀才之後,考過六七個案首(秀才歲考時的第一名),卻始終沒有考中過舉人。隻不過補了廩,即成績好的秀才,每月國家發給一二兩銀子膏火銀,謂之“廩生”,意思就是由國家倉廩發給生活費的諸生(秀才總名,即各種學生。因為府考叫進學,秀才自稱:學生’,在本縣學中有名額)。而這位不曾中舉的馬二先生,對八股文卻是深信不疑,有一套完整的理論的。如十三回中所講:


    “文章總以理法為主,任他風氣變,理法總是不變,所以本朝洪、永是一變,成、宏又是一變,細看來,理法總是一般。大約文章既不可帶註疏氣,尤不可帶詞賦氣。帶註疏氣不過失之於少文采,帶詞賦氣便有礙於聖賢口氣,所以詞賦氣尤在所忌。”


    又說批文章道:


    “也全是不可帶詞賦氣。小弟每常見前輩批語,有些風花雪月的字樣,被那些後生們看見,便要想到詩詞歌賦那條路上去,便要壞了心術。古人說的好:作文之心如人目,凡人目中,塵土屑固不可有,即金玉屑又是著得的麽?所以小弟批文章,總是採取《語類》、《或問》(按即黎清德所編《朱子語類》及朱熹著《四書或問》二書,前者是編朱熹語錄,後麵是朱熹自著,八股文《四書》題解釋發揮,以“朱注”為標準,故批語亦以此二書為據)上的精語。時常一個批語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筆。要那讀文章的讀了這一篇,就悟出幾十篇的道理,才為有益。”


    最後說到“舉業”道:


    “舉業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時候,那時用‘言揚行舉’做官,故孔子隻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這便是孔子的舉業。講到戰國時,以遊說作官,所以孟子歷說齊梁,這便是孟子的舉業。到漢朝用賢良方正開科,所以公孫弘、董仲舒舉賢良方正,這便是漢人的舉業。到唐朝用詩賦取士,他們若講孔孟的話,就沒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會做幾句詩,這便是唐人的舉業。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學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講理學,這便是宋人的舉業。到本朝用文章取士,這是極好的法則。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那個給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念文章,就是念八股;做舉業,就是做八股,最終的努力方向,就是得中做官。馬二先生的話說的極為坦率中肯,孔夫子活在明、清二代,也要作八股文,這是肯定的。可惜清代人不重視通俗小說:馬二先生的八股理論,由作文、選文、批文到八股文的最終目的,說的這樣精闢,而阮元《四書文話》、梁章钜《製藝叢話》二書中都沒有採錄,是十分可惜的。


    與《儒林外史》同時代的是《紅樓夢》。曹雪芹據新刊朱淡文所著《紅樓夢論源》考證:生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夏,卒於幹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生年比吳敬梓晚十四年,卒年晚八年。應該說是同時代的人,同時代的書。所受教育同樣是八股文教育,在書中也同樣對八股文有所反映。盡管多少不同,態度不一樣,但其時代烙印則是一樣的。不過曹雪芹生前的遭遇和身後的資料較蒲鬆齡、吳敬梓二位要少的多。蒲、吳二位雖然一生未中舉,未進入仕途,但生前已是知名的老明經,一位受到王漁洋的賞識,一位受到地方長官的推薦,要他試“博學宏詞”,這在清代前期是極高的榮譽。而身後蒲鬆齡有集,地方誌還有傳。吳敬梓也有《文木山房集》傳世。曹雪芹則無法和他們比,雖然他是正白旗包衣,又有顯赫的祖輩,但到他已是罪人家子弟,生前潦倒,死後蕭條,除殘存的《紅樓夢》而外,其他資料真是少的可憐。雖然多少學人苦心搜求,也隻是極可憐的幾條,而且都不是當時大名人有力的證明,說明曹雪芹生前朋友圈子是很小的。在清代漢人對旗人的看法是很勢利的,對於當權的旗人,皇親國戚,或阿諛奉承,或心懷畏懼,或敢怒而不敢言;對於倒台旗人、或旗人罪人家飄零子弟,那照例是十分討厭,而且看不起的。這種民族壓迫所造成的逆反心理,原是很自然的。但受到這種冷遇的人,心理自然也難坦然,必然也產生憤世疾俗的想法。對於曹雪芹的心理狀態,研討者常常忽略。但這正是認識他思想的重要依據,據此才能更好評價他的各種觀點。其對舉業和八股文的看法,從本質上說,同馬二先生的看法是一個根源,兩種態度。一是積極爭取,一是消極藐視;一個老實承認,一個自命清高。如果把承認葡萄是甜的,很想吃葡萄,但又吃不到,老實告訴別人登高去摘的人,和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人相比,表麵看,似乎很容易區別。而在實際生活中,前者每被人斥為凡夫俗子,而後者則常易於博得人的同情、讚賞,被認為是清高。曹雪芹能寫出偉大作品《紅樓夢》,一因天才,二因遭遇經歷,三也因他的學識……有這樣學識的人,自然他幼時所受教育時間很長,也是十分嚴格的。當時正式高程度的教育,沒有別的,惟一的就是八股文教育,也可以說是舉業教育。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他沒有功名,參加過多少次考試,也不得其詳。按當時習慣,一般讀書人,童子試都要觀場的。因而有的書如梁恭辰《北東園筆錄》說他是“貢生”,即進過學,成為秀才又補了貢。這有可能,但單文孤證,不足為憑。不過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他十分熟悉八股文,說的頭頭是道,二是他厭惡八股文,看不起八股文。證明在《紅樓夢》第七十三回開頭一大段文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代八股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雲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雲鄉並收藏清代八股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