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十年,餘中進士,保和殿複試獲在第一,人皆疑焉:後得知其由湘鄉相公。湘鄉得餘卷,極賞其文,言於杜文正,必欲置第一。群眾聚觀,皆曰:文則佳矣,然倉卒中安能辦此?殆錄舊文耳;湘鄉曰:不然,其詩亦相稱,豈詩亦舊詩乎?議遂定,由是得入翰林。追念微名所自,每飯不敢忘也。時詩題為‘淡煙疏雨落花天’,餘首句雲:‘花落春仍在’。湘鄉深賞之,曰:此與‘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成半麵妝’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然餘竟淪棄終身……因顏所居曰‘春在堂’。他日見吾師,當請為書此三字也。”
曲園老人所記,正可作試帖詩的詩話讀。按試帖詩的形式,所謂五言八韻,即十六句。形式上是唐人排律的作法,即用律詩的形式寫長詩。除起首和結尾外,中間都用對句。而且一韻到底,可以寫很多句,很多韻,如《紅樓夢》中蘆雪亭聯句、凹碧館聯句,都是五言排律。而科舉考試的試帖詩,五言六韻、五言八韻,則是限定字數的排律。這種詩,題目有詩意的,如“淡煙疏雨落花天”、“秋水長天一色”、“綠楊宜作兩家春”等等,都還好作,容易展開想像,容易思維組織詞句。而一些毫無詩意,或枯燥無味、空洞無物的題目,什麽“循名責實”、“整紛剔蠹”等等題目,又如何寫呢?現在讀者想像起來,實在是很難的。《春在堂隨筆》卷十正好有一則例子,可以參看:記雲:
“許氏長外孫女三多,自幼不讀書。十齡外讀蘅塘退士所選《唐詩三百首》,止讀其半,然其後喜觀人詩集,不數年,居然能詩矣。於歸後,為其婿捉刀,作試帖詩甚工。婿孝亮字詠蓼,王可莊殿撰猶子。女子能詩者多,能為試帖詩者頗少。因錄二首。‘重簾不捲留香久’、得‘簾’字,詩雲:
‘久悟閑中趣,焚香讀易兼。欲教留一炷,不使卷重簾。雞舌熏徐裊,蝦須隔漫嫌。濃收銀押底,清逗玉鉤尖。繡箔低還護,羅衣薄更添。燕歸人悄悄,鴨睡篆纖纖。馥爇熬堪驅蠹,光涵未透蟾。禦爐煙惹袖,佳句放翁拈。’
又‘卓犖觀群書’,得書字。詩雲:
‘獨具超群誌,欣觀萬卷書。人真稱卓犖,時亦爰居諸。掞藻奇才橫,探源蓄念攄。每從攤簡後,追溯結繩初。放眼空千古,羅胸富五車。誤能思虎豕,註定陋蟲魚。執筆刪蕪穢,開編恣獵漁。喜逢文治盛,珥筆待丹除。’”
這兩首試帖詩,前一首還有話可說,有詩的情趣,後一首就枯燥的多,但其詩照樣敷衍成篇,四平八穩,結尾處還頌聖,是脫胎於應製詩的寫法。因為試帖詩目的是科舉考試能以得中,所以都要有頌聖字眼,前一首的“禦爐煙惹袖”,後一首的“喜逢文治盛,珥筆待丹除”都是非常得體的頌聖詩句。寫這種試帖詩有兩點主要的:一是熟悉五言排律技巧,詩韻背得熟,典故熟;二是能就題麵字眼展開思維,知道題目出處固然好,如“重簾不捲留香久”陸放翁名句,較為普通,就好思考一些。如不知道出處,題目意思較枯燥,較狹窄,也要能從題目字麵上逐字思維,聯繫起來,鋪展開來,便有話說。如第二題“卓犖”便想到誌向超群,“群書”就想到“萬卷”,誌與才有關,書又與文字有關,又可追述歷史、結繩記事。由史又聯繫胸懷千古、學富五車等典故,進一步到考試等掄才大典來得中,在丹墀之上,接受皇帝除(即委任)官。這種熟練的思維邏輯、思維軌跡,其層次,其細緻處,同思考八股文是一致的。據近人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介紹,試帖詩的作法,也有嚴格的限製,大體如下:
先是“出題”,也叫點題,題目的字,一定要在首次兩聯點出。出題不能太緩,首聯或直賦題事,或借端引起,第二聯要急轉到題。如前舉例二詩,題字均在第一、二聯中寫出。即全題字眼,必須在第一、二聯出,將要緊字寫出表明。三聯以後不再見題字,結構與八股文一致。首聯如破題,次聯如承題,三聯如起比,四五聯如中比,六七聯如後比,結聯如束比,第一、二聯出題後,中間數聯或實作正麵,或闡發題意,或用開合,或從題外推開,或在本題映照。結聯或勒住本題,或放開一步,或將未點之題字,在此點出。全章布局,由淺入深,由虛及實,有縱有擒,有賓有主,相題立局,不能淩亂,都和八股相似。試帖詩限於科舉考試及應製。語言要莊重典雅,兒女私情輕佻語言,羈愁旅況傷感的話,一字不能闖入。以《詩經》之體例比較,隻要賦頌,不要比興。題目到手,先要辨體、次要審題,然後命意、布局、琢句、鍊氣、煉神。清人李守齋(楨)《分類詩腋》一書中,分為八法。即押韻、詮題、裁對、琢句、字法、詩品、起結、煉格八個步驟。當時人細講起來,那自然是十分複雜的。
試帖詩是限韻的,如前舉各例,得“簾”字、得“書”字,簾字在下平聲“十四鹽”,全韻隻有六十九個字,是窄韻,而且記得不熟,很容易“一先”的字混淆。書字在上平聲“六魚”韻,八十四字,也非寬韻。用字全要在本韻範圍內選擇,一錯用了其他韻部的字,就叫出了韻,閱卷官是很嚴的,便會因出韻而考不取,或降等。而且詩韻有寬有窄,如上平聲“四支”最寬,有三三三字,而“三江”最窄,隻有卅九字。試帖詩是格律詩,用韻最嚴,“一東”韻和“二冬”韻都不能通押,所以考試時,如遇窄韻,是很困難的。上平聲“十三元”韻部,字並不少,隻是按常音讀,是兩種韻母的字,如元、園、源等字,和門、村、魂、屯等字,讀音韻尾迥異,可是在一個韻中。因而舊時作律詩的人,用十三元時,常常錯誤。清代有一名人,朝考時十三元韻錯了,為此被列入四等。過了不少年,又遇朝考,又因用錯十三元韻,被列入四等。後作詩解嘲,其中有句雲:“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這是所謂巧對的對仗極為工穩的一聯詩,也是有名的試帖詩故事。
曲園老人所記,正可作試帖詩的詩話讀。按試帖詩的形式,所謂五言八韻,即十六句。形式上是唐人排律的作法,即用律詩的形式寫長詩。除起首和結尾外,中間都用對句。而且一韻到底,可以寫很多句,很多韻,如《紅樓夢》中蘆雪亭聯句、凹碧館聯句,都是五言排律。而科舉考試的試帖詩,五言六韻、五言八韻,則是限定字數的排律。這種詩,題目有詩意的,如“淡煙疏雨落花天”、“秋水長天一色”、“綠楊宜作兩家春”等等,都還好作,容易展開想像,容易思維組織詞句。而一些毫無詩意,或枯燥無味、空洞無物的題目,什麽“循名責實”、“整紛剔蠹”等等題目,又如何寫呢?現在讀者想像起來,實在是很難的。《春在堂隨筆》卷十正好有一則例子,可以參看:記雲:
“許氏長外孫女三多,自幼不讀書。十齡外讀蘅塘退士所選《唐詩三百首》,止讀其半,然其後喜觀人詩集,不數年,居然能詩矣。於歸後,為其婿捉刀,作試帖詩甚工。婿孝亮字詠蓼,王可莊殿撰猶子。女子能詩者多,能為試帖詩者頗少。因錄二首。‘重簾不捲留香久’、得‘簾’字,詩雲:
‘久悟閑中趣,焚香讀易兼。欲教留一炷,不使卷重簾。雞舌熏徐裊,蝦須隔漫嫌。濃收銀押底,清逗玉鉤尖。繡箔低還護,羅衣薄更添。燕歸人悄悄,鴨睡篆纖纖。馥爇熬堪驅蠹,光涵未透蟾。禦爐煙惹袖,佳句放翁拈。’
又‘卓犖觀群書’,得書字。詩雲:
‘獨具超群誌,欣觀萬卷書。人真稱卓犖,時亦爰居諸。掞藻奇才橫,探源蓄念攄。每從攤簡後,追溯結繩初。放眼空千古,羅胸富五車。誤能思虎豕,註定陋蟲魚。執筆刪蕪穢,開編恣獵漁。喜逢文治盛,珥筆待丹除。’”
這兩首試帖詩,前一首還有話可說,有詩的情趣,後一首就枯燥的多,但其詩照樣敷衍成篇,四平八穩,結尾處還頌聖,是脫胎於應製詩的寫法。因為試帖詩目的是科舉考試能以得中,所以都要有頌聖字眼,前一首的“禦爐煙惹袖”,後一首的“喜逢文治盛,珥筆待丹除”都是非常得體的頌聖詩句。寫這種試帖詩有兩點主要的:一是熟悉五言排律技巧,詩韻背得熟,典故熟;二是能就題麵字眼展開思維,知道題目出處固然好,如“重簾不捲留香久”陸放翁名句,較為普通,就好思考一些。如不知道出處,題目意思較枯燥,較狹窄,也要能從題目字麵上逐字思維,聯繫起來,鋪展開來,便有話說。如第二題“卓犖”便想到誌向超群,“群書”就想到“萬卷”,誌與才有關,書又與文字有關,又可追述歷史、結繩記事。由史又聯繫胸懷千古、學富五車等典故,進一步到考試等掄才大典來得中,在丹墀之上,接受皇帝除(即委任)官。這種熟練的思維邏輯、思維軌跡,其層次,其細緻處,同思考八股文是一致的。據近人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介紹,試帖詩的作法,也有嚴格的限製,大體如下:
先是“出題”,也叫點題,題目的字,一定要在首次兩聯點出。出題不能太緩,首聯或直賦題事,或借端引起,第二聯要急轉到題。如前舉例二詩,題字均在第一、二聯中寫出。即全題字眼,必須在第一、二聯出,將要緊字寫出表明。三聯以後不再見題字,結構與八股文一致。首聯如破題,次聯如承題,三聯如起比,四五聯如中比,六七聯如後比,結聯如束比,第一、二聯出題後,中間數聯或實作正麵,或闡發題意,或用開合,或從題外推開,或在本題映照。結聯或勒住本題,或放開一步,或將未點之題字,在此點出。全章布局,由淺入深,由虛及實,有縱有擒,有賓有主,相題立局,不能淩亂,都和八股相似。試帖詩限於科舉考試及應製。語言要莊重典雅,兒女私情輕佻語言,羈愁旅況傷感的話,一字不能闖入。以《詩經》之體例比較,隻要賦頌,不要比興。題目到手,先要辨體、次要審題,然後命意、布局、琢句、鍊氣、煉神。清人李守齋(楨)《分類詩腋》一書中,分為八法。即押韻、詮題、裁對、琢句、字法、詩品、起結、煉格八個步驟。當時人細講起來,那自然是十分複雜的。
試帖詩是限韻的,如前舉各例,得“簾”字、得“書”字,簾字在下平聲“十四鹽”,全韻隻有六十九個字,是窄韻,而且記得不熟,很容易“一先”的字混淆。書字在上平聲“六魚”韻,八十四字,也非寬韻。用字全要在本韻範圍內選擇,一錯用了其他韻部的字,就叫出了韻,閱卷官是很嚴的,便會因出韻而考不取,或降等。而且詩韻有寬有窄,如上平聲“四支”最寬,有三三三字,而“三江”最窄,隻有卅九字。試帖詩是格律詩,用韻最嚴,“一東”韻和“二冬”韻都不能通押,所以考試時,如遇窄韻,是很困難的。上平聲“十三元”韻部,字並不少,隻是按常音讀,是兩種韻母的字,如元、園、源等字,和門、村、魂、屯等字,讀音韻尾迥異,可是在一個韻中。因而舊時作律詩的人,用十三元時,常常錯誤。清代有一名人,朝考時十三元韻錯了,為此被列入四等。過了不少年,又遇朝考,又因用錯十三元韻,被列入四等。後作詩解嘲,其中有句雲:“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這是所謂巧對的對仗極為工穩的一聯詩,也是有名的試帖詩故事。